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01

張小平去了一傢什麼公司?

用百萬年薪打動張小平的公司是“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主要業務是從事火箭研製和運營。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搭載商業衛星“未來號”的北京藍箭首枚火箭“朱雀一號”擬定在今年四季度發射。如果發射順利,這將是國內首個發射衛星的民營火箭公司。

火箭產業是一個高智力密度、資本密集型產業,極度渴望技術專家。而火箭人才最好的來源,當然是此前曾在體制內真正參與過運載火箭設計、發射和運營的技術專家。

北京藍箭公司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高級工程師;其聯合創始人吳樹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世,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曾為歐洲航天局工作過15年。藍箭的CTO康永來也是體制內為國效力十幾年的一線研發人員。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正如10多年前大批北方國企機械工程師南下填補了江浙企業的技術空缺,如今待遇好、薪水高的民營航天企業的出現,自然會打破國有航天科研機構數十年的寂靜。

02

特斯拉是副業 SpaceX才是主業

目前來看,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發射與回收技術的國家僅有三個,即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但相較於起步較早的中俄,我國的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但是,在大洋彼岸,埃隆·馬斯克一頭運營著特斯拉公司玩電動汽車、一頭運營著SpaceX玩宇航運載火箭,這兩個看似沒什麼關聯的行業馬斯克卻一起做得風生水起。

能把汽車和太空事業如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地球上大概只有馬斯克做到了。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當地時間2018年2月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旗下的新型火箭,也是現役運力最強的火箭重型獵鷹首飛成功。

伊隆·馬斯克的愛車特斯拉Roadster跑車在SpaceX重型獵鷹火箭的助推下,成為了人類史上首臺進入外層宇宙空間、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並進入了地球至火星日心轉移軌道、向地球以外的另一個行星奔去的民用汽車。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如果你是資深薩博車迷,你一定記得當年薩博的電視廣告總會有薩博航空集團的JAS-39“鷹獅”戰機出來露面,雖說實際上薩博汽車和鷹獅戰機大概沒多少關係。

如今鷹獅還在翱翔,薩博汽車卻已仙逝(不知北汽紳寶是否繼承了薩博的衣缽)。

除了造車的薩博玩戰鬥機,寶馬車迷會告訴你BMW造過飛機發動機、保時捷車迷會告訴你Porsche造過坦克、“本田大法”還造出了商用噴氣飛機Honda Jet,至於通用,那就更厲害了,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搭載的月球車就出自通用之手。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如今,馬斯克用自家的火箭,把自己名下的一臺紅色特斯拉Roadster跑車打進了火星軌道。

馬斯克覺得這臺紅色的跑車和紅色的火星非常般配,所以成為了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一個載重物。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毫無意義浪費資源的作秀行為,但不得不承認這逼裝得實在突破天際,讓馬斯克裝上20年也無壓力。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重型獵鷹火箭需要的推力超過500萬磅,相當於大約18架波音747所需要的推力,是之前世界上最大運載火箭所需推力的兩倍。

獵鷹重載火箭以火星為目的地,有效載荷13.6噸,近地軌道有效載荷是63.8噸,起飛總重量更是高達1428噸。它的設計初衷一開始就是按照載人標準進行設計的,具有向月球或火星發射載人任務的潛力。

這次發射成功,獵鷹重載將會是目前運力最大的火箭,完全可以把11輛Roadster跑車運到火星上;以成年人平均重量62公斤算的話,可以承載219個人。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圖為“重型獵鷹”的首次飛行搭載馬斯克的一輛紅色特斯拉Roadster跑車。

這輛跑車也成為第一輛進入太空的汽車,將在太空中漂浮數十億年時間。沒準兒幾百萬年後,還能被一群恰好經過的外星人發現。

聽起來有像科幻電影,但在“鋼鐵俠”馬斯克的眼裡,一切皆有可能,併成功實現。

03

中美航天業的差距有多大?

