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其產生的確切年代已很難考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鏡記》第六齣《五娘賞燈》中已多處描寫潮州城(舊稱“潮州府城”)遊花燈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花燈的製作工藝繁複,製作過程包括構思、扎胚、裝裱、裝飾及組裝五個環節。

潮州花燈要求構思者具備豐富的知識積累及高超的技巧。潮州花燈以燈屏為主幹,輔以節日喜慶、祭祀等活動所掛飾物為補充,作品既有人物、山水,也有花鳥蟲魚等,題材廣泛,由最具藝術修養的藝人構思,素材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思這一環節是整個花燈製作過程的關鍵。

扎胚是花燈製作工藝實施的開始,是作品的基本骨架。舊時用竹片製作,為了更有利於形狀的穩固,後改用鉛線。用竹片製作花燈,其竹片必須選用比較柔韌、富有彈性,不易變形的竹種。製作時,藝人們將整根竹子劈成一根根大小一致、粗細均勻的竹片,把作品分解成圓、方、錐、稜幾個主要的幾何形體。用竹片紮成其外部框架,再拼合起來,構成作品的整體形態。

裝裱分為裱胚和裱面二個環節。根據花燈胚(骨架)間隙的大小,用紙把其連成整體,個別部位可能要裱上幾層,甚至幾十層,以彌補胚架在表現作品上的不足。這一環節是對作品形態上的進一步完善。如果花燈裡要點燈的,這一環節就可以不做,而直接裱面;裱面,是根據花燈所表現的物體的外部特徵,採用各種顏色的絲綢或彩紙,用粘劑把其粘貼於作品之上,或作衣褶、或花鳥蟲魚的形態,力求相似或相近。

裝飾的材料主要有飾線、繡片、珠片和花紙等。飾線可以是紗織的,也可以用花紙裁成線狀,其功能是用來掩飾裱面時留下的接縫,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使作品更顯華麗。繡片,主要用在燈屏上人物的衣飾方面。珠片、花紙等飾物通常用於裝飾、補白作用,使作品表現出和諧的美感。

組裝是專指比較大型的花燈或活動燈屏及一些必須由多個部件構成的花燈的一個製作環節。大型的花燈受制作場地限制和為了方便搬運,在製作時,藝人們通常把其分解成幾個部件,逐個製作完成之後,搬到現場再行拼接起來;活動燈屏是指人物、鳥獸能做出一定的動作,以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的燈屏。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黃韜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花燈”市級傳承人,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熟悉潮州花燈中難度極高的人物屏燈繁雜製作工藝,被授予美麗廣東鄉愁記憶——潮州家鄉代言人,創作的“潮州花燈”作品入選百師園創意館特種工藝展示廳。

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潮州花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