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01

张小平去了一家什么公司?

用百万年薪打动张小平的公司是“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要业务是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搭载商业卫星“未来号”的北京蓝箭首枚火箭“朱雀一号”拟定在今年四季度发射。如果发射顺利,这将是国内首个发射卫星的民营火箭公司。

火箭产业是一个高智力密度、资本密集型产业,极度渴望技术专家。而火箭人才最好的来源,当然是此前曾在体制内真正参与过运载火箭设计、发射和运营的技术专家。

北京蓝箭公司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高级工程师;其联合创始人吴树范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为欧洲航天局工作过15年。蓝箭的CTO康永来也是体制内为国效力十几年的一线研发人员。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正如10多年前大批北方国企机械工程师南下填补了江浙企业的技术空缺,如今待遇好、薪水高的民营航天企业的出现,自然会打破国有航天科研机构数十年的寂静。

02

特斯拉是副业 SpaceX才是主业

目前来看,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的国家仅有三个,即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但相较于起步较早的中俄,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但是,在大洋彼岸,埃隆·马斯克一头运营着特斯拉公司玩电动汽车、一头运营着SpaceX玩宇航运载火箭,这两个看似没什么关联的行业马斯克却一起做得风生水起。

能把汽车和太空事业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球上大概只有马斯克做到了。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当地时间2018年2月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旗下的新型火箭,也是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重型猎鹰首飞成功。

伊隆·马斯克的爱车特斯拉Roadster跑车在SpaceX重型猎鹰火箭的助推下,成为了人类史上首台进入外层宇宙空间、突破第一宇宙速度、并进入了地球至火星日心转移轨道、向地球以外的另一个行星奔去的民用汽车。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如果你是资深萨博车迷,你一定记得当年萨博的电视广告总会有萨博航空集团的JAS-39“鹰狮”战机出来露面,虽说实际上萨博汽车和鹰狮战机大概没多少关系。

如今鹰狮还在翱翔,萨博汽车却已仙逝(不知北汽绅宝是否继承了萨博的衣钵)。

除了造车的萨博玩战斗机,宝马车迷会告诉你BMW造过飞机发动机、保时捷车迷会告诉你Porsche造过坦克、“本田大法”还造出了商用喷气飞机Honda Jet,至于通用,那就更厉害了,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搭载的月球车就出自通用之手。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如今,马斯克用自家的火箭,把自己名下的一台红色特斯拉Roadster跑车打进了火星轨道。

马斯克觉得这台红色的跑车和红色的火星非常般配,所以成为了重型猎鹰火箭的第一个载重物。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毫无意义浪费资源的作秀行为,但不得不承认这逼装得实在突破天际,让马斯克装上20年也无压力。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重型猎鹰火箭需要的推力超过500万磅,相当于大约18架波音747所需要的推力,是之前世界上最大运载火箭所需推力的两倍。

猎鹰重载火箭以火星为目的地,有效载荷13.6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是63.8吨,起飞总重量更是高达1428吨。它的设计初衷一开始就是按照载人标准进行设计的,具有向月球或火星发射载人任务的潜力。

这次发射成功,猎鹰重载将会是目前运力最大的火箭,完全可以把11辆Roadster跑车运到火星上;以成年人平均重量62公斤算的话,可以承载219个人。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图为“重型猎鹰”的首次飞行搭载马斯克的一辆红色特斯拉Roadster跑车。

这辆跑车也成为第一辆进入太空的汽车,将在太空中漂浮数十亿年时间。没准儿几百万年后,还能被一群恰好经过的外星人发现。

听起来有像科幻电影,但在“钢铁侠”马斯克的眼里,一切皆有可能,并成功实现。

03

中美航天业的差距有多大?

美国航天如今已经成为美国高科技的象征,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目标。美国到底有怎样的航天体制,它是如何提供强大动力,让它快速赶超先进、保持第一、拉开第二的?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其实,就因为体制原因,美国航天曾经落后过。在上世纪50、60年代,它一度严重落后于苏联,好多方面都屈尊“老二”。比如: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第一次太空动物搭载试验
  • 第一个宇航员
  • 第一个女宇航员
  • 第一次太空行走
  • 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 第一次软着陆月球
  • 第一次金星探测
  • 第一次火星探测……

经过分析,美国人很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美国不是没有好的科学基础,也不是技不如人,而是航天资源太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管理。

当时,全美国做航天研究的单位非常多,却彼此独立。比如:

  1. 美国陆军俘获了纳粹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后,自认为自己最应该搞火箭,却得不到信任。
  2. 而美国海军虽然也在研发火箭,但却缺乏关键人才与技术。
  3. 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委员会、航天实验室、导弹兵工厂、发动机公司、大学研究所、个人团体等都在做重复而无统一性的工作。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航天是一个需要众多部门统一协作的特殊行业,这样散乱的竞争,肯定无法与苏联专制调配下的航天工业抗衡。

