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 合陽 嗩 吶

渭南 合陽 嗩 吶

/

嗩 吶

/

嗩吶作為“禮樂文化”自古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論語·述而》曾描述:“子在齊聞音、三月不知肉味。”反映了古代至聖“樂”的精神。合陽嗩吶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喜調激昂震撼,悲調幽怨委婉,2011年已被列入第三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合陽嗩吶經民間藝人的不斷創作優化,演奏藝術日趨豐富,以坊鎮伏六村、王村鎮南蔡村、路井鎮北黨村最為馳名。藝人常用的嗩吶有寸杆嗩吶、尺杆嗩吶、小嗩吶三種。嗩吶演奏的主要配器有小鼓、小鑔、大鑼等,獨奏時用絃樂配合。

合陽民間嗩吶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陽剛之美,從形式上可分單吹、雙吹、雙吹假哨片、咔戲(模擬動物叫聲)等,從技巧上有柔音、滑音、泛音、單雙吐等,至今保留了《地莉花》、《肚子疼》、《柳生芽》、《擺場》、《小開門》、《百鳥朝鳳》、《雙鳳朝陽》等120多個曲牌,廣泛應用於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儀式。還衍生出花釵、頂碗、抽彩(邊吹奏邊從嗩吶中抽出綵帶)等許多絕活。

早在1958年,民間藝人陳根成代表陝西省參加了北京“國慶”9週年慶祝演出,獲得國家級獎勵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2012年6月,郭玉生作為省級非遺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由吳天明執導,張大龍作曲的寬銀帶電影《百鳥朝鳳》吹奏,獲金雞提名獎,2016年,合陽十多位嗩吶藝人在北京參加了影片首映儀式,先後受邀做客央視6套、湖南衛視、安徽衛視現場表演,使合陽嗩吶大放溢彩,吹響九州。

線戲是合陽縣獨有的民間藝術,據傳“始於漢而興於唐,盛於明清”,歷史悠久;它有自己專用的聲腔—“合腔”(一度曾稱“線腔”);它的偶人面部豐滿,酷似唐俑;唱腔蒼涼悲壯、慷慨激昂,展現了渭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線戲劇目豐富,據傳有五百本之多,且有大量藝人們即興創作的“捎戲”,詼諧幽默,語言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合陽提線木偶藝術團是專業藝術團體,此外還有三家民間班社,堅持經常演出。八十年代以來多次赴省晉京,併到巴西作友好演出。1999年製作了光盤和一套唱腔錄音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