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珍贵文物。由于时代太过久远,有的文物被发现后,埋没在民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现不了它那尊贵的身份。直到有识之士的发现,才会得到认可,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这也是文物保护的一条途径。今天要说的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也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在1957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有一个叫做殷思义的农民在田间犁地时,发现一件通体灰黑的陶器。当时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回到家中用水冲洗之后,感觉造型非常漂亮。不过当时的人对文物意识普遍淡薄,仍然没有太过在意。他将这个酷似盆子的陶器,当作鸡食盆喂鸡所用,还自认为是废物利用。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又过了一年时间,同为华县泉护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相继有各支考古队纷纷来此考察。其中北京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考古队在泉护村进行发掘,也在附近的村庄调研。殷思义看到考古队的工作热火朝天,主动向他们提及自己挖到过一件陶器,并交了出来。

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一眼就发现了此件陶器的不凡之处,立即在发掘地清理出一座成年女性墓葬,出土了骨匕、石圭、石斧等用具,综合考量,断定这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件文物,根据其造型,命名为陶鹰鼎。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陶鹰鼎高为35.8厘米,口径为23.3厘米,最大处的直径为32厘米,古色古香,形态独特。在新时期时期的陶器之上,雕刻或者绘制动物图案并不新鲜,然而整体被制作成动物的造型,却少之又少。

陶鹰鼎的样子,就是一直驻足站立的雄鹰,鼎口恰好放置在鹰的两翼之间的背上。更为独特的是,它的双足支撑以外,尾巴又拖下来支撑地面,恰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样式。这充分说明,在新时期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已经发现了三点是最为稳定的支撑方式。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更为重要的是,这件古朴的陶器,还是形神兼备的佳作。鹰的肌肉丰满雄厚,给人充满着力量的雄浑之气,朝气蓬勃。鹰的线条流畅,毫无凝滞之感,做工独到。鹰的双目圆睁,怒视前方,仿佛在伺机而动,捕捉自己的猎物。它静静地放置,又好像随时能够起飞,跨越几千年而来,却极具活力。

虽然见多识广,但文博专家都没有见过这种造型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它刷新了人们的认识,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认知范畴。之所以被制作成鹰的形状,可能是先民们的图腾文化,也可能是他们对于天空的向往,不管怎么样,都是文化认识中一朵璀璨夺目的明珠。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所幸的是,这件文物历经几千年,最终还是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虽然它被埋没在民间,还做了一只喂鸡的盆子,但巨大的价值还是被发掘出来。

没有多久,陶鹰鼎被调到国家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物保护起来。在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它还作为友谊的见证来到瑞士洛桑,向全世界人们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农民捡来喂鸡的盆子,交给文物部门鉴定后,一跃成为国之重宝

这也是陶鹰鼎最后一次出国,为了更好保护一些特殊、易损坏的文物,在2002年,我国颁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陶鹰鼎名列其中。以后就只能在国内欣赏它的英姿,不过陶鹰鼎那古朴的形象,依然会在互联网时代向全世界展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