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土機下搶救「歷史」——華縣」非園「背後的故事

從推土機下搶救“歷史”——華縣”非園“背後的故事

(注:此文發表於2003年人民日報)全國特級導遊員、西安國旅法語翻譯毋建國10年來沿著“古城拆遷”的蹤跡,走街串巷,肩扛手提,殘垣斷壁中搜尋一磚一瓦,居然奇蹟般地從一片片廢墟中“買來”34卡車明清建材、木石雕刻、門窗牌匾,運回老家華縣農村,建成一座名為“非園”的私人博物館,經常被他僱傭的民工、“板兒爺”竟達300多人。

從推土機下搶救“歷史”——華縣”非園“背後的故事

  準確地講,母建國的“非園”夢起始於1992年9月8日,這一天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一天傍晚,送走又一批法國團隊,他與夫人騎車去甜水井拜訪一位朋友,經過二府街時,看到路邊一名農民模樣的人,身邊放著兩隻大紙箱,裡面裝著幾塊磚雕,看上去非常漂亮。兩個人下車一問,對方說一共10元,兩口子二話沒說,掏了10元買得8塊精美磚雕,朋友是看不成了,兩人掉頭推車走回家。第二天晚飯後,兩人再次去看那位朋友,又在同一地方發現另一民工在路邊賣舊窗欞,3塊錢一個,一套6個,兩人再次“故伎重演”,18塊錢連鍋端,滿載而歸。

從推土機下搶救“歷史”——華縣”非園“背後的故事

毋建國說,當時他並沒想到10年後的“非園”,僅僅是個人的一點愛好。用毋建國現在的話講,1993年開始的大規模舊城改造給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從那時起,他的造園夢一發不可收拾,無意間的收藏逐漸演化為有計劃的行動。哪裡有拆遷,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十年間他認識並僱用過的工地民工,三輪車伕超過300人,許多人成了他的“情報員”和“運輸隊長”。十年間他親眼看到一批批名人故居、朱門大戶慘毀於推土機下,石雕門樓拋散於地,精美窗欞被輪壓腳踏。毋建國說,準備拆遷的老院子一般承包給工頭,工頭靠出賣磚瓦、木料等收回投入,許多沒有實用價值的破窗爛門、怪石牌匾往往被棄之廢墟。而毋建國就是在這些被推倒的名人故居、金店、銀樓、狀元府的殘垣斷壁中,蒐集一磚一瓦,一木一石,肩扛手提,自行車馱、三輪車運,經年累月竟達34卡車之多。

毋建國的“非園”是在老家華縣。這座即將完工的私人博物館坐北朝南,西界牆緊靠公路,佔地1300平方米,主體三層,青磚灰瓦,園中門樓、磚雕、楹聯、牌匾、碑刻包括門窗全部來自十年間從廢墟中搜集來的建築構件。整體佈局高低相間,錯落有致,視覺效果極佳。毋建國指著園中的一景一物自豪地說,媒體中公佈的清代軍機大臣趙舒翅、民國陝西督軍陳樹藩、同盟會陝西都督張鳳翔故居、民國學者黨晴梵“華雲精舍”等名人故居的遺物全部被他彙集於園中。

記得有位聖人說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毋建國就是這樣一位有心人。十年間彙集成34卡車“破門爛窗”,要想在1300平方米空間內合理佈局絕非易事。有心的毋建國每一次的“發現”與“收穫”都均作了詳細的筆記,時間、地點、價錢、經過乃至感想、將來的用途一一記錄在案,這樣的日記本居然有五六十本之多。

從推土機下搶救“歷史”——華縣”非園“背後的故事

據悉,毋建國接待過的許多法國旅行社,得知他在家鄉搞了座私人博物館,紛紛表示組團前往。美國一家旅行社要求在我國找3位收藏家,準備為其客人進行參觀交流,以豐富客人在中國旅遊時的文化活動。為此,上海一家旅行社在北京選擇了大收藏家馬未都,上海選擇了一火花收藏家,西安選擇了毋建國。毋建國認為,旅遊涉及傳統文化,尤其是導遊職業使他從許多法國人身上學到了“發現文化傳統”的能力,從這層意義上講他的成就來源於旅遊,也得益於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