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樂亭獨幽城“彩春橋”記事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樂亭獨幽城“彩春橋”記事

長河由樂亭縣城西往南去,徑流12裡,來到了獨幽城倪莊莊西。當年的彩春橋就建立在此處。

彩春橋實建年代未詳,但《光緒樂亭縣誌》卷六中已有記載:縣城南長河之上有四座石橋,即慄家灣坨橋、王莊長春橋、倪莊彩春橋和白莊凝秀橋。縣誌又載:“長春、彩春、凝秀三橋之際,綠柳沿堤,青萍滿浦,細鱗游泳,芳草繽紛,垂釣彩香,風光似畫,固一方佳境也。而溪之左右,宿儒雅士輩出,其間一自灤水經過,諸樹皆造大舟,氣象非不勝也。”這段文字說明當時三橋附近的自然環境是非常優美的。而三橋之際,指的是王莊橋南與白莊橋北,即今倪莊的地域。倪莊之處,是經過了堪輿家的選擇,再經眾人討論後決定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至於“溪之左右,宿儒雅士輩出”,一是指慄家灣坨李蘭家族,人才輩出,譽滿士林。二是指獨幽城倪家,也是一時俊彥文人輩出、遠近聞名的“私塾世家”。明代永樂初年,倪氏先人自浙江金華府遷至直隸永平府樂亭縣獨幽城倪莊佔籍後,恢復元氣,修養生息,傳宗接代,樂業安居。到了清代,倪家己有許多讀書人成為秀才、監生、舉人。有的到外地作官,聲名在外。當年冀東書畫界著名“二啟”之一的倪啟藩就是倪家人,就連“直隸一人”史夢蘭也是倪家的乘龍快婿。

石橋為偏東西走向,長約20米,寬6米左右,因橋身沉陷嚴重,北低南高,橋基巳被掩埋,僅橋洞以上部分外露,故高度難以估算。石橋結構是三孔,拱形,橋面系由大塊青石鋪成,長短交錯,之間採用鐵要兒聯結鉚定,故保存較好。橋山兩側與橋洞內的石材,都經過精工細雕,美觀大方。據莊裡故老相傳,橋面南北兩側在設計初期均有石欄杆,並雕有各種花紋,但不知什麼緣故,沒有安裝,最後只得把這些石欄杆埋入地下。

設計者還獨具匠心,在三個橋孔之間的上部部位,建有兩個漫水孔,每當河水流量大的時候可以經此漫過,既利於洩水,也可減小其對橋體的衝擊。石橋距莊頭的民宅最近的只有幾十米,與莊中主路相通。

我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橋邊度過的,也可以說是在橋邊長大的,對石橋的印象非常深刻。漫水孔有一米來高,小時候與莊裡的孩子們,常去玩耍,爬來爬去,不亦樂乎。

縣誌記載,慄家灣坨橋建於1679年,王莊、白莊二橋建於什麼年代、什麼樣子,沒人寫到,就連倪莊石橋的雅名,我也是在看了縣誌以後才知道的。

彩春橋建於清代,具體是哪一年,也無人知曉。出於好奇心,曾經問過許多前輩人,他們也是一臉茫然。對於沒有石橋之前,人們如何過河,有沒有大橋,始終沒有答案。但有老年人說過,莊裡曾有船隻,也就是說彩春橋下可以行船。再與縣誌所載文字驗證,似乎在為建石橋前,長河之上曾有船隻擺渡,“皆造大舟”,還不是小船,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為了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莊中幾位鄉紳聚集商議,擬在長河之上修建石橋。費用來源是根據各家的實際情況,全莊集資。意外的是,建橋時還曾得到了“京東第一家”劉石各莊劉家的贊助。還為彩春橋的工地運來大批石料。劉家與倪家究竟有什麼關係,至今仍然是個謎。

石橋竣工後,為使後人銘記,在橋東豎立了一塊記事碑,內容主要有建橋時間、捐資人員姓氏與資金數量等等。後來年長日久,石碑倒塌,漸入地下,故少有人知。只是在改建水泥板橋施工時,記事碑再被挖出。可惜當時無人重視,時過不久就不知去向了。

