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七月盛夏,為響應2018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暨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的號召,由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成員組成的承頤隊,深入阜陽地區(阜南縣,界首市,潁泉區)、淮南壽縣、亳州譙城等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人進行尋訪調研。希望能夠以阜陽及其周邊城市為例對傳統文化作出具有長效性的機制研究,併為傳承獻策。

7月9日,赴阜陽市潁東區正午鎮拜訪阜陽程氏剪紙,採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程興紅、程娟娟。通過對剪紙作品的賞析,回顧程氏剪紙的發展歷程,藝術特點等。在剪紙的現場教學中,更是瞭解了剪紙背後所蘊含的民風民俗。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古今人物,都是隨心所剪,無需模板,正如那句話“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休。”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7月10日,赴阜陽市阜南縣中崗鎮,尋訪有“中國柳編之鄉”之稱的黃崗柳編。在這裡,柳編不再是最原始的編筐,而是向工藝品和木製品的方向發展。傳統柳編必須手工編織,導致人工費高且產速低,其市場也越來越小,因此將柳編作為家居裝飾品、工藝品,以及價格更便宜的木製品是其新的發展方向,且有著不錯的國內與海外市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當地也在一直積極地找尋辦法,希望將柳編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同日,赴阜陽市潁州區“洪鬍子”食品有限公司,尋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枕頭饃,以及省級非遺傳人——洪亮君。枕頭饃是當地的特色小吃,饃焦金黃,厚達半寸,吃在口中,香酥柔潤,有饃中之王的美稱。在採訪中,洪鬍子說道,我們公司最大的要求就是饃的質量,製作中的每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食品就是靠質量贏來的信譽。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7月11日,赴界首市盧麗華彩陶藝術有限公司,尋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界首彩陶以及國家級非遺傳人盧華、盧莉華。界首彩陶技藝源於唐代,因製作彩陶選用的是界首特有的黃膠泥,而能製作出獨樹一幟的陶藝作品。製作彩陶的基本流程為:選泥、練泥、拉坯、修坯、施化妝土、刻畫剔花、施釉、燒製等,製作時間通常要一年左右。其中上兩次化妝土是界首彩陶的特色。目前,廠內員工很希望有更多對製陶感興趣的年輕人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將彩陶工藝打造成界首的一張名片。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7月12日,從阜陽市奔赴淮南市壽縣,安排好住宿行李後,前往安徽八公山豆製品有限公司,參觀學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豆腐傳統制作工藝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縣古城。八公山手工藝豆腐製作共包括6個步驟,分別為泡豆、磨漿、煮漿、過濾、點膏和成型。八公山的村民採用石磨研磨黃豆,石磨研磨需要一把力氣,石磨旁邊還要有人配合著添入黃豆,石磨磨漿能夠更好地留住豆香味,豆漿磨的越細,最後成型的豆腐越細膩,越結實。

從八公山區豆腐村趕往淮南壽縣歷史文化古城——壽縣古城。壽縣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門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壽縣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誌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隨後,承頤隊不顧驕陽似火的天氣又赴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壽縣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在文博界享有很高聲譽,在安徽僅次於安徽省博物館,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安徽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團隊成員在館內工作人員的介紹下,通過參觀館內展示的遺址,館內所記載的歷史文化,館內的文物簡介等方式,對於壽縣的千年歷史有了簡括的瞭解。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7月13號從壽縣出發前往老子故鄉,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亳州,參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並拜訪了市級琴書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夏魁山。

亳州花戲樓,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位於亳州市花戲樓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為山西商人王璧、陝西商人朱孔領發起籌建,後經康熙、乾隆兩朝共百餘年多次擴建。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為清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琴書是一種漢族說唱藝術。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夏老師琴書師承父親,夏老師的琴書即有傳統琴書的特點,又有他自己對於琴書的理解。他演唱的琴書音韻沉穩,情調感人,掌握了琴書的各種樂器(揚琴、手板、釵、八角鼓、四股弦等)、唱腔韻調(引子、緊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種人物的表演動作。深受當地群眾,遊客的歡迎。不少民間藝人對這種獨特的琴書產生了極大興趣,紛紛效仿學唱。夏老師的學生遍及亳州的三縣一區及周邊城市(包括河南省),為了宣傳琴書傳統曲藝他免費教學,言傳身教。他十分感謝亳州市政府、文化局、旅遊局的大力支持,能夠讓自己的琴書曲藝在花戲樓聚義堂演出。

探文化之路 尋傳統之髓 安徽工程大學菁英班學子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這次的走訪調研活動中,輾轉三座歷史古城調研八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位非遺傳承人雖然未在同一個地方,當問及傳承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時,他們做出的回答是相同的。隨著經濟發展,傳統的手工藝已經無法養活他們,為了生存他們只有通過機械化生產代替手工藝,但他們心中又深深充滿著遺憾,遺憾於機械化生產不能把傳統手工藝的“靈魂”展現出,雖經濟突飛猛進,但作為傳統人始終沒有忘記他們的初心,無論黃崗柳編、八公山豆腐等手藝的工廠化,作為傳承人都會免費地展示出手工藝生產流程,開放性地供旅客前來參觀學習,因為這不僅僅是他們的記憶,更是中國的歷史記憶,符號記憶。正是這些中國的獨特文化構成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去弘揚,去保護這些中國符號。文化不衰,精神永恆。(吳康輝、姜茂娟 特約通訊員:徐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