美國航天如今已經成為美國高科技的象徵,成為世界各國學習借鑑的目標。美國到底有怎樣的航天體制,它是如何提供強大動力,讓它快速趕超先進、保持第一、拉開第二的?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其實,就因為體制原因,美國航天曾經落後過。在上世紀50、60年代,它一度嚴重落後於蘇聯,好多方面都屈尊“老二”。比如:

  •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第一次太空動物搭載試驗
  • 第一個宇航員
  • 第一個女宇航員
  • 第一次太空行走
  • 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
  • 第一次軟著陸月球
  • 第一次金星探測
  • 第一次火星探測……

經過分析,美國人很快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原來,美國不是沒有好的科學基礎,也不是技不如人,而是航天資源太分散,缺乏統一的組織與管理。

當時,全美國做航天研究的單位非常多,卻彼此獨立。比如:

  1. 美國陸軍俘獲了納粹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後,自認為自己最應該搞火箭,卻得不到信任。
  2. 而美國海軍雖然也在研發火箭,但卻缺乏關鍵人才與技術。
  3. 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委員會、航天實驗室、導彈兵工廠、發動機公司、大學研究所、個人團體等都在做重複而無統一性的工作。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航天是一個需要眾多部門統一協作的特殊行業,這樣散亂的競爭,肯定無法與蘇聯專制調配下的航天工業抗衡。

很快,美國開始大刀闊斧改革航天、教育等諸多領域。

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國家航空航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太空研究的計劃、方向和目標。

10月1日,艾森豪威爾正式宣佈成立“美國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也常譯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港澳臺地區常譯作“美國太空總署”)。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美國宇航局是直屬於聯邦政府的部級單位,直接聽命於總統,向總統彙報。

在總統干預下,當時所有軍方的非軍用火箭及太空計劃也被劃歸美國宇航局,包括美國海軍正在進行的“先鋒”計劃和“探險者”計劃,以及美國的全部科學衛星計劃,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飛行試驗室也被改名為“飛行研究中心”併入美國宇航局,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太空計劃部門也被改組成“戈達德太空飛行研究中心”。

1960年6月美國宇航局還接管了陸軍彈道導彈局,組建了“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負責大型運載火箭的研究。陸軍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也被劃歸美國宇航局,由美國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學院共同管理。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美國宇航局共擁有一個總部和十個固定的大型研究中心。每個中心研究的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美國形成了數十年來統一、高效、只增不散的航天體系。

作為成熟的民主國家,美國政府深知,只有獲得民眾支持,航天事業才能被允許,才能持續。花人民的錢搞航天,不管過程或結局是喜是憂,向民眾老實交待,爭取民眾支持,首先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其次是難辭其咎的義務。

我們可以從美國宇航局網站清楚地看到信息公開法案與預算報告等文件,保證航天信息、成果必須對買單者大幅度公開,這是一種對納稅人負責任的體現。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而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情況如何呢?

1982年4月9日,中國航天部門由“第七機械工業部”改組為“航天工業部”。“航天”這個詞也正式登上中國語言詞典。此機構運作了6年時間。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1988年4月9日,撤銷“航天工業部”,與航空單位合併,成立“航空航天工業部”。

從名字和工作內容上,“航空航天工業部”極類似美國宇航局。與航空的結合,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國大規模研製發射新一代航天器——航天飛機影響。中國航天在那時也開始論證航天飛機。

1993年,隨著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斷深入,國防科研體系開始融入國民經濟中,軍轉民技術備受重視,國家決定撤銷“航空航天工業部”,分成兩個航天部門,即作為大型央企存在的“航天工業總公司”和作為國家行政機構存在的“國家航天局”。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1998年3月18日,為引入競爭,將“航天工業總公司”再次改組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形成了今天的航天格局。

