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 昔日髒亂差 如今美美噠

文/圖 全媒體記者任德志 實習生塗昕晟

中國江西網訊 鷹潭餘江縣地處贛東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2015年3月,餘江被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對於農業人口占據總人口近78%的餘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僅僅3年時間,餘江全區1040個自然村就已分5批全面開展了“宅改”,共退出宅基地4537畝,可以滿足未來15年左右農民建房用地需求。

乡村 昔日脏乱差 如今美美哒

“宅改”後的餘江縣馬荃鎮巖前村倪家美如公園。

退得放心

理事會理事長帶頭拆自家老宅

家鄉的老宅子,一直以來就是很多在外漂泊遊子的“根”,因為有老房子在,才有掛念,才有鄉愁。所以老宅也一直是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一個矛盾,一方面在傳統觀念中,祖宅是一種象徵,另一方面,祖宅也一直貼著“髒亂差”的標籤。餘江也不例外。儘管拆除的大多是危、舊、空心的老房,但在宅基地制度改革過程中,想要讓村民放心退出宅基地,很難。

“一聽說要拆老房子,很多村民就不樂意了。” 潢溪鎮渡口村上黃組是餘江區“宅改”首批試點,儘管村裡理事會的理事長黃華水苦口婆心和村民解釋,但還是有村民不買賬,甚至有村民直接說,他家拆了,村民才同意拆。“所以在村裡大會上,我也直接表態,我家第一個拆。”據黃華水介紹,自己家一棟200餘平方米的老宅子在這次“宅改”中率先被拆除,這也讓村民們放心了不少,他自豪地說:“我們村拆了5000餘平方米老宅子,都是村民自願退出。”

萬事開頭難。為充分保障村民利益,消除村民疑慮,不少村幹部都在此次“宅改”過程中帶頭先拆除自家老房子。此外,為了讓村民放心退出,餘江還在“宅改”過程中探索實踐了“宅票”制度——村集體給退出宅基地的村民登記面積或資金臺賬,日後變現或兌換新宅基地。

退得公平

農村建房重回“一戶一宅”起點

在“宅改”前,農村宅基地使用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現象,導致農民群眾對改革前宅基地現狀不滿意的問題。

所以,餘江“宅改”始終堅持“一戶一宅、面積法定”的原則,各村以統一的面積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決不關親顧友、決不謀取私利,分別採取有償、無償退出和有償使用等不同辦法,促使村民退出超佔宅基地和多宅部分;對歷史形成的超佔多佔且確實無法退出的,一律由村民事務理事會以有償使用的辦法進行收費調整。同時各村對有償使用費收取、退出的戶數面積、資金管理使用等情況一律張榜公佈,切實做到在陽光下推行改革,真正讓廣大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公開公平公正。

在中童鎮規劃區瑤池村祝家,“宅改”測量人員、記賬人員、監督人員以及測量標準都固定。按照指定的制度辦法,所有需要退出拆除的房屋、豬牛欄廁所等一律不予以補償,真正做到像老百姓說的“只求平、不求贏”。對於孤寡老人、五保戶等需要過渡安置人員,予以嚴格把關,讓全體村民監督。截至目前,該村共無償退出房屋550棟,面積達5.8萬餘平方米,不僅宅基地亂象得到遏制,建房管理得到規範,同時消滅了此村空心房,盤活了現有土地資源,促進了農民建房重回面積法定的“一戶一宅”的公平起點,贏得了民心。

管得靈活

理事會承擔15項職責

餘江全區1040個自然村,已經分5批全面開展了“宅改”,實現了改革試點全域覆蓋。其中城鎮規劃區內有41個自然村開展“宅改”,城鎮規劃外的908個試點村已驗收874個。截至今年6月底,餘江全區共退出宅基地32491宗4537畝(單指退出的房屋和附屬設施佔地面積),能滿足未來15年左右農民建房用地需求。

餘江“宅改”成果顯著,離不開村民事務理事會這支隊伍的努力。在群眾民主推薦、民主協商的基礎上,餘江每個自然村建立了一支“願幹事、能幹事、會幹事”的村民事務理事會隊伍,同時被賦予12項權力清單和15項職責清單,充分發揮村民事務理事會的主導作用。

同時,餘江創新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流程、規則,形成了“4階段(先行探索、穩妥展開、統籌推進、全域覆蓋)+15步驟(強化基層組織、組建理事會、學習培訓、宣傳發動、調查摸底、製作影像、制定制度、有償使用、退出流轉、規劃用地收回、分配宅基地、村莊環境整治、完善基礎設施、村務公開、總結評估)”的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宅基地有償使用、退出、流轉、審批、登記、管理等制度,規範了建房審批“七關”、“四公開”、“四到場”、掛牌公示等管理機制,確保了違章建房“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建得漂亮

“髒亂差”村莊如今像旅遊地

“宅改”,不僅僅是“拆”,更重要在“改”。如何改?改成什麼樣?餘江給出了答案。

“以前村子裡隨處可見牛棚、豬欄,一到下雨,村子裡的路就積水,夏天蚊子很多。” 馬荃鎮巖前村倪家於2015年開始“宅改”,如今,乾淨寬闊的道路、平整亮堂的民房,眼前的倪家已不像村莊,而更像是一個旅遊地。事實上,因靠近龍虎山,村子也的確有意發展旅遊產業。

事實上,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每一個“宅改”村莊。除了釋放了大量存量土地,徹底消滅了空心村,保護了有限耕地資源,“宅改”也推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據統計,餘江“宅改”以來,新修村內道路478公里,溝渠490公里,新增綠化面積860畝,幫助完善了農村進村道路、供水供電、信息通信、文化休閒、教育衛生、幸福樓等公共基礎設施,村莊環境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同時,很多村莊盤活利用退出的宅基地,發展了“一村一品”、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淘寶等新產業、新業態,“死資產”變成“活資本”,提升了宅基地資產價值,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了基層治理,幹群心與心貼得更緊,幹群關係越來越密切,能力素質得到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江南都市 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