建造石橋是一件善事,為方圓數十里的各村百姓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人們出門兒勞動做小生意,趕集上店,探親訪友,再也不用發愁過河了。當時有一位木雕藝人,受邀專為主持修橋之人精心製作了一尊紅木雕像,約有有20多釐米高。從我記事時候起,這隻木像就擺放在我們家裡。有次拿著玩兒,父親看見了連忙制止,說這是祖上爺爺的雕像。那時年齡小,沒有記住,如今再回憶,也記不清是哪一代的爺爺了。後來房屋漏水,就改放它處,再後來就找不到了,現在想起此事,真是可惜啊。

石橋南面兒西岸就是朱各莊村。建橋伊始,因河道原因,橋的走向偏向點西北,故橋洞口兒面對著朱各莊。該村有人迷信,害怕發水時直接衝了莊,便出來阻止。倪莊人據理堅持按原來方案施工,加以朱各莊百姓也將受益,此事不了了之。

再看《光緒樂亭縣誌》還記有“三橋一帶秀色無存矣”,說明光緒初年這些景緻就已經頹落了,風光不再。

倪莊距樂亭四大家族之一的崔家很近,也就2裡地左右。那時的崔家早已敗落,窮困潦倒。我們在石橋附近經常會遇到崔家的後人來回從彩春橋上經過。崔家後人頭戴氈帽,身上背個錢褡子,從來不在倪莊駐足,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去醋楊莊以東討要吃的去了。時間久了,就有一大群孩子,尾隨其後,喊著順口溜:“崔八廝(xye),變成熊,昨個富,今個窮。”但崔家後人並不理會,照樣走路。

在石橋西端南側有一處水最深的地方,大夥兒稱為大汀(qing),每到夏季,人們都願意到那裡去洗澡,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學會了游泳。1962年發大水時,洪水漫過了橋面,我們一群年輕人,還照常去洗澡。有一次過橋時,一個同夥一腳踏空,不慎墜入橋下,被大水衝出幾十米遠,正好兒衝到拐彎處,大夥兒齊聲叫喊,他掙扎著一遊,離開了漩渦,游到了對岸。這時有兩個身體強壯的小夥子趕緊遊過河去,把他接了回來。上岸一看,同伴兒臉色慘白,半晌說不出話來,事後大夥都說這是河拐彎處擋住未被沖走救了他一命。

那個年代長河水清澈透底,河裡有魚,有蝦有蟹,還有王八,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魚蝦。我們有時在河邊掏蟹,有時在橋上釣魚,水少時就在河裡摸魚。到了夏天在河裡築堤截魚、淘魚。到了冬天,我們一幫年輕人也不閒著,在橋下扎魚。橋洞下的水,冬天不結冰,因橋基下沉出現了很多裂縫,當時橋洞有很多鯰魚。這種魚有動靜時都待在縫裡不出來,白天安靜時他就出來見陽光。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用鐵絲做個帶倒鉤的扎槍,因為魚在冬天行動緩慢,基本上是一紮一中,有時一天能扎20左右條魚。水少了就能看到坑窪地帶有王八。記得有一天剛下完小雨,莊裡的一位長者穿著用水草編的雨衣(當地叫蓑衣),用鐮刀把一個大王八砍死了。因那時沒人敢吃王八肉,就把它扔了。現在想起來那時真是藍天白雲、碧水清波,原生態,沒汙染。

解放前,石橋上只有牛車馬車經過。解放後開始有了汽車、拖拉機等重型車輛,石橋能承載二三十噸的車輛通過。當時樂亭城南僅有倪莊石橋還在使用,因此從樂亭城南進出縣城的汽車、拖拉機等,都從彩春橋上通過。那時通行最多的是王灘農場的車,農場在縣城設有辦事處,事務繁忙,倪莊石橋也就成了他們往返的必經之路。

1976年7月28日,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波及到樂亭縣。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河渠機井淤塞,公路斷裂,通訊中斷,地面變形,數百年的彩春橋被毀。當年縣裡和蔡莊人民公社出資,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水泥板板橋。踩春橋雖已不在,但它是建國後全縣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石橋,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過貢獻。直至現在,每當我見到莊西的水泥板橋,眼前就會浮現出彩春橋的身影,彩春橋已經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

(作者倪孟桐,退伍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