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區畢家 記事(三)

《鹹林璧記事》
“華州畢家”鉤沉之三
作者丨BWX(鹹林璧)


陝西華縣東北地方的渭河南岸,東至華縣、華陰兩縣交界的方山河,西到羅紋河,南到從西向東流的雁河(實為下溼地的退水河),一馬平川,沃土萬頃。南望秦嶺是條躺臥著的青龍,東南方向有刀劈立石般的華山西峰,西南方向有青山綠水、成蔭成林的少華山山谷,而北邊渭河是銀蛇飛舞,波濤洶湧。

華州區畢家 記事(三)

沿渭河南岸從東往西分佈著彭村、北拾村、拾村、新店、寺後、東焦、畢家四村、南北巷、李家堡子、孟村、菊家程家、鍾張申家、王宿鎮、弋家巷、北劉、兩宜、秦家,馮家等約有三十多個村莊。解放前在這裡設立了石孟鄉,石孟鄉鄉公所,佔用了東畢村的祠堂。當時東畢村祠堂,經早年建造整修,磚鋪臺階而上,房舍不少,門前西邊不遠處有‘’國民第一完全小學‘’(現畢家小學)。其正北五、六百米處,有當時當地通往大荔的最大渡口。東畢村祠堂位居上述沿岸各村中間之處,這些可能是佔用東畢村祠堂設立鄉公所的原因。東畢村祠堂被佔後,原鄉公所在祠堂中間東牆處開門,圈佔了緊靠祠堂的土地,中間修建了一個炮樓,炮樓為四方立柱形,高三丈有餘,樓中有梯可上頂端,常有鄉兵巡視四方。記得國民黨時期最後一個鄉長是拾村人劉子洋。
劉子洋極為反動,曾參與密捕畢家小學地下黨革命老師朱江雷和李家堡子李志民,致二位殘遭殺害於耀縣藥王山畔。畢家祠堂內經常有被從渡口帶回的所謂可疑人員,殘遭毒打,上老虎橙而哭喊聲不斷。四九年五月,華縣和平解放,石孟鄉公所改為石孟區人民政府。區政府仍設在畢家祠堂。(後來改為石孟鄉人民政府)。此時有從陝北老區來的三個十五、六歲的學生,白天幫村民收麥、碾場,傍晚在小學給我們教唱革命歌曲: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東方紅等。


四九年六月下旬,石孟區政府幹部,在畢家小學後,畢家老祠堂前空地,正組織支前擔架隊,集合支前運送糧草的車馬隊,準備支援解放西府的解放戰爭。當晚華縣反革命頭子張雅軒勾結反動武裝頭目劉子洋,策劃並發動了石孟、令公(現柳枝鎮)兩區的武裝暴動,暴動從石孟開始,衝散車馬隊,毒打砍殺支前人員,攻擊企圖佔領石孟區政府,受到新政府武裝隊員頑強抵抗和反擊。久攻不下後向南轉移到“令公區"(柳枝鎮)繼續暴動砍殺。在這次反革命武裝暴動中,有七名革命政府工作人員殘遭殺害,其中就有給我們教過歌而轉到柳枝工作的三個陝北學生。(見華縣歷史文化大全),(鎮反時張、劉均被鎮壓)。
解放後石孟鄉經歷了土改、鎮反、查田定產、抗美援朝等,後來經國家中央政務院批准備案,將石孟鄉改為了畢家鄉(約在五四年前後),畢家鄉人民政府仍設在畢家祠堂。在距畢家鄉政府西二里多路,有個王宿鎮。解放前鎮上有京貨鋪,雜貨鋪,藥鋪等。每逢農曆四、七、十日有集市貿易,是東北鄉村民們上集購買日用生活用品的好去處。
解放後先後在王宿鎮成立了供銷社、信用社、藥店等,王宿鎮仍保留著傳統集市貿易曰。為方便群眾,將畢家鄉人民政府遷到了王宿鎮。據說多次想改畢家鄉為王宿鄉,但要經中央有關部門批准而未改成。王宿鎮的“王宿”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當地只有北劉村而無南劉村,弋家巷、申家村、兩宜村的來歷等也有個傳奇故事,各位可網上搜索參看:古鎮春秋一一王宿的故事。

華州畢家鄉地區歷經倉桑,民國時期,除渭河水災外,土匪一度橫行,實為多災多難。解放後畢家鄉經過治理,匪患己被根除,反動會道門已消聲滅跡,實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鄉。但是水災卻時有發生。五八年,三門峽水庫建設,華州畢家鄉而作出了犧牲式的貢獻,由於渭河河床升高,曾有幾年村南地潮鹽鹼,而使農業歉收,更有甚者,六八年八、九月份,2003年八月兩次特大洪水不僅淹沒了全部農田,而且全鄉村莊大部分民房倒塌,好在有好政府和好政策,歷經三年重建均使畢家鄉煥然一新。新建電網連村到戶,建成的水利網,使全鄉耕地成為水旱保豐收的水地,村村道路硬化,路燈通亮,渭河岸邊四車道欄水埧的修成更是畢家鄉亮麗的風景線。“畢家蘆筍”曾是華縣一張名片,百輛新摩托車遊華縣是人們摸不去的記憶……。
總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2010年撤畢家鄉併入柳枝鎮的近六十年裡,畢家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畢家鄉已成為記憶,但各村名前冠以“畢家”如畢家北拾、畢家寺後、畢家兩宜、畢家孟村等等已成為一種尋找各村的符號。雖然畢家鄉撤消了,但畢家村行政村仍在,“華州畢家”四村組仍在。有著五、六百年曆史的畢家四村村民,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著畢姓祖先的勤勞、忠厚、節儉、尚德的家風而繼續勇往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