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健康的房價應該是當地每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買當地一平米的房子,你怎麼看?

用戶95688322277


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人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理解則不盡相同,近20年住宅市場商品化以來,隨著房價的震盪攀升,房價已成國人最大的心病。

在各種聚會中討論房價的過程中,會見到兩種人:1、討論房價合不合理;2、只談自己買還是不買;

而第一種人經常會說房價這麼高很不健康,健康的房價應該是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平米。什麼是健康?千人千面,每個人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樣,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我崇尚改變不了市場就改變自己,抱怨房價高不高是沒用的。房價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房子被賣完就是有需求。


對於第一種人,首先我認為錯在希望市場按自己的設想運行,而我想說的是:大眾的認知是碎片的,市場只有一種結果,每個人下意識的希望它按自己的認知運行其實是一種幻想。

相反,我更欣賞第二種人,他們是行動派;市場合不合理不由他們說了算,他們只需要做出買與不買的決定!選擇自己買的起的房子即可!

我如果在這裡吐槽房價高,寫一篇抱怨房價高的觀點,又能怎麼樣呢?也只是憤青一把而已!所以,天檀建議,對於任何投資來說,重要的是順勢而為,不要企圖改變市場,只需改變自己即可!



喜歡嗎?別忘記點贊,留下腳印,常聊!


天檀


我覺得這個還是不太健康和科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準確地表述為:家庭最高收入或者說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他/她的月收入等於一平米的房價。其實這樣才是比較健康和合理合適的。

我覺得話如果是一平米的房價等於一個家庭每個月的收入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就根本沒有富餘的錢進行消費,那這樣的生活基本是得不到保障的。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一個收入和房價比例形式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應該是all in掏空家庭資金收入了 雙方收入高的一方的月工資能夠買當地一平米房價,作為持續的月供支出。

另外一方相對收入低一點的家庭勞動力,其的收入可以作為生活的正常消費和支出,以保障家庭的基本物質需求和正常的開支。 如果是家庭月收入才能購買一平米,那麼這樣的家庭很容易陷入困境、產生經濟危機。

但遺憾的是,從目前看來,基本上能達到這樣條件的一線城市基本是沒有的;二三線城市這一兩年的房價在暴漲之後,也很難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了。

目前可能只有一些五六線的小城市以及縣城是有可能做到這樣的一個健康的理想的收入和房價比狀態的。當然它的前提還是這個地方的居民平均收入應該是比較好一點的,能夠有三四千以上。

但這其實又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如果經濟收入相對好的地方,那相應的整個房價也不可能是處於低位的狀態。故而可能很難再有這種家庭一方的收入能夠匹配買到一平米房價的這種健康理想狀態。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都在感嘆,房子是高不可攀,就是買到房子的那些人。也深陷生活的沉重的經濟和財政壓力當中。估計只有等到二三十年以後,房貸償清了可能才能真正的解放!


水禾田


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家庭一個月買一平方很難嗎?奇怪😳,為什麼這麼問,我在玉林市,房價目前7000多塊,我是開奶茶店的,一個月1萬左右吧,我老婆和老媽搞家政,一個人一個月也有4000多塊,加起來差不多9000,我老爸開車送快遞的,一個月也有4000多,家庭收入24000左右,有時候能到3萬,買個幾平方也沒問題呀,關鍵我家已經兩套房了,多了也不想買,可以定期旅遊,也希望爸媽早點退休,不那麼辛苦,快遞和家政都挺辛苦的,適合年輕人幹,但是好多人天天玩,抱怨不願意做事是真的,樓主問這個話題也是這類人吧😄


寶歌89646356


健康的房價是什麼標準各國標準不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各省標準也會不同,貴賤且聽我慢慢道來:

1)目前房價的現狀,北上廣深的居民平均收入與美國四個大城市相比,美國的幾個城市收入高些,可是他們居然買不起我們這幾個城市的房子。是不是這幾個城市的房價有下調的空間哪?

2)目前經濟學家拿不出來什麼好建議,賣房子的到處發言,有的專家說的都是老百姓聽不懂的話:“”買不起就要多買一套,因為以後就更買不起了”。一套都買不起了,還勸人家再多買,這話你聽的懂嗎?所以讓通俗賣萌學者專了空子,靠電子圖表到處撈金,這統計要垮,那統計要降,雖然結果不準,不過他有個特長,說出來的話老百姓聽的懂。

題主工資如果是中高等水平的話可以代表當地一平米價格。目前國際通用的房價高低評估方法是一套房總價等於一個人當地平均收入的十到二十年總和以內(省會,中等,鄉鎮的區別)。你那裡房價貴嗎?


黃蜂二師兄


難道要一年買一平米嗎?本來就是鋼筋水泥才幾個錢?一定要搞得別人買不起房,生不起娃,斷子絕孫了。你就高興了?就問一句你缺不缺德啊?中國要不是開放二胎都快要斷子絕孫了(原諒我說話這麼直白)。從以前的2000萬左右,跌倒800萬。什麼概念?人口就是國家的糧食。沒有人的努力。中國就要餓肚子。就要被別人欺負,很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是一體的。老百姓日子難過,國家也不好過。老百姓袋子裡一分錢都沒有,哪來的消費能力?國家怎麼富裕?因為我們不是發達國家,所以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來發展這個國家。那麼當高房價擋住了這一預期的目標時。國家就會做出正確合理的調整。


一辰雲雨


好象沒有聽到誰說過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平米房子的說法,倒是有人說6年的收入買一套房。這樣的格局,在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顯然,這是指按照平均收入水平來測算的。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測算就有很多講究了。如果貧富差距大,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就難以充分體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就會出現大多數家庭無法用6年收入買一套房的現象,而只能是少數。所以,住房矛盾會比較突出,供需結構也很難協調。