很快,美国开始大刀阔斧改革航天、教育等诸多领域。

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家航空航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太空研究的计划、方向和目标。

10月1日,艾森豪威尔正式宣布成立“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也常译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港澳台地区常译作“美国太空总署”)。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美国宇航局是直属于联邦政府的部级单位,直接听命于总统,向总统汇报。

在总统干预下,当时所有军方的非军用火箭及太空计划也被划归美国宇航局,包括美国海军正在进行的“先锋”计划和“探险者”计划,以及美国的全部科学卫星计划,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飞行试验室也被改名为“飞行研究中心”并入美国宇航局,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太空计划部门也被改组成“戈达德太空飞行研究中心”。

1960年6月美国宇航局还接管了陆军弹道导弹局,组建了“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负责大型运载火箭的研究。陆军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也被划归美国宇航局,由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共同管理。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美国宇航局共拥有一个总部和十个固定的大型研究中心。每个中心研究的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形成了数十年来统一、高效、只增不散的航天体系。

作为成熟的民主国家,美国政府深知,只有获得民众支持,航天事业才能被允许,才能持续。花人民的钱搞航天,不管过程或结局是喜是忧,向民众老实交待,争取民众支持,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次是难辞其咎的义务。

我们可以从美国宇航局网站清楚地看到信息公开法案与预算报告等文件,保证航天信息、成果必须对买单者大幅度公开,这是一种对纳税人负责任的体现。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而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情况如何呢?

1982年4月9日,中国航天部门由“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组为“航天工业部”。“航天”这个词也正式登上中国语言词典。此机构运作了6年时间。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1988年4月9日,撤销“航天工业部”,与航空单位合并,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

从名字和工作内容上,“航空航天工业部”极类似美国宇航局。与航空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大规模研制发射新一代航天器——航天飞机影响。中国航天在那时也开始论证航天飞机。

1993年,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国防科研体系开始融入国民经济中,军转民技术备受重视,国家决定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成两个航天部门,即作为大型央企存在的“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作为国家行政机构存在的“国家航天局”。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1998年3月18日,为引入竞争,将“航天工业总公司”再次改组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形成了今天的航天格局。

两大集团粗略概括而言: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把人送上“蓝天”,是提供大型运载火箭、飞船等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负责把人送上“西天”,是武器装备的大户。

中国航天机构经过几次频繁变迁,现行体制与当年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相比变化很大,形成了比较分散的局面。国内涉及航天事务却又彼此没有清晰隶属关系的单位有好多家,比如:

  • 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很多人误解它是全中国航天工程的领导机构)
  • 工信部国防科工局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实际领导单位)
  • 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实际领导单位)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 中科院部分研究所……

分散的局面难形成合力,容易出现推诿扯皮、一些事情谁都可以不负责、谁都负不了责的现象。(像极了美国航天业改革前的状况)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此外由于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思想的长期影响,中国航天工作传统、保密严苛,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

比如,一张民众非常期待的发射场的高精度照片能否公开给媒体传播使用,可能就会牵扯很多部门,导致谁也不敢负责、不愿负责。

因为按现行航天保密严格的制度来讲,照片中有火箭飞船,免不了需要航天集团公司审核,照片中兼有发射场地貌地形,又得航天发射场所有者军方负责审核……如此分散却又保密森严,航天系统外的民众有航天需求,根本不知道该找谁。

04

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

除了北京蓝箭,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份发射了其首枚试验火箭;零壹空间也在5月份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自主研发的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

零壹空间原体制内研发人员比例达到80%,而星际荣耀更是几乎达到100%。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北京的亦庄是片神奇的地方。这块只有50.8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却汇聚了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以及蓝箭航天,还有其他更多的国内民营火箭公司:

  1. 星际荣耀在亦庄的地盛南街。它成立于2016年10月,据资料显示已完成A轮融资,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 6 亿元。今年5月底,星际荣耀完成自主研发的 15 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变工况高效燃气发生器点火试验验证。
  2. 从星际荣耀向南行2.8公里,便到了零壹空间的所在地。零壹空间成立于2015年8月,因5月发射首枚“中国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火箭”而闻名。目前,它已完成几轮融资,募集资金达到5亿元。OS-X和OS-M系列火箭是其主要的两款火箭产品。
  3. 蓝箭位于星际荣耀西北方的荣华南路。它创立于2015年6月,创始团队中,除了张昌武以外,还有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王建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洪堡学者吴树范等。目前,蓝箭航天已完成B轮融资,累计获得各类投资超过5亿元。
  4. 距离荣华南路不远的荣昌东街6号,翎客航天就位于这里。翎客成立于2014年1月,创始人胡振宇。迄今翎客已公布了两次融资,包括2014年获得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以及2017年获得的数千万A轮融资。2016年,它在国内首个完成火箭悬停飞行技术。
  5. 此外,星途探索(成立于2017年,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亚轨首飞)、九州云箭(成立于2017年,正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灵动飞天(成立于2017年,完成第一款火箭发动机方案设计)也聚集于此。

