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霄:華縣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杜明科推薦

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張雲霄

最近應朋友的邀約,要我寫一篇與橋峪水庫或橋峪精神相關的文章,我思肘了好久,覺得還是無從下筆。因為我沒有親歷過橋峪水庫建設的巨大工程,更不是鐵娘子隊隊長。我只是見證過橋峪水庫建設的點滴,為水庫建設做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還讓我記憶猶新。當年百萬大軍創造的橋峪精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我生命中永不磨滅的記憶。

張雲霄:華縣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那還是1971年初,我剛到公社不久,時任縣委、縣政府領導響應毛主席“大力興修水利,造福子孫後代”的號召,在全縣興起了大興水利建設的熱潮。打井修渠,挖地造田,築塘修庫,引水澆田一時成了全縣風起雲湧的工作。橋峪水庫是諸多水利工程之一,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可以封山把口的要浹,涉及到塬上五個鄉鎮,三萬多人口的吃水和灌溉問題,特別是一遇洪澇災害就淤水成災的情況,修建橋峪水庫成了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縣上提出了“舉全縣之力修建橋峪水庫”的號召,即時成了全縣工作的重頭戲。說來也快,全民動員,全力以赴,精壯勞力全上,從縣上到基層,從公社到大隊,精挑人員,備戰橋峪的戰鼓打響。那時的公社機關不足二十人,領導和大部分幹部輪番上陣,我自然就成了機關的“總管”,成了八大員的“總攬”。其他人都扛钁拎鍁去了修庫一線。我除了和幾位機關留守人員做好日常工作外,相當一部分精力也用於組織各村的勞力,統計人員,宣傳報道,忙得不亦樂乎。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1971年初冬,我和公社有關領導去給修水庫的人員送棉衣棉被,組織了四輛架子車,拉了100多床被褥,從早上八點出發,沿著泥濘彎曲的小道,從低往高,由近及遠,與幾位農民兄弟時走時換,前拉後推,一把水一把汗的朝著水庫的方向走去。

張雲霄:華縣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大約過了四個多小時才到了工地。一瞬間,工地的場面讓我驚呆了,到處飄揚著五星紅旗和各色彩旗,高音喇叭覆蓋著整個工地,人流如織,架子車、推車、人擔鍁挖,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有架轅的,有掀車的,有抬夯的。拖拉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整個工地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你追我趕的熱烈景象。偶爾還會聽到開山炸石的聲音。驚歎之餘,我很快把被褥分發給了各村,並和幾位村幹部攀談了起來。他們向我介紹了村上任務的完成情況,群眾的幹勁和晝夜加班的熱鬧場面,臉上洋溢的滿是隨性和快樂。雖然很累,但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很足。有的村幹部還自豪的談了他們在公社的名次,有幾個人得了獎狀等等,那種意氣風發,談笑風生的狀態讓人如沐春風。

我很快用筆記記錄了他們的進度和事蹟,因為我還要在公社的廣播裡每天公佈各村水庫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排名對比。隨之我就與幾位幹部在工地上幫群眾推起了車子。大家有說有笑,已經把疲憊丟在了腦後。就這樣,我每天收集著水庫的進度,播報著工程進展和典型事蹟,做著機關內部的各項雜務,當起了後方的“勤務員”。

時空穿越了四十多年,目前熱議的橋峪精神,又勾起了人們對那個年代的回憶,那是一代人的偉大創舉,也是一個時代的深刻印記,時光荏苒,精神永存。以我的感受,我認為橋峪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仰堅定,恪守信念是橋峪精神的思想精髓。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生產工具極度落後的情況下,要完成開山劈石攔水築壩的巨大工程談何容易。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堅實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無疑,毛主席提出的“興修水利,造福人民”和“人定勝天”以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號召和豪邁詩句,成了民眾的巨大精神力量,時任縣委、縣政府領導又提出“開山劈石我爭先,我為水庫做奉獻”;“大幹300天,定叫水庫換新顏”等口號,無不激勵著每一個人的精神鬥志。工地實行連排編制,毛主席語錄就是她們的精神食糧,高音喇叭就是他們的軍令號,白天勞動,晚上學習是他們的生活節章,他們信守的是“建好水庫,為民造福”的堅定信念。把每一鍁土,每一塊石都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掙來的也就是幾個工分,沒有現金獎勵,沒有物質刺激,有的只是精神的慰籍和團隊的快樂。就是這樣的一種執著,一份信念,成為建庫人至志不移的精神支撐。