反之,如果貧富差距小,社會平均收入水平所反映出來的財富分配公平性就好,如果也能6年收入買一套房,就說明住房問題的矛盾會比較少,供需也會比較平衡。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房價上漲已經超過了收入增長的極限,多數城市的平均房價與平均收入水平已經無法做到6年收入買一套房,能夠8年收入買一套房就不錯了。一線城市大多在10年以上,甚至更高。那麼,唯有控制房價,至少讓房價不再上漲,才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走向6年這個相對合理的分界線。否則,問題很大。

所以,“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要求,無疑為下一步實現6年收入買一套房的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只要房價停止上漲,總有一天,6年的目標也會在一、二線城市實現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而不要讓老百姓等太久。


譚浩俊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房子首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價格是由土地價格,融資成本,建築成本,和開發商貪婪程度構成。

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房價不要太高,但現實是低收入家庭一月收入根本買不了一平方米房子。如果再去掉家庭各項開銷,中等收入家庭一個月也買不了一平米。

住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在某種程度上和糧食的重要性是一樣的,針對這種特殊的商品,應該進行特殊的管理,加強宏觀調控,不應該放任市場自行調節。

要讓房子迴歸本來的屬性,“居住”。


理性生活029


題主完全不懂得什麼叫商品房,同時更不懂得商品房的定位是什麼。所以就不要提房價應該是多少了。

首先搞清楚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商品房是商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怕你們看到最後又忘了,商品房是商品、商品、商品。

商品的定價是由加工商品以及出售商品的服務商定的,不是由“你認為”“他認為”定的。

這就跟你是個賣煎餅的,你一個煎餅賣3塊錢,旁邊一個人說:你應該賣1塊。另外一個人講我收入才兩毛你應該賣兩毛。可笑不?他們誰懂得你每天需要幾點起床開始加工,他們誰懂得你需要購買多少原材料,他們誰懂得你每天要經歷什麼樣的惡劣天氣,就隨意給你定價?

我們再來看商品房。商品房的土地價格逐年提高,留意新聞的都能看到,每年都有新的地王拍出來。商品房的稅收多達三四十種,哪個行業需要繳納這麼多稅收?建築原材料的技術和成本每年都在增加,每個買房者都會問你家用的是什麼材料。而房地產從業者的工資比其他行業也高。請問所有的成本都在增加,房價怎麼降低?

再請問開發房地產的人是商人還是慈善家?商人做企業的目的是賺錢還是賠錢?

這是最基本的邏輯道理,你們難道這都看不明白?看不清楚?

還整天異想天開的認為房價可以降低?你們去看看中國所有的城市,去仔細看看,看看開發商是不是寧願讓樓盤爛尾,都不會降價出售。這是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就不需要在這裡過多解釋。

商品房的定位

商品房從剛剛誕生定位的消費人群就是高收入人群。1979年中國第一個商品房東湖新村誕生,售價每平米700元,當時全國平均月工資40-60元不等,買得起嗎?一年的工資才夠買一平米。所以商品房自出現起,沒有老百姓會想著去購買,當時都是那些所謂的“萬元戶”去買房,而且還都是偷偷摸摸的。

直到按揭貸款由中國香港引入內地,才使得老百姓有可能在有生之年買得起商品房。

商品房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奢侈品。

那麼買不起商品房的人怎麼辦?

收入低的家庭可以申請購買經濟適用房。家庭成員如果不具備勞動能力的可以申請廉租房。商品房本身就不是給收入低的家庭設計的。

那麼肯定有人會問我申請不到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啊。是的,那你認真想一想你申請不到的原因是什麼?你申請不到跟開發商有什麼關係?我說過了開發商就是為了賺錢才開發樓盤的,他需要繳納鉅額的土地費用和稅收,這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不需要繳納的。

總結

希望你認清一個客觀事實,開發商開發商品房的目的是賺錢不是賠錢。開發商是商人不是慈善家。開發商開發樓盤需要繳納鉅額的土地費用和稅收。開發商寧願樓盤爛尾也不會低價出售。開發商永遠不會因為購房者覺得價格貴而降價銷售。如果開發商品房以後沒有了市場和購買力,那麼開發商就會把資金投入到其他行業中去,繼續賺取老百姓的錢。就如當今我國房地產企業前20強裡,一大半的企業都不是做房地產起家的一樣。這就是客觀事實。


西一安鮮


=^_^=不是毎個家庭每月收入能夠買得起一平方,而是當地普通的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夠買得起一平方才算得上是正常,或者普通家庭五年的收入就能夠買得起一套普通的住房感覺還差不多……

=^_^=我們不是每年都有那種全國各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嗎?理論上來說就是這個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家庭中按一個三口之家的收入來計算房價就算差不多了,理認上來就是就最低工資標準的2~3倍每平方才是最正常不過的房子價格,如果是超過了這個標準就是房地產在掠奪我們購房者們的財富了!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應該是這樣。我是反過來推算的,當本地每平米房價等於你一個月的收入時,應該堅決出手了。我在江蘇一個地級市,2001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分別在04年初,09年初,15年初三次買房,這三個時間點本地每平米房價分別為1800,3500,6000,其中第一次是為了結婚,第二次是為孩子準備學區房,第三次是買在地鐵口。這三個時間點房價都比較合適,我跟老婆兩人的收入,每月就能買兩平方,我們倆每月公積金加起來也超過一平方的房價,辦理直接抵扣就不用現金還貸了。這兩年房價瘋漲,這幾套房每平米已經超過一萬五了,也超過了我的每月收入,當時買房的時候都是淡季,開發商都是車接車送,現在一個房號都賣5、6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