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

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民族的瑰寶

位於陝西秦嶺段北麓的華縣五龍山的腳下,渭水河畔的“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自2003年5月初步建成以來,就以中華民族的原生姿態,充分再現了陝西關中平原的典型民居、民風、民俗物質原貌和精神風貌;凝聚了自明、清以來,關中民居、民俗的顯著特色和特徵;搶救下了在村民中,極有可能消失在歷史煙塵中的民居、民俗瑰寶——物質和精神財富;為人類保護了明、清民居、民風、民俗的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陝西、乃至全國最早的,以私人之力量投資收集、保護、研發、開發興建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使其成為一顆閃光耀在關中平原東部的璀璨明珠!

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

“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的主人,是在西安國際旅行社工作的華縣籍毋建國先生。他在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乃至高齡的父母精心呵護支持下,克服各種非常困難和艱難險阻,排除巨大的壓力和阻力,以驚人的勇氣、毅力和信念,以30多年的恆力,以職業的敏銳眼光和洞察力,毅然決然地先後累計,投資200多萬元,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精心收集,科學謀劃,把散落民間可能滅失的民族珍品,收買、搶救、保護、研發、復原。在生他育他的家鄉,為故鄉所在地——華縣,傾全力和心血,建成了佔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集磚雕、木雕、石雕、石刻和名人字畫為一體的關中民俗民風藝術博物館。為人類真實地再現了,明清和民國時期,名人家居建築物和民俗民風物質遺產。如今,這裡已是關中民風民俗文化的真實天地;在這裡,能夠感受到,我們的中華民族,不愧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民族文化,如此精湛,內含豐富,令人折服。

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

這些,都毋建國先生,幾十年不斷不懈追求的傑作。一磚、一木、一石都凝著他的心血和功勞。不僅要及時搶救回來,還要精心設計、修復、復原、仿照原樣子,安裝而成。真實地再現了古香古色的古門樓;磚、石藝術浮雕;名人字畫,牢牢地鑲嵌得座落有致,有機完美統一;拴馬樁,雕刻人物、動物,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木雕藝術品,主要集中在室內,經主人的修復,妙趣橫生,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360位兩院院士名人、名言警句筆跡、題詞雕刻在南院四周的牆壁上。當你身臨其境,能夠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陶冶和洗禮!身感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先祖,身懷絕技,技藝精湛,為人類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珍品遺產!

毋建國先生獨創的“華縣‘非園’民族藝術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和支持。從2003年6月19日開始,“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創建成功的信息,先後在《陝西農民報》、《各界導報》、《渭南日報》、《陝西日報》等媒體刊發了消息。隨後,又受到《西安晚報》、《華商報》、《人民日報》等電臺、電視臺的高度關注。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還專門給毋建國題了詞:“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予以高度讚譽。

華縣“非園”民俗藝術博物館

“華縣‘非園’民族藝術博物館”,與今長安縣秦嶺終南山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相比,雖沒有其規模大。但起步較早,最早成為陝西乃至全國之最——民間投資興建的集保護於開發為一體的民俗藝術博物館的典範。如果說,沒有象毋建國等人熱愛民族文化的人,他們先覺醒起來的話,哪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精品遺產,就會不知不覺、悄悄地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掉!集中起來,收集起來,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成了他們心中強烈的呼聲和幾十年的自覺行動!人民應該感謝他們,歷史應該感謝他們,政府也不應忘記他們,他們對人類文明遺產的保護,做出的貢獻和巨大的付出!支持他們,把這一事業保持下去!支持他們,把這些珍遺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好,開發利用好!為拉動文化旅遊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再立新功!家鄉的華縣,能有這些熱心民族文化的人,何愁我們的事業不興?華縣人民和所在地的人民,應該感謝他們和全力支持他們!為人類文化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