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人與長安人因方言引起的誤會——九談渭南華州方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九談華州區方言

作者 秦獲幸

人常說:十里鄉俗九不同。那麼,百里之外就更不同了。風俗不同,也表現在方言上。有時一個字說的不對,就可能引火燒身,至少是引來麻煩事。

華縣人與長安人因方言引起的誤會——九談渭南華州方言

華州柳枝鎮張橋村 劉煥民攝

在上世紀的四十年代,一個華州小夥為了避壯丁,經人介紹來到長安塬上,有強人庇護,在這裡當了一名小學教師。一個麥梢黃的豔陽天,他一個人來到校外散步,見到當地人種的碗豆麥,跟他老家渭河灘的莊稼一樣,他就順手摘了一把嫩豆角吃起來。正吃著,偏巧過來一個長安農夫,一看他吃豆角,就訓斥不應該糟蹋糧食。

這華州小夥就順口說:“我光摘嫩的,不摘老的。”

莊稼人出身都知道老豆角是不能吃的。他這一句話把那長安農夫給惹惱了。那人氣呼呼衝到他跟前,爆了一句粗口:“摘你媽的豆角!還是光摘嫩的,不摘老的,看我不收拾你!”

華州小夥莫名其妙,趕緊躲過。說:“你咋罵人哩?”

“你這外鄉人都罵人哩,我不敢打你哩!”

“我沒罵你麼。”華州小夥委屈的說。

“你說摘嫩的,還不是罵人哩?”

“哎呀!我的意思吃嫩豆角不糟蹋糧食,我老家華縣人也種這碗豆角。大人碎娃這時候都愛吃這嫩豆角。”

“你是華縣人?”長安農夫驚奇的問。

“我是華縣人,咋咧?”

“哪這不能怪你小夥子。我這搭人把摘當罵人哩。都叫折豆角哩。”長安農夫耐心解釋。

“怪不得叫你犯病哩。惡地方都是說摘豆角、摘茄子、摘辣子……”

“對咧對咧,十里鄉俗九不同哩。沒辦法,你到這地方說話貴賤要注意哩。”長安農夫善意的提醒這華縣小夥。

“知道咧,知道咧,實在對不起。”……

一個字的方言竟然能引起要動手的誤會。可見,方言這東西也是太厲害了。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也有相隔百里以上的兩地還有相同的發音。

在洛南一帶,就把杏叫作heng,把鞋叫作hαi。這兩個字和華州方言毫無二致。

在陝北一帶就有幫(讀三聲)肩一詞。把“閒不閒”說成寒不寒。把飯萊裡放鹽也是說成寒不寒。把鼻子說成皮子。早起,今兒,兒馬,牙豬,上糞,多乎兒,晌午……

不一而足,真是有著驚人的相似。總之,方言有差異,更有相同,這都是歷史造成的。在以後的歲月裡,隨著人口流動量的增大,日積月累,各地方言少不了都有變化。

下面,再舉二十個例詞例句:

161、不招識。這是因為關係不好,互相不理睬的意思。例如,我就不招識白眼狼。

162、不招嘴。意思和不招識接近。例如我跟外流氓就不招嘴。

163、

作踐人哩麼。具有諷刺,看不起,揶揄的意思。

164、難暢。為難的意思。例如,借與不借,你就表個態麼,看把你難暢的。

165、尖指靈,細指巧,墩墩指頭拙到老。這是看女子手指的一種說法。事實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不符合這種說法的。

166、女熬孃家享榮華,不享榮華不熬她。話說得很美妙,各家情況都不是一樣的。不受孃家歡迎的是不可能享榮華的。有些女子的孃家說不定還是傷心之地哩。

167、胡勢翻。不用解釋,是貶義詞。

168、落憐。不順利,麻煩的意思。例如,為辦娃的轉學手續,落憐的很。

169、你這人說話不踏犁溝。意思是說話不講理。

170、不順紋綹。意思和不踏犁溝相近。使用時要和語境相符。

171、展脫。不展脫。兩個相對的詞,多說多用,其意自明。

172、不卯。意思為兩個人關係太差。

173、㗗作。指辦事太困難。例如,為轉正的事兒,叫人就㗗作扎咧。

174、出氣不勻。指說話辦事都不正常。例如,傢伙出氣不勻,最好少打交道。

175、出子兒不利。指辦事掏錢不利索。

176、一斧頭,兩圪節。截裡截脆的。指辦事說話果斷,不拖泥帶水,乾脆利索。

177、一咳三年窮,不咳不得行

178、搗騰。熟語不用解釋。

179、掏騰。指辦事有多少詭異,陰謀或者是非常的情況。例如,這一回XXX弄的工程掏騰大的很。

180、羞,羞,把臉摳,摳個壕澇種碗豆。今年不收明年收,一哈長成蒲籃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