兩大集團粗略概括而言: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負責把人送上“藍天”,是提供大型運載火箭、飛船等產品和服務的企業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負責把人送上“西天”,是武器裝備的大戶。

中國航天機構經過幾次頻繁變遷,現行體制與當年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相比變化很大,形成了比較分散的局面。國內涉及航天事務卻又彼此沒有清晰隸屬關係的單位有好多家,比如:

  • 工信部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很多人誤解它是全中國航天工程的領導機構)
  • 工信部國防科工局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中國探月工程實際領導單位)
  • 解放軍總裝備部(中國載人航天實際領導單位)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 中科院部分研究所……

分散的局面難形成合力,容易出現推諉扯皮、一些事情誰都可以不負責、誰都負不了責的現象。(像極了美國航天業改革前的狀況)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此外由於蘇聯模式和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思想的長期影響,中國航天工作傳統、保密嚴苛,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不強。

比如,一張民眾非常期待的發射場的高精度照片能否公開給媒體傳播使用,可能就會牽扯很多部門,導致誰也不敢負責、不願負責。

因為按現行航天保密嚴格的制度來講,照片中有火箭飛船,免不了需要航天集團公司審核,照片中兼有發射場地貌地形,又得航天發射場所有者軍方負責審核……如此分散卻又保密森嚴,航天系統外的民眾有航天需求,根本不知道該找誰。

04

蓬勃發展的中國民營航天企業

除了北京藍箭,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份發射了其首枚試驗火箭;零壹空間也在5月份發射了中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的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

零壹空間原體制內研發人員比例達到80%,而星際榮耀更是幾乎達到100%。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北京的亦莊是片神奇的地方。這塊只有50.8平方公里的區域中,卻匯聚了星際榮耀、零壹空間以及藍箭航天,還有其他更多的國內民營火箭公司:

  1. 星際榮耀在亦莊的地盛南街。它成立於2016年10月,據資料顯示已完成A輪融資,累計獲得各類投資逾 6 億元。今年5月底,星際榮耀完成自主研發的 15 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變工況高效燃氣發生器點火試驗驗證。
  2. 從星際榮耀向南行2.8公里,便到了零壹空間的所在地。零壹空間成立於2015年8月,因5月發射首枚“中國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火箭”而聞名。目前,它已完成幾輪融資,募集資金達到5億元。OS-X和OS-M系列火箭是其主要的兩款火箭產品。
  3. 藍箭位於星際榮耀西北方的榮華南路。它創立於2015年6月,創始團隊中,除了張昌武以外,還有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王建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洪堡學者吳樹範等。目前,藍箭航天已完成B輪融資,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超過5億元。
  4. 距離榮華南路不遠的榮昌東街6號,翎客航天就位於這裡。翎客成立於2014年1月,創始人胡振宇。迄今翎客已公佈了兩次融資,包括2014年獲得的數百萬天使輪融資,以及2017年獲得的數千萬A輪融資。2016年,它在國內首個完成火箭懸停飛行技術。
  5. 此外,星途探索(成立於2017年,將於今年年底完成亞軌首飛)、九州雲箭(成立於2017年,正研發液體火箭發動機)、靈動飛天(成立於2017年,完成第一款火箭發動機方案設計)也聚集於此。

亦莊東高地,正是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這些民營航天企業紛紛選址於此,也是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爭奪科研人才。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2014年中國國務院首次明確提出關於私營航天產業的文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中國民用航天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的通知》,鼓勵並支持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發展,從效果來看,的確加快了一批民營航天企業的發展步伐。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今年5月25日,美國航天新聞網在《中國民營航天產業的崛起》一文中指出,感知與現實之間的最大差距就是,西方往往將中國航天業與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劃等號。現在應該拋棄這一看法。

從宏觀角度來講,民營航天領域可能為投資者提供下一個重大增長機會的領域,這也是全球快速增長的高新產業更為寬泛的概念。

相關數據顯示,近3年,中國超過60家創業企業涉足商業航天產業,且大部分處於天使輪或者A輪投資中。其中,包括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空在內的三家民營公司都有運載火箭的計劃,並都在不同創新層面取得了成功。

