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大名志之一:明《華州志》

張光孝與《華州志》

中國自古就有編修地方誌的傳統,省有省志,州有州志,縣有縣誌,以致山河寺觀,鄉鎮關津無不有志。明朝是地方誌編纂的興盛時期,陝西也湧現出一批著名方誌。學術界有“明朝關中八部名志”之說,而張光孝編纂完成的《華州志》就是其中的一部。

張光孝(1519-?),字惟訓,號左華山人,明代華州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他以第二名舉人,授河南西華縣知縣。西華縣城為土城,遇水災易毀,而且修而又頹,百姓為之苦擾。張光孝改修為磚城,減輕了水害。西華縣有一姓王的讀書人,被誣告成罪。張光孝竭力為其辯冤,使此案得以平反,但他卻因不願巴結上司而被藉故罷職。歸鄉後,他決意仕途,潛心著述。張光孝一生著作頗豐,計有《華州志》、《西瀆大河志》、《三邊人物列傳》、《理學名臣傳》、《左華文集》等。這些著作中,他精心結撰之作,最膾炙人口的就是《華州志》。

現有資料可證的、華縣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志書,出現於唐朝,是由監察御史黎逢編撰的《鄭志》。北宋時曾有兩部華州《圖經》,元朝華州也有一部“郡志”,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華州訓導鈕瑩中也曾編過一部華州志,但上述各部志書均已失傳。當今存世的華州各種志書中,最早的就是張光孝的《華州志》了。張光孝時,成化二十二年的華州志還在,但他認為此志缺略甚多,且歲時已久,應當重修。因此,他從青年時起,就以修志為己任,利用一切時間蒐集資料,查閱古籍,訪問故老,踏勘山川,鍥而不捨。從西華縣罷職回鄉後,他更是集中精力採輯編撰。歷時30多年,《華州志》志稿終於完成。隆慶六年(1572年),經華州知州李可久裁正,後付梓刻印成書,這就是

留傳至今的《華州志》。此志記述時間起自西周末年,止於明朝中葉;記述地域為明朝華州及其屬縣,即今華縣、華陰、潼關、蒲城等地。全書共24卷,內容主要有地理志、建置志、官師志、祠祀志、風俗考、田賦志、物產述、省鑑志、藝文志、人物傳等。綜觀全志,其可稱者數端:一是資料豐富,取材宏博,尤以礦藏、物產、公元1556年華州大地震的資料彌足珍貴。此書對華州大地震的記載至為詳盡,一直是研究這次大地震的第一手文字資料。二是繁簡得當,行文簡約。此志介於簡體與繁體之間,既無明代某些志書的“簡而無當”,也無內容龐雜、卷帙浩繁之弊。眉目清晰,切合實用。三是說實道有,不泛不陂。其所載“務求合於理,不足以述事者,乃闕而不書”,“茲無徵者,不敢妄書”。官師、人物生者不傳,官員無治績者不記。

《華州志》成書以後,以體例嚴謹,資料豐富成為中國古代地方誌中較為有名的一部。清代著名學者王士禎認為《華州志》等志書“文簡事核,訓詞爾雅”。1985年,中國地方誌協會副會長董一博稱讚此志“古代稱佳,於今可鑑”。1986年黃葦主編的《中國地方誌辭典》將《華州志》列為“著名方誌”。

在華州,這部志書是以後各代修志的基礎。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續華州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再續華州志》、光緒八年(1882)的《三續華州志》是明代《華州志》的延續。民國《重修華縣縣誌稿》及1992年出版的《華縣誌》,2012年出版的《華縣誌(1990-2005)》無不汲取了明《華州志》的經驗和寶貴資料,它已成為華縣的寶貴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