張雲霄:華縣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二.克難攻堅,追趕超越是橋峪精神的時代特徵。修建橋峪水庫是一個巨大工程,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要把昔日的峪道流水,亂石成灘,旱時水無,澇時成災的狀況變成攔水築壩,蓄水洩洪的大型水庫的確不易。開山劈石,拉土築壩,有的只是架子車、挑擔、槽籠和推車,最好也只是有幾臺用來壓壩的拖拉機。但困難嚇不到築壩人,沒有機械就土法上馬。肩扛手提,人力拉車,槽籠擔土,合力抬夯成了建庫的多彩畫面。軍號聲,口哨聲,抬夯聲匯成一片。連排進度天天公佈,時時統計,高音喇叭把大家的興致提到了極致,追趕超越,爭先恐後成了現場的常態,唯恐那個連、排、班的進度落到下游。再難的任務,再大的困難,加班加點也要完成,那種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人為之動容,一些重大克難攻堅的事蹟已成為至今流傳的佳話。

三.忘我勞動,追求奉獻是橋峪精神的文化符號。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水庫的建設者們把忘我勞動,奉獻青春當作自己的生命座標。有條件要幹,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那時候有多少青年男女顧不上談婚論嫁,有多少中年漢子顧不上妻兒老小,又有多少人在糧缺衣短的情況下,撇下自家的困難,挽起袖子參加了水庫修建。他們拼的是信念、是擔當、是奉獻,只有迎著困難上,沒有輕傷下火線,泥裡、水裡,坑裡、崖裡,個個都是他們大顯身手的“練兵場”、“試金石”,沒有人喊苦喊累。渴了,喝點水;餓了,啃點饃;困了,就地打個盹,繼續接著幹。幹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勁,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把任務提早完成,爭當先鋒。這就是那一代人當之無愧的時代精神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無疑也是那個年代“英雄兒女”的文化符號。

四.凝心聚力,鑄就輝煌是橋峪精神的生命記憶。修建橋峪水庫是70年代華縣人的夢想,是每個建設者生命中最深刻的記憶。這是隻有在那個紅旗飄飄的火紅年代才能彰顯的風骨。集中人力、財力、精力、大幹快上,“用生命譜寫青春,用勞動鑄就輝煌”是建庫人鏗鏘有力的戰鬥目標,“真金不怕火煉,輕傷不下火線”是他們的響亮口號。他們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和毅力譜寫了一曲曲勝利的凱歌。有多少人擦破了腿,扭傷了腰,有多少人火線入黨入團,還有多少人授予了“鐵姑娘”的稱號,獲得了“鐵漢子”大隊長的榮光。這是一代人的精神追求,是千金難買的人生歷練。他們身上閃耀的是時代的光芒,凝聚的是內心的強音。他們是真正的時代驕子。

張雲霄:華縣橋峪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

時間如梭,時光已穿越了將近半個世紀,但當年修建的橋峪水庫在後來者的精心呵護下愈加雄偉壯觀。垻體堅固,水清魚歡,綠樹環繞,川流不息。它用博大的胸懷和乳汁為農民澆田,為企業供水,孕育著這一方水土和人民;它用秀麗的景色和委婉的氣息吸引著八方來客,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巍巍秦嶺以它巍峨的身軀記載著當年建設者們的豐功偉績,廣袤的土地記載著當年建設者們博大厚重的胸懷,藍天白雲記載著建設者們的壯志情操,粼粼湖水映襯著建設者們多彩的笑臉。橋峪水庫是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是一個時代的永久記憶,而橋峪精神則是那個年代最鮮紅的歷史符號和文化傳承,也是激勵後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們今天挖掘橋峪精神,就是要喚起當代人對那個年代的追憶,繼續發揚那種吃苦耐勞,敢於爭先的創造精神,不忘初心,勇於拼搏,擼起袖子加油幹,為實現如今華州人的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讓我們用洪荒之力吶喊:橋峪精神萬萬年!

張雲霄,女,生於1948年11月,中共黨員。華州區赤水鎮新莊村人。1966年畢業於華縣鹹林中學,1987年於渭南地委黨校畢業,大專文化程度。先後在新莊鄉、瓜坡鎮、候坊鄉任團委書記,婦聯主任,鄉黨委副書記、書記。後任縣體改委主任,商業局長。1992年始任華縣人民政府副縣長,2002年任縣政協黨組書記、政協主席,2008年退休。

圖片提供:張 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