發展民營航天業,一方面彌補了國有體制在航天領域的弱項和不足,成為其有益的補充;另一方面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探索出一條新路。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正如支付寶的存在攪動了國有銀行的一汪死水,民營航天企業的存在也直接或間接刺激了體制內的航天院所,對國有體制改革可以說大有裨益,若人才源源不斷從體制內走向民營企業,國有院所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即便從目前的效果來看,起碼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航天人才的待遇水平。航天六院院長劉志讓表示,研究院會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事實上,在體制內的航天院所內部,除了薪資待遇和晉升空間,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國有體制更多的問題:連載法律仲裁過程中提交的材料都出現了“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最終釀成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鬧劇,其內部流程規範性和工作嚴謹性不禁讓人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們相信,張小平事件會在某種程度上迫使國有航天院所加快內部改革、提升工作效率、完善流程的規範性。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05

跳槽

“不是我們收入低,是外面開得太高”。一位航天系統內部人士透露,今年年初,自己所工作的航天研究院的一位所長,已經跳槽去了民用航天,不久之後,一位主任設計師也跳槽到民用航天。

“不是我們收入太低,是外面的公司開得太高了”,“我們單位也走了不少人,張小平這個級別的有,甚至還走了一個更高級別的。基本收入會漲兩到三倍,不然沒人願意走。”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說單位不重視這種離職問題,肯定是假的,但是華為一個普通員工都比我們所長待遇高。確實開不出這麼高的待遇,面對人才的流失,也就沒有辦法強留。”該研究員透露,“研究所有能力的技術崗位,年薪基本可以給到50萬以上。”

“研究所不代表安逸,也不代表沒有壓力,沒有加班。”去年從北京某航天研究所碩士畢業的小徐,畢業後選擇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在二三線城市,研究所的工作也許待遇一般,但相應的花銷也較少,很多可以報銷,依然意味著鐵飯碗。”

目前國內民營航天公司尚處於起步階段,關鍵技術尚需倚仗從體制內流出的有研發經驗的技術人員。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科學研究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民企承擔不起前面的605次。”軍事專家、知名軍事評論員董健告訴記者,因為國企和研究機構有國家資本投入,底子上是民企不能比的,“體制內人才到了民企可能很快就能搞出成果,但前面605次試驗的基礎都有賴於國家投入。”

“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在探討體制內外人員流動問題。我們計劃通過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更好的發展平臺、股權激勵等吸引人才,國企如若想留住人才,也要從這些方面反思。”造成體制內人員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和晉升空間。

當下民營火箭人才窗口期已經關閉。有民營火箭創業者表示,體制內院所正在增加人員離職難度,“比如減慢辦理離職手續的速度。”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國內的航天人才豐富,國家幾十年來不計成本地投入,買設備、修實驗室,培養航空航天人才。星際榮耀負責人曾估算,“航天科技集團18萬員工,航天科工集團大概也是這個數,加起來40萬人左右。

但是,人才流動並不暢通。

對體制內的航天人才而言,跳出來走向民用航天企業,並不僅僅是離職那麼簡單,相當於他們要放棄原有的所有積累。比如星際榮耀的董事長為了創業,選擇從體制內“出走”,24年的工齡清零,跳槽的高薪=失去了保障,這是所有準備跳槽的航天科技人才共同面臨的問題。

06

結束語

北京藍箭CEO張昌武在今年4月的中國首屆航天大會上說:“現在是發展民營火箭最好的時代”。

我們有理由相信,航天人才即將迎來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的時代。

大概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民營火箭公司還能繼續從體制內挖人來繼續自己“最好的時代”嗎?

逃離體制的張小平們和蓬勃發展的民營火箭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