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才离职影响到中国登月?航天601所一纸公文火了

近日,一位叫张小平的科研人员离职后,原单位某航天研究院又发公文极尽惋惜的离奇经历,今天刷爆了朋友圈。

张小平,男,研究员,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480吨液氧煤气发动机、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长期负责低温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

网上流传的一份盖有航天601所公章的文件指出,张小平的离职对该所正在研制的四型发动机方案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关系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论证和研究进度,甚至某种程度影响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航天人才离职影响到中国登月?航天601所一纸公文火了

据爆料,张小平在航天研究所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项目被卡住了,601研究所压根不会理会张小平的死活,主管领导也根本不认可张小平的技术能力,如果主管领导知道张小平有这么重要,就冲他今天能发出这种公文要人的紧迫劲头,当初就算闹上中央他都不会放人的。如果张小平没有辞职的话,他在研究所里注定一辈子是底层,根本没机会爬上去,因为你的技术和成绩,领导不认可,也看不到,直到你辞职后整个项目出问题了,领导才会发现你的价值。

培养人才是付出代价的,单位希望挽留是可以理解的。话说回来,人才也是需要流动起来的,从民企进国企,从国企进民企,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国企里是为社会服务,到民企自然也是为社会服务。只要是合法的流动、合理的竞争,社会应该乐见其成。

看着好好的企业,最关键的人离职,很快垮掉的事情多了去了。优秀的技术领军人才可以决定一个行业的生死,比如钱学森,邓稼先,杨伟。一个好的体制,要能够让真正靠谱懂技术的掌握人才等资源的管理分配,要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

团队工作里面,一个小组小团队一般不会超过十个人,里面真正技术贯通的大拿也就1-2个,不然成本太高了,重要的是,团队里必须是技术大拿作为核心作为领导,可以辅助配置行政管理人员做领导,但技术核心本身必须是领导有决策权。

现在倒好,体制内,一个团队,一半只有一个真懂的,其他都是混吃混喝的,开会的时候负责批判真懂的,有成绩了负责评职称捞成绩,出问题了负责落石头。再正常不过了。一个项目,一个工程,真正有本事的人整个工程技术的核心关键人物结果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成绩出来压根轮不到他“沾光”,就等于导师直接拿研究生的成果据为己有一样,谁服气呀?跟对了领导就好,跟选导师一样,跟错了,就只能用离职来体现自己的技术价值了。

这件事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不管在什么领域,适度的竞争都是有必要的,航天事业也应该让民企参与进来。这些年,正是民营火箭公司的崛起给了张小平这样的人更多的机会。往小了说,人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会倒逼企业更重视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积极承担起责任,研制出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往大了说,这不仅是壮实科研力量,增加科研力量的厚度,也是在激活资源,让资源的分配更科学化市场化,让那些能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