亦庄东高地,正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这些民营航天企业纷纷选址于此,也是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争夺科研人才。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2014年中国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私营航天产业的文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中国民用航天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的通知》,鼓励并支持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从效果来看,的确加快了一批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步伐。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今年5月25日,美国航天新闻网在《中国民营航天产业的崛起》一文中指出,感知与现实之间的最大差距就是,西方往往将中国航天业与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划等号。现在应该抛弃这一看法。

从宏观角度来讲,民营航天领域可能为投资者提供下一个重大增长机会的领域,这也是全球快速增长的高新产业更为宽泛的概念。

相关数据显示,近3年,中国超过60家创业企业涉足商业航天产业,且大部分处于天使轮或者A轮投资中。其中,包括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航空在内的三家民营公司都有运载火箭的计划,并都在不同创新层面取得了成功。

发展民营航天业,一方面弥补了国有体制在航天领域的弱项和不足,成为其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新路。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正如支付宝的存在搅动了国有银行的一汪死水,民营航天企业的存在也直接或间接刺激了体制内的航天院所,对国有体制改革可以说大有裨益,若人才源源不断从体制内走向民营企业,国有院所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即便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起码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航天人才的待遇水平。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表示,研究院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事实上,在体制内的航天院所内部,除了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国有体制更多的问题:连载法律仲裁过程中提交的材料都出现了“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最终酿成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闹剧,其内部流程规范性和工作严谨性不禁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相信,张小平事件会在某种程度上迫使国有航天院所加快内部改革、提升工作效率、完善流程的规范性。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05

跳槽

“不是我们收入低,是外面开得太高”。一位航天系统内部人士透露,今年年初,自己所工作的航天研究院的一位所长,已经跳槽去了民用航天,不久之后,一位主任设计师也跳槽到民用航天。

“不是我们收入太低,是外面的公司开得太高了”,“我们单位也走了不少人,张小平这个级别的有,甚至还走了一个更高级别的。基本收入会涨两到三倍,不然没人愿意走。”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说单位不重视这种离职问题,肯定是假的,但是华为一个普通员工都比我们所长待遇高。确实开不出这么高的待遇,面对人才的流失,也就没有办法强留。”该研究员透露,“研究所有能力的技术岗位,年薪基本可以给到50万以上。”

“研究所不代表安逸,也不代表没有压力,没有加班。”去年从北京某航天研究所硕士毕业的小徐,毕业后选择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在二三线城市,研究所的工作也许待遇一般,但相应的花销也较少,很多可以报销,依然意味着铁饭碗。”

目前国内民营航天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技术尚需倚仗从体制内流出的有研发经验的技术人员。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科学研究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民企承担不起前面的605次。”军事专家、知名军事评论员董健告诉记者,因为国企和研究机构有国家资本投入,底子上是民企不能比的,“体制内人才到了民企可能很快就能搞出成果,但前面605次试验的基础都有赖于国家投入。”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在探讨体制内外人员流动问题。我们计划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发展平台、股权激励等吸引人才,国企如若想留住人才,也要从这些方面反思。”造成体制内人员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和晋升空间。

当下民营火箭人才窗口期已经关闭。有民营火箭创业者表示,体制内院所正在增加人员离职难度,“比如减慢办理离职手续的速度。”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国内的航天人才丰富,国家几十年来不计成本地投入,买设备、修实验室,培养航空航天人才。星际荣耀负责人曾估算,“航天科技集团18万员工,航天科工集团大概也是这个数,加起来40万人左右。

但是,人才流动并不畅通。

对体制内的航天人才而言,跳出来走向民用航天企业,并不仅仅是离职那么简单,相当于他们要放弃原有的所有积累。比如星际荣耀的董事长为了创业,选择从体制内“出走”,24年的工龄清零,跳槽的高薪=失去了保障,这是所有准备跳槽的航天科技人才共同面临的问题。

06

结束语

北京蓝箭CEO张昌武在今年4月的中国首届航天大会上说:“现在是发展民营火箭最好的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航天人才即将迎来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的时代。

大概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民营火箭公司还能继续从体制内挖人来继续自己“最好的时代”吗?

逃离体制的张小平们和蓬勃发展的民营火箭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