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的這兩個遺址,為我們追尋原始社會結構提供了可能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縣柳枝鎮南關橋河村、渭河支流溝峪河東南臺地上的元君廟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包括元君廟和泉護村兩個遺址。它西南距泉護村1公里。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2~0.8米。1958年冬~1959年夏,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對元君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800平方米,清理出一處保存完整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墓地;並在此北面探掘同時期遺址,還發現有少量老官臺文化遺存。元君廟遺址的發掘,對了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墓葬習俗和墓葬形制,提供了系統的實物資料。

泉護村遺址位於華縣柳枝鎮東南泉護村北約20米處 渭河南段二級臺地上。面積約9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7~1米。1955年,黃河水庫考古調查發掘遺址,當時確認總面積約60萬平方米。1958年、1959年、1997年,分別由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後三次對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總揭露面積約7179.25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灰坑、陶窯、墓葬等多種類型遺蹟,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

陝西渭南的這兩個遺址,為我們追尋原始社會結構提供了可能

元君廟遺址仰韶文化墓地共發現墓葬57座,可能分屬兩個氏族。有45座南北成排分佈,均為六排。形制上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式上有單人葬、合葬墓,且多人合葬稍多於單人葬;二次葬多見,其中集體二次葬28座,佔墓地死者總數的92%。一墓中少者2人,多者可達25人,一般都在4人以上;均為仰身直肢,頭朝向。墓地中發現對老人和幼女的厚葬現象,一個老年男性墓穴周圍用礫石砌築,形若石槨,隨葬7件陶器;另以墓中的幼女身佩骨珠1147顆。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基本組合為泥質紅陶繩紋小口尖底瓶,飾繩紋、弦紋或素面的夾砂紅陶罐和磨光的細泥紅陶缽。個別墓還出土黑彩寬帶紋或幾何紋的陶缽、碗、盆、罐、紡輪,以及蚌刀、骨針、骨鏃、骨骨珠等陶質可分為細泥紅陶、夾粗砂紅陶、泥質紅陶和細泥黑陶,其中以細泥紅陶最多,夾粗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文、彩繪、指甲紋、錐刺紋,席紋、劃紋等。彩繪極少,只有黑彩一種,紋樣簡單,或為寬帶,或為幾何形圖案。陶器製法均為手製,絕大多數為泥條盤築而成。器形主要有罐、缽、碗、盆、盂、尖底瓶等。

陝西渭南的這兩個遺址,為我們追尋原始社會結構提供了可能

泉護村遺址主要為泉護村一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廟底溝文化遺存發現有房址、灰坑、窯址及墓葬。房址平面為方形,建築方式為半地穴式,四壁及居住面塗有草泥土,門道呈斜坡狀,居住面經火烤,有灶坑。灰坑數量最多,平面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結構上有筒狀、袋狀等,部分灰坑坑壁上可見有工具痕跡。還發現有帶斜坡或臺階、坑底有燒灶的居穴。窯址發現有兩三座一組的橫穴式陶窯,由火口、火膛、火道和窯室組成,窯室平面呈圓形。出土想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夾砂褐陶最少;紋飾有繩紋、線紋及黑彩;器形有缽、盆、尖底瓶、葫蘆瓶、罐等。還發現骨針、骨匕和蚌刀等。兩種花卉圖案一種鳥形鳥形的彩陶盆(缽)、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小口平地瓶和夾砂陶罐等特色十分鮮明。1997年發掘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地穴數十個,成排分佈,東西延續數百米。地穴平面多呈圓形,一般深2~3米,有的底部還有灶坑、陶器,穴壁有草拌泥,在同時期遺址中頗為罕見。遺址中還發現了稻穀,是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料。

陝西渭南的這兩個遺址,為我們追尋原始社會結構提供了可能

遺址內還發現廟底溝文化二期遺存(泉護村二期)的陶盆、罐、小口尖底瓶和廟底溝文化三期遺存(泉護村三期)的灰陶繩紋鬲、斝等。其他還有少量的周、漢唐時期遺存。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是研究仰韶文化、追尋原始氏族社會結構的範例遺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