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离职:我要月亮,也要六便士

昨天,一份来自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文件,刷爆了朋友圈,甚至整个网络。

一位名叫张小平的技术员,因为辞职火了!

张小平离职:我要月亮,也要六便士
张小平离职:我要月亮,也要六便士

文件下面盖着「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大印,落款时间9月17日。

1

这份被称为史上最搞笑公文的大意是:我们所的张小平同志辞职了,由于他是一位负责发动机总体技术和系统方案把关的灵魂人物,因此,他的离开影响了我国重型运载火箭方案的研制,进而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所以,我们无法接受张小平离职的事实。

翻译的再通俗一点就是:张小平辞职的时候,领导没意识到严重性,认为地球离了谁还不照转?大手一挥签了「同意」。谁成想,几个月后,项目真的玩儿不转了,这下才追悔莫及,希望张小平能回来挽救局面……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件事很搞笑?

因为,如果文件内容属实,那么草拟文件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管理方面bug实在太多了。

比如,一位在国家重点项目中担任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为何这么顺利就能从单位离职?比如,第二季度的项目研发进度出现技术难题,为何到第三季度尾声才发文件找原因?比如,一个关系到国家载人登月任务的老牌大型研究所,为何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竟脆弱的不堪一击?

2

国企的管理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国企有国企的好处,作为一个在国企混了七八年的我,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如果不是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人,那么,国企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国企是铁饭碗。

而是因为国企有一套固定的运作规则,这种规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体制」。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53家央企,它可以带给你大格局、大视野以及全盘思维,这是一般的小民企所不能给予的。

但也正是因为体制,强大的体制,

局限了国企的发展。

国企的弊端普遍存在,无法回避。

偌大一个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离了一个人项目就转不动了?项目组平时是怎么运作的?成员如何分工?一个人低头走路,十个人抬头看路吗?

这么重要的项目,这么关键的岗位,为什么不培养人才梯队?按理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每年招聘的985、211的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也不少,算得上是人才济济,为什么要把科研任务押在一个人身上?

即便是徒弟青黄不接,不能临危受命,张小平总有上级领导吧!他只是一个副主任设计师,上面应该还有主任设计师、总设计师、总工程师……难道他们没有能力指导项目继续进行?

意识到人才即将流失,为何当时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挽留?人家高薪跳槽了,又死乞白赖的拿国家战略来道德绑架,叫人家回来给你卖命,凭什么?

不是总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吗?

到了这个时候,何必要为难一个兵?

关于国企,好些话,往深了说,心疼。

昨天晚上,我家波波谈了一下他对这个事儿的看法,他说:一个国家,上面有主席书记总理、各部部长;有省长管市长、市长管县长、县长管村长……为啥一个村长辞职了,这个国家就转不动了?

话糙理不糙,一个意思。

3

昨天下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网站一度瘫痪。研究所的官方回应是:张小平是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按规定脱密期为2年。由于张小平脱密期未满自行离所,因此,所里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以上那个搞笑的文件,就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仲裁庭提交的书面材料,目的是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的规定回所脱密。

他们承认因为惜才,急于让张小平回所,夸大了他在项目研制中的作用。

这就有点打脸了,欲盖弥彰!

一般来说,员工从离开涉密岗位的那天起,进入脱密期,同时不再是涉密人员。涉密人员离岗要移交全部涉密载体,并且不能再接触国家秘密。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规定是:脱密期人员必须在单位的非密岗位进行脱密。

这就是说:即使张小平回所里继续工作,他也无法继续参与航天发动机研制项目,只能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打打杂。

既然这样,为何不陈述事实,要求张小平按规定履行脱密手续就好。何必非要大费周章,在文件中把他对项目的重要性夸大其词,

却只字未提脱密期的事。

难道就为了把他召回,然后摆着看?

航天科研院所,本应以作风严谨、实事求是著称,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该发出一份如此不切实际的文件。

再说一句题外话,一名国防军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把他搁在非涉密岗位整整两年,完全接触不到国家科技前沿技术。

那么,两年后,这人基本也废了。

如果张小平一个人的去留,真能关系到整个国家重大战略的成败,如此人才,怎么也不该这样糟践。

而且,张小平四月离岗,九月才想起来让他脱密,这是有重大泄密隐患的,上报了吗?如果他真有心泄漏国家秘密,后果不堪设想!

追究起来,单位从上到下,谁也跑不了。

说到保密的话题,我有点来劲儿!罗嗦了。

4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公众号上最早发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这篇文章的紫竹张先生,已经删除了他的文章。

张先生的文章里提到的这位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年薪大约只有12万,虽然事后有媒体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求证:该单位副主任设计师级别的年薪大约为税后20万左右,但这和张小平的民企新东家蓝箭公司开出的100万年薪相比,还是太寒掺了。

这个年代已经不能只靠摇旗呐喊,唱着奉献、谈着理想就能吃饱着肚子,这个年代上学、结婚、买房、买车、娃上学、娃娶媳妇……需要的都是钱,是真金白银。

而这种掌握国家登月项目的关键人物,

一年才拿20w!

还谈什么中国梦?

说是国家科研人员,听起来无限风光,还没个卖卤串串、煎饼果子的挣得多,说着像开玩笑,其实很心酸!

当事人张小平已经是副主任设计师,在他之下还有更多无名小卒,他们大多是来自985、211的研究生、博士生,在中国的科研院所里,李小平、王小平……多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相信年轻时的张小平,应该做梦都是火箭发射,谈起载人航天火箭登月,他一定是满腔热情……

但现在,他不止要月亮,

因为生活,他还要六便士。

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只看到月亮,却看不到六便士;如今,人到中年的张小平,终于迈出脚步,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道路。

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也是蜕变,是新生。

5

我想从昨天到今天,自媒体写手们没闲着;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没闲着;张小平自己一定也没闲着。

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技术人员,一下子被推倒风口浪尖,心里应该七上八下……

这件事搞的满城风雨,我在蓝箭公司还能顺利呆下去吗?迫于舆论的压力,我是否该回到所里完成项目攻坚?回去了和老同事、老领导怎么相处?如果因为这一闹,所里真给我涨了工资,那我岂不是成为了五斗米折腰的小人了……哎,好烦恼!

以上应该是他此刻的内心独白!

但最害怕的是,张小平这三个字,已经名声在外了。如果几个月之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项目没有按节点完成,当真影响了国家载人航天火箭登月计划!张小平可就真的成了千古罪人。

啊!这个锅我可背不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