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的跳槽,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一文而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文中公布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显示,张小平承担的低温液体发动机研制任务事关我国载人登月等重大科研项目,并表示“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这次601所公开发文要押张小平回去,刷屏航天圈,张小平的能力变相得到整个国家体制的承认,肯定还要加薪升职。

今天我们无意于讨论国企体制本身的问题,这是老生常谈,对于普通职场人而言,或许我们关心的重点,应该是为什么张小平在跳槽前后,薪资差距竟然悬殊到八倍?如果说职场人在求职和工作的生涯中,是在“出卖”自己的技能和时间换取收益,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把自己“卖”出好价格?

这里,我们送上帮助职场人“价格回归价值”的三原则和三思维。

01

货比三家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我与百余位在职场上发展较为成功的年轻人进行过交流,最后得出的一个在职场上最大的忌讳是,愚忠愚孝要不得。

在一些企业文化较为陈旧或者所谓比较狼性的公司,时常会以各种团(xi)建(nao)方式强调员工对于企业忠诚的重要。一般还会把某位在公司工作了X年的老员工作为模板案例,告诉大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就有回报。

那么在一家公司久了,而且长期没有与同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职场人保持互动沟通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是消息闭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可能只会偶尔在看到某些新闻时感叹自己收入捉襟见肘,但是却在多数时候忽略自己价格(薪资)和价值(工作)的脱节。

我这里有个建议给到大家,如果你不是已经做到高管级别,在行业内已经有一定的名气,工作机会隔三差五不断主动找上门来(一般来说这阶段起码要在35岁+)。那么我建议主流求职软件永远安装在手机,什么智联、前程、猎聘、BOSS直聘、拉勾等等,而且还要养成定期刷新简历和更新简历的习惯。

你完全可以将求职状态,设定为“在职寻找更好机会”。事实上,即使你并没有马上要离职的想法,定期和行业内同类公司人事保持良性联系,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和买东西一样,你只有货比三家之后,才更容易接近货物真实的价格。

02

扬长避短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这世上原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金子。

假如你现在正在从事某一岗位,已经从事了一段时间。你挺努力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尽如人意。你该怎么办?跟自己死磕,发狠一定要在这一岗位上做出成绩吗?那么大概率上,你只会事倍功半,因为在错误的方向上越拼命,就会错的越多越远。

所以这里我们讲到扬长避短的第一个解释,就是说你在选择行业和公司时,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长板来选择。木桶理论在职场团队建设上有其价值,但是对于个人求职时往往反受其害。因为没有人的能力是完美的木桶,你也无须浪费时间把短板全都补齐,然后再以己之短与他人之长竞争,最后落得个差强人意。

扬长避短的第二重意思是,你在跳槽和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扬长避短,尽可能寻找和自己擅长点相匹配,或者说公司关注点和你相匹配的公司。同样的岗位,在不同的公司内需求是不一样。比如都是设计师,有些公司要求的就是天马行空,你越有创造力越好;但是有些公司要求的就是严谨公正,你越能够老成持重越好。这未必谁好谁坏,但是却给了你一个匹配自身能力的机会。

为什么要在面试前,做好对面试公司的功课,就是要你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对方对于这个岗位的侧重点是什么。如果你明知这岗位的需求与你的擅长相违背,那要么是面试徒劳无功,要么就是后期工作时非常痛苦。

03

因人而异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一般情况下,职场人价格和价值的脱节,都是阶段性的。比如一个应届生刚工作时收入很低,那是因为他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欠缺。但是两年之后,如果他的薪资涨动很有限,而此时他的工作能力已经有大幅提升,那么此时就出现了价格和价值脱节的问题。

