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真的沒那麼可怕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真的沒那麼可怕


電痙攣、注射、吃副作用很大的藥、捆綁、封閉……這是不少人對精神分裂症治療的印象,也有不少患者家屬因此不敢帶病人去看病。為了消除大家的恐懼和誤解,小 編和你一起去聽聽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譚淑平是如何解釋的。

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譚淑平

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減輕疾病症狀,如思維異常、幻覺和妄想等。但是這些藥物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引起震顫或體重增加等。譚淑平提醒,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藥物在該病的治療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在急性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在慢性階段,心理社會康復措施對預防復發和提高患者社會適應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治療藥物方面,第一代(經典)抗精神病藥(奮乃靜、氯丙嗪等)主要作用於多巴胺受體。它對幻覺、妄想、思維及行為紊亂、興奮激越等陽性症狀效果明顯,但對陰性症狀(情感表達減少和動力缺乏)效果不佳。而且,較容易引起過度鎮靜、手足震顫、運動遲緩等。這些副作用有的會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繼而影響患者的依從性,易引發擅自停藥,導致復發。

第二代(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奧氮平等)已成為一線藥物。比起第一代,第二代有更多的5-羥色胺受體阻斷作用,且多巴胺受體阻斷更具選擇性。因此,不但對陽性症狀、陰性症狀、情感狀態等都有改善,且副作用相比第一代較輕。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真的沒那麼可怕


譚淑平表示,全程應注意副作用,如有震顫、低血壓、肝功能損害、發熱等應及時就醫。強烈建議,在能耐受副作用的情況下,一定不要自行減藥或停藥,家屬應敦促患者服藥。不要懼怕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疾病造成的傷害遠超過藥物。因為藥物起作用需要一定時間,不能因為暫時未見效就隨意停藥、換藥;病情得到控制後,也不能自行減藥或停藥,以防止復發。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會關係常常較差,因為他們異常的想法與行為會使朋友、同事甚至家人都避而遠之。當患者接受治療後,家人和朋友需要積極鼓勵他們繼續服藥,陪著他們去做檢查,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與尊重。

很多人對精分的治療感到恐懼,大多來源於電痙攣治療的不當傳說。需要知道的是,電痙攣治療僅限於對急性期嚴重抑鬱,有明顯自殺自傷、自責自罪,或極度躁動、有攻擊傾向,或藥物治療無效等患者,在排除禁忌症後才採用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病得很重才會用。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真的沒那麼可怕


譚淑平介紹,目前採用改良的電痙攣治療,此法安全、操作簡便、易被接受,確實能改善興奮症狀,也能減輕抑鬱病情。這種改良法使用了麻醉和肌松藥物,能極大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抽搐帶來的骨折和肌肉損傷。

常見的併發症有輕微頭痛、肌肉痛、噁心和健忘,但大多在治療停止數天後自行好轉,一般不用特殊處理。

心理治療很重要,但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有針對的進行。譚淑平介紹說,心理治療絕非只是“開導/安慰一下”這麼簡單,涉及多種心理學理論及方法,必須由專業人員開展。譬如,哪種技術適用於哪種症狀人群;分別期待達到什麼目標;每次心理干預的療程(多少次、每次多久、頻率如何等等),都有較為系統的設計。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真的沒那麼可怕

心理治療的重要任務是幫助患者領悟自己有什麼問題,與常人差距在哪,如何正確對待精神疾病,提高服藥依從性,瞭解復發徵兆,調節自我情緒,心理自救等。

此外,構建溫馨的家庭環境,喚起良好的家庭支持與互動,糾正日常生活、就業、休閒、交往等方面的問題,提高或重獲社會技能,學會自我照料,提高管理藥物及疾病的能力,對提高治療依從性都有很大幫助。

總而言之,精神分裂症患者應強調全程治療,在提高依從性的基礎上,需要多元化綜合干預,在維持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和各種康復措施。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關於精神分裂症的各種非藥物治療、康復措施必須是在藥物維持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旦自行停藥極易導致疾病加重、復發,而一旦加重,前期康復獲得的改善將功虧一簣,且加重、復發次數越多,治療越困難。

一句話“藥不能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