叮咚快评|张小平跳槽不是坏事

文|丁戈隆东

一日之间,张小平火了。

他是谁?

据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的公文材料所称,张小平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前员工,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这“是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张小平是“灵魂人物”,他的离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无法接受因个人离职而影响到国家的重大战略项目!”

叮咚快评|张小平跳槽不是坏事
叮咚快评|张小平跳槽不是坏事

而将张小平以及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则是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自媒体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上述公文材料,并结合所谓的“爆料”以及个人观察想象,作出了两个重要判断:一是认为张小平跳槽的原因是职位过低、收入太少、单位不重视;二是认为国企人浮于事、只能上不能下、劣币驱除良币。

看过这篇自媒体爆款文章,可以说对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是极尽挖苦,对国企人才使用问题也是语带嘲讽,许多不明真相且有强烈代入感的网友不免为张小平鸣不平。

但这是事实真相吗?

媒体采访到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他回应称,张小平“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同时表示,“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另外,自媒体文章关于张小平跳槽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国企的判断,也存在大量不实或未经证实的内容,比如张小平的收入待遇、科技水平等,许多结论也更多是凭空猜测。

前有夸大事实的公文材料“证明”,后有自媒体文章契合大众想象的“判断”,张小平充满戏剧性的身份转换、价值变换,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公众关注、讨论、深思。

而真正该深思什么呢?

目前,事实真相尚未完全浮出水面,但可以确定的是张小平跳槽了、原来单位不想放人了、材料内容言过其实了、自媒体分析判断失实了。

倘若要打板子的话,无疑应该首先打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身上。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盖有其公章的公文材料从一开始误导舆论,随后才有网友的各种解读和猜测,而不能完全归责于网友炒作。即便说是为了挽留人才,也不能提供违背事实的虚假材料。这有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尚且不谈,违背诚信原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对于一家本应发挥诚信示范作用的国企单位来说,该有所反思。

同时,更应该反思如何留住人才。近年来,航天领域人才流动趋于活跃,收入待遇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也有体制原因。正如刘志让所分析,航天“国家队”体系非常完整,但弊端是影响办事效率,一个方案需要层层汇报。而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流程更为简洁,年轻人负责一个岗位,有什么主意马上就能实施,某种程度上更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由此进一步思考,美国的马斯克创造了SPACE X,让世人惊叹不已,与民营企业能容忍疯狂甚至激进的想法不无关系。

现在张小平从国企跳槽民企,一个人很难改变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局,却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开始积极参与航天事业,竞争的局面对于提高航天人才地位待遇、推动中国整个航天事业发展,都是有利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那就是“国家队”在体制上也要及时革新,吸收民企优点,优化工作流程,包容疯狂想法。

对于科技实力仍显薄弱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来说,能够引进张小平这样的国企科技人才,意味着人才流动“玻璃门”正被打破,对于弥补某些核心技术短板,进而带动民营航天企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无论从长远看,还是为大局计,张小平跳槽都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叮咚快评|张小平跳槽不是坏事

【校对】符如瑜

【作者】 丁建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南方名记~叮咚快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