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大名志之一:明《华州志》

张光孝与《华州志》

中国自古就有编修地方志的传统,省有省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以致山河寺观,乡镇关津无不有志。明朝是地方志编纂的兴盛时期,陕西也涌现出一批著名方志。学术界有“明朝关中八部名志”之说,而张光孝编纂完成的《华州志》就是其中的一部。

张光孝(1519-?),字惟训,号左华山人,明代华州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他以第二名举人,授河南西华县知县。西华县城为土城,遇水灾易毁,而且修而又颓,百姓为之苦扰。张光孝改修为砖城,减轻了水害。西华县有一姓王的读书人,被诬告成罪。张光孝竭力为其辩冤,使此案得以平反,但他却因不愿巴结上司而被借故罢职。归乡后,他决意仕途,潜心著述。张光孝一生著作颇丰,计有《华州志》、《西渎大河志》、《三边人物列传》、《理学名臣传》、《左华文集》等。这些著作中,他精心结撰之作,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华州志》。

现有资料可证的、华县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志书,出现于唐朝,是由监察御史黎逢编撰的《郑志》。北宋时曾有两部华州《图经》,元朝华州也有一部“郡志”,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华州训导钮莹中也曾编过一部华州志,但上述各部志书均已失传。当今存世的华州各种志书中,最早的就是张光孝的《华州志》了。张光孝时,成化二十二年的华州志还在,但他认为此志缺略甚多,且岁时已久,应当重修。因此,他从青年时起,就以修志为己任,利用一切时间搜集资料,查阅古籍,访问故老,踏勘山川,锲而不舍。从西华县罢职回乡后,他更是集中精力采辑编撰。历时30多年,《华州志》志稿终于完成。隆庆六年(1572年),经华州知州李可久裁正,后付梓刻印成书,这就是

留传至今的《华州志》。此志记述时间起自西周末年,止于明朝中叶;记述地域为明朝华州及其属县,即今华县、华阴、潼关、蒲城等地。全书共24卷,内容主要有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祠祀志、风俗考、田赋志、物产述、省鉴志、艺文志、人物传等。综观全志,其可称者数端:一是资料丰富,取材宏博,尤以矿藏、物产、公元1556年华州大地震的资料弥足珍贵。此书对华州大地震的记载至为详尽,一直是研究这次大地震的第一手文字资料。二是繁简得当,行文简约。此志介于简体与繁体之间,既无明代某些志书的“简而无当”,也无内容庞杂、卷帙浩繁之弊。眉目清晰,切合实用。三是说实道有,不泛不陂。其所载“务求合于理,不足以述事者,乃阙而不书”,“兹无征者,不敢妄书”。官师、人物生者不传,官员无治绩者不记。

《华州志》成书以后,以体例严谨,资料丰富成为中国古代地方志中较为有名的一部。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认为《华州志》等志书“文简事核,训词尔雅”。1985年,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称赞此志“古代称佳,于今可鉴”。1986年黄苇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辞典》将《华州志》列为“著名方志”。

在华州,这部志书是以后各代修志的基础。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续华州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再续华州志》、光绪八年(1882)的《三续华州志》是明代《华州志》的延续。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及1992年出版的《华县志》,2012年出版的《华县志(1990-2005)》无不汲取了明《华州志》的经验和宝贵资料,它已成为华县的宝贵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