解决方法无非两种,要么是公司主动给员工加薪,到双方都认为合理的范围;要么就是员工认为自己在这里太委屈,直接另谋高就。但也会有一部分的职场人,因为本身性格的原因,比如天生做事比较谨慎,或者比较犹豫。虽然知道自己收入与付出不匹配,但还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我们发现,跳槽加薪这件事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冲动型性格的职场人,也就是那种和领导意见相左,分分钟吵完架就要裸辞性格的人,反而是最需要通过“骑驴找马”方式磨练心性的人。因为冲动,所以很可能在辞掉这份工作后,寻找下一份工作室又因为冲动做出了错误选择,未能有效让自己的价值实现回归。

而对于谨慎型性格的职场人,也就是明知道自己能力已经足够拿到更高薪资,但就是因为犹豫,瞻前顾后不知道作何选择的人,不留Plan B,其实才是最有效的选择。这类型的人首先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自己现在已然是收入的最低位了,所以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离开这里会有什么后悔。

04

平台思维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讲完了三原则,我们再来讲三思维。

我们常说,两个智力相似的成年人,为什么会在离开学校的五年、十年后,生活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表面上看是关键时刻选择做的好坏,但背后的实质其实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里我们回到本文开篇主人公张小平的案例,为什么跳槽前他的薪资只有十几万,但是跳槽后甚至可以接近百万?是不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在跳槽前后的一瞬间,就提升了七八倍?

显然不是,正确答案是不同的平台,能够给到人的收入空间是极其巨大的。如果张小平继续呆在国企,那么他的收入增长是非常可以预期的,职称每升一级,然后收入就对应增长多少,都有很公开化的薪资表可以查。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国企,公务员、机关单位等体制的岗位,差不多薪资都是如此。我曾经了解过一家由机关单位改制而来的企业,至今对于销售岗位的员工实行“死工资”,就是不按业绩高低给员工定工资,而是按照学历高低给员工定工资。这样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头脑灵活会做业绩的员工先消极怠工,后直接跳槽;而不擅长销售没有业绩的另一些员工却在吃空饷。

但平台之所以是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会因为个别人而改变。换而言之,当你对于一个平台失望的时候,试图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是很幼稚的想法。你只能另寻适合自己发挥的平台,而不是把自己擅长的事情扔到一边,转头去迎合平台,此举性价比过低。

05

发散思维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某一岗位,某一行业。永远,永远。

我记得在90年代末那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国有企业下岗改制浪潮中,很多下岗工人一蹶不振,从此人生进入变成了无限下滑的区间。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下岗工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下岗,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出了本职工作外,还能够做什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既是鼓励大家在一个行业认真付出,最终都有回报。同时也是在提醒大家,世上行业众多,一生只在一个行业中厮混,其实是错失了非常多美好体验的憾事。

简单来说,同样的岗位,可能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收入差异就会很大。这并不能说这一岗位的价格和价值就偏离过多,因为选择权始终都在职场人自己手上。

一天八小时的工作,究竟我们用了多少时间是纯粹动手而未动脑,这点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而不动脑的工作,一方面未来被淘汰的几率很大,另一方面也是人为放弃了发现更多机会的选择。

06

创业思维

职场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

职场有瓶颈,破局路不同。

在职场中,薪资与级别高度相关。而职场的级别从来都是金字塔式,基层员工成千上万,但是高层管理屈指可数。能够有幸一步步走上管理层的人,其实终归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一天,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有朝一日可以离开职场,不需要依靠“出卖”自己的技能和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这个微薄收入,并不是说一个月几千就是微薄,而是即使一个月几万几十万,如果你对做的事情并非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都只能算是微薄。因为你的生命和时间都是不可逆的,用之换钱怎么算都称不上是“划算”。

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一定要有创业思维。这种创业思维也并不是说我对于本身岗位特别玩命,然后到了瓶颈后我就跳出去继续玩命这么简单。因为很多岗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对于日后的创业就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一点是首先要明确的。

另外,创业思维是要一以贯之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从近的讲。从你毕业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你就应该心里有目标,我将来是要创业的,我当下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自由在做准备。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最可观的收入,同样也不存在于在职场中爬到多高的收入,而在于创业成功后的心灵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