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土机下抢救“历史”——华县”非园“背后的故事

从推土机下抢救“历史”——华县”非园“背后的故事

(注:此文发表于2003年人民日报)全国特级导游员、西安国旅法语翻译毋建国10年来沿着“古城拆迁”的踪迹,走街串巷,肩扛手提,残垣断壁中搜寻一砖一瓦,居然奇迹般地从一片片废墟中“买来”34卡车明清建材、木石雕刻、门窗牌匾,运回老家华县农村,建成一座名为“非园”的私人博物馆,经常被他雇佣的民工、“板儿爷”竟达300多人。

从推土机下抢救“历史”——华县”非园“背后的故事

  准确地讲,母建国的“非园”梦起始于1992年9月8日,这一天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一天傍晚,送走又一批法国团队,他与夫人骑车去甜水井拜访一位朋友,经过二府街时,看到路边一名农民模样的人,身边放着两只大纸箱,里面装着几块砖雕,看上去非常漂亮。两个人下车一问,对方说一共10元,两口子二话没说,掏了10元买得8块精美砖雕,朋友是看不成了,两人掉头推车走回家。第二天晚饭后,两人再次去看那位朋友,又在同一地方发现另一民工在路边卖旧窗棂,3块钱一个,一套6个,两人再次“故伎重演”,18块钱连锅端,满载而归。

从推土机下抢救“历史”——华县”非园“背后的故事

毋建国说,当时他并没想到10年后的“非园”,仅仅是个人的一点爱好。用毋建国现在的话讲,1993年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给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造园梦一发不可收拾,无意间的收藏逐渐演化为有计划的行动。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十年间他认识并雇用过的工地民工,三轮车夫超过300人,许多人成了他的“情报员”和“运输队长”。十年间他亲眼看到一批批名人故居、朱门大户惨毁于推土机下,石雕门楼抛散于地,精美窗棂被轮压脚踏。毋建国说,准备拆迁的老院子一般承包给工头,工头靠出卖砖瓦、木料等收回投入,许多没有实用价值的破窗烂门、怪石牌匾往往被弃之废墟。而毋建国就是在这些被推倒的名人故居、金店、银楼、状元府的残垣断壁中,搜集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肩扛手提,自行车驮、三轮车运,经年累月竟达34卡车之多。

毋建国的“非园”是在老家华县。这座即将完工的私人博物馆坐北朝南,西界墙紧靠公路,占地1300平方米,主体三层,青砖灰瓦,园中门楼、砖雕、楹联、牌匾、碑刻包括门窗全部来自十年间从废墟中搜集来的建筑构件。整体布局高低相间,错落有致,视觉效果极佳。毋建国指着园中的一景一物自豪地说,媒体中公布的清代军机大臣赵舒翅、民国陕西督军陈树藩、同盟会陕西都督张凤翔故居、民国学者党晴梵“华云精舍”等名人故居的遗物全部被他汇集于园中。

记得有位圣人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毋建国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十年间汇集成34卡车“破门烂窗”,要想在1300平方米空间内合理布局绝非易事。有心的毋建国每一次的“发现”与“收获”都均作了详细的笔记,时间、地点、价钱、经过乃至感想、将来的用途一一记录在案,这样的日记本居然有五六十本之多。

从推土机下抢救“历史”——华县”非园“背后的故事

据悉,毋建国接待过的许多法国旅行社,得知他在家乡搞了座私人博物馆,纷纷表示组团前往。美国一家旅行社要求在我国找3位收藏家,准备为其客人进行参观交流,以丰富客人在中国旅游时的文化活动。为此,上海一家旅行社在北京选择了大收藏家马未都,上海选择了一火花收藏家,西安选择了毋建国。毋建国认为,旅游涉及传统文化,尤其是导游职业使他从许多法国人身上学到了“发现文化传统”的能力,从这层意义上讲他的成就来源于旅游,也得益于旅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