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改革開放後,從“盲流”到農民工,農民紛紛背井離鄉,歷程艱辛,奔向心中的麥加聖地——城市,我也和大家一樣。

那時,出人頭地的基本標準就是離開農村,讀書的全部目的就是進入城市,否則,追求村裡的小芳一定比登天還難。

農家子弟,通過當兵、上大學甚至讀中專都要跳出農門。進城後當然也是沒有住房,前二十年給自己奮鬥住房,後二十年為子女奮鬥住房,壓力山大,不要說反哺父母,許多農二代還不得不剝削父母的微薄農業收入來填補城裡的窟窿。

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繁榮了城市,吸乾了農村。​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偶爾回到鄉村,你會發現已經沒有青年了。但每當我們這一代人面臨壓力,我們又總會想起,魂牽夢繞,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晚也是1995年,那是鄉村的黃金時代。農民擺脫了赤貧狀態,而大規模的農民工外出,還沒有開始。——而我就是最早一批95年外出的農民工。

這15年,其實是鄉村最有希望的15年。每個人都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在這兒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他們還沒有見識外面的世界,因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現在”就是最好的。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不需要回憶,也不需要做夢,每天上街,就會開開心心。

在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鄉村的中學竟然有相當高規格的籃球賽。來訪的隔壁鎮中學的球隊,由青年教師和鎮上的青年一起組成,他們騎著自行車,來勢洶洶,而我們鎮上的球隊,當然也不甘心失敗。 籃球場沒有塑膠,甚至也沒有水泥,那是純粹的土場地,用白灰畫出了邊界。那場比賽,觀眾很多,以至於籃球根本不可能出界。那些跟我一起在操場上吶喊助威的同學,現在好多都做了學校的校長,教育局的領導。

那時候,年輕人之間經常會有一些摩擦,現在想來都和年輕人的愛情有關, 這些應該就是殘酷而美好的青春吧。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在某種意義上,鄉村青年確曾發展出一種審美。我們曾經瘋狂的迷戀軍用皮帶、運動服、大頭皮鞋;我們曾唱著鄭智化的歌曲,從操場招搖而過。然而當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心裡卻無比忐忑。 也因此,當年鄉村裡的“小芳”現在都成了別人的新娘。

所以說,鄉村青年一度是最具活力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鄉村青年發現自己變成了“夾心層”:農村青年爭先恐後往城裡跑,接觸的新事物比他們還多;鄉鎮雖也舊貌換新顏,但還趕不上城市變化的速度;隨著城裡好學校、“超級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母校”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了;很多鄉村上的圖書館、電影院由於年輕人的流動也早已消失……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緊鑼密鼓的落實。

我們夢想中的家園,即將回到久違的生活。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鄉村,才是最養人的生活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