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已經一歲半了,但說話吐字不清晰,都是依依呀呀的說話,也只會叫媽媽,該怎麼辦呢?

二胎時代2017


開心爸爸覺得這個寶寶其實根本沒什麼問題啊,一歲半說話吐字不清,也只是會叫媽媽也並沒有說發育遲緩,技能學習的晚啊。本來說話這件事情,有得寶寶說話早有的寶寶說話晚,這都是寶寶生長髮育的個體差異而已。只要排除了生理原因,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關於寶寶吐字不清的問題

寶寶吐字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也同樣困擾著開心爸爸,現在開心都三歲半了,說話兔子還不是多麼的清楚,很多字的發音都不準確。為了這開心爸爸自學了兒童心理學,兒童發育學,都是大部頭的書籍,最後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是孩子早期發育沒重視的緣故。

吐字清晰有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第一就是寶寶的學習。這個方面估計爸爸媽媽們都有注意,在寶寶學習說話的時候都有認真的教他們。第二就是寶寶的吃飯情況。

很多爸爸媽媽們都不理解,為什麼寶寶的吃飯情況能夠影響到寶寶的說話能力呢?寶寶在說話的同時會訓練自己的口腔咀嚼能力,而這個口腔咀嚼的能力直接影響到寶寶後期的說話。只有在小的時候口腔得到了足夠的訓練,長大以後才能夠更加自如的說話。

開心就是因為吃飯這件事情上沒得到有效鍛鍊所以,說話到現在都吐字不清了。

關於寶寶學說話的幾個建議

給寶寶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語言環境。

寶寶所處的語言環境不要太雜,可以有方言和普通話共同存在,但要選擇以一種語言為主。要不一會是方言,一會是普通話,直接就會把寶寶搞蒙的。

爸爸媽媽要陪孩子經常說說說。

寶寶的說話是從爸爸媽媽身上學習到的,只有爸爸媽媽多和寶寶說話,寶寶才能夠慢慢的模仿說話的口氣,說話的口音,說話的內容開始自己的說話之旅。另外爸爸媽媽說的多了寶寶聽得多了學到的自然就多。很多寶寶要麼不開口說要麼就是一開口什麼都懂了,而一開口什麼都懂的情況,這跟他們平常聽到的脫離不了關係。

該鼓勵時候還是要鼓勵。

說話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寶寶來說,口齒不清是很正常的事情,沒必要就此擔心寶寶以後說話的情況。只要寶寶願意說,爸爸媽媽就多鼓勵,有不對的地方耐心的指導,寶寶總會說好的。

所以,爸爸媽媽沒有必要太多擔心,相反的多和寶寶說話,多鼓勵寶寶說話才是應該做的。


開心爸爸的日記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7年了。

首先,我先來講一下一般孩子的語言發育規律。

根據本人多年語言康復實踐,一般孩子的語言發育規律大概如下:

1、1-2歲,語言開始發育,一般孩子只會說爸爸和媽媽等字詞,有的發育稍晚了,還不會說話。

2、2-3歲,語言逐步開始發育,孩子會說一些詞語和非常簡單的句子。

3、3-5歲,語言快速發育階段,孩子會說稍微複雜一點的詞語和句子。日常中的簡單話基本上都會說了。

4、5-7歲,孩子語言發育基本完成,孩子日常交流和說話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

其次,我來分析一下這個寶寶的語言情況。

家長描述:寶寶一歲半,只人叫媽媽,把爸爸說成媽媽,吐字非常不清楚,經常有手比劃自己的想法,一歲到一歲半語言沒有發育。

根據上面一般寶寶語言發育規律,我認為:

1、寶寶一歲半,只人叫媽媽,把爸爸說成媽媽,吐字非常不清楚,經常有手比劃自己的想法。這些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和一般的寶寶的語言發育差距不大,充其量只能算語言發育晚一點的孩子。

2、一歲到一歲半,語言沒有發育,這一點有些不正常。一般寶寶這個階段語言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發育。

3、總體感覺,寶寶的語言發育還可以,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在正常孩子語言發育的範圍之內。

再次,家長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帶孩子去專業語言康復學校給孩子做一個語言評估,看看孩子有沒有生理上的一些問題,如果沒有,就非常正常,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就好了。

最後,我認為,這個寶寶的語言發育總體還可以,屬於正常的語言發育範圍,家長沒有必要過於擔心。

大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關注我,給我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你好,總的來說,有的孩子是不會說話,比如說話遲,只會單字等。有的孩子是會表達,但是語言含糊不清,影響和他人的交流等。

孩子的語言發展障礙一般分為三種:1,語言發育遲緩。2,交流障礙。3,構音不全。

語言發育遲緩:這個是比較常見的,指的是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明顯落後於其他小朋友的症狀,有的孩子兩歲了只會說單字,有的孩子三歲多還不會表達完整的句子。

交流障礙:這個症狀就複雜多了,無法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也沒有辦法表達或者說出自己的需求,引起交流障礙的原因主要有智力障礙,聽力障礙以及ASD。

構音不全:是指發音器官神經肌肉的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發音器官的肌肉無力,運動不協調以及運動控制障礙,一般的孩子構音不全,也是會引起說話含糊不清的。

我覺得孩子的主要問題應該是構音方面,你可以帶孩子去醫院進行一個簡單的測試,包括對孩子發音器官,嘴唇,下頜,舌頭等進行測試,瞭解孩子發音問題的原因。

在我們進行矯正和訓練的時候,讓孩子反覆的模仿和發音,分辨出錯誤和正確的構音,並且給孩子提供各種語言的實踐機會,讓孩子慢慢的矯正和學習。

在學習中,要注意心理情緒,避免讓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堅持表揚和引導。

進行呼吸訓練,模仿口型以及舌頭運動訓練等,一般孩子的干預效果很好的,不用過於擔心。


自閉症互助交流圈


有的孩子走路晚有的孩子說話早,每個孩子的發育都不盡相同的,寶寶說話晚在排除生理原因外,還有可能是因為自身發育晚,家長們就不需要太著急,孩子早晚會開金口。如果是生理的原因,那家長就要配合醫生好好調整。

說兩個我身邊的例子:

一個是我的鄰居小女孩,比我家寶大三四個月,但她說話卻不如我家寶。現在她2周多了,聽她媽說也只是爸爸媽媽叫的比較經常,其他也說的少。她媽之前擔心是不是生理原因去看醫生了,最後確定不是才放心,然後現在就儘量引導孩子開口說話。一段時間後我們還是能看到那小女孩的進步。

另外個小男孩是我親戚家的孩子,和我家寶相差半個月時間,說話方面也是比較晚。現在我家寶會的一些詞彙和小短句他也都不會說,有時候一急了就哭或者乾脆閉嘴全都不說了,所以他媽也是急也急不得,只能教孩子一字一句慢慢來。



我家寶說話我感覺是還挺可以的,2周不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思是沒什麼問題的。她也喜歡開口說話,只有碰到不懂的才會用手指著“這個、那個”。說點我教孩子說話的小經驗,需要的寶媽們不妨參考參考:

1 給寶寶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語言環境。

寶寶所處的語言環境不要太雜,可以有方言和普通話共同存在,但要選擇以一種語言為主。

在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一下子是接受不了兩種語言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在Ta的耳邊無縫切換。比如說你和孩子他爸都在陪孩子聊天,媽媽說普通話爸爸說方言。有一個問題你們都問孩子,你覺得孩子一下子會反應過來要先用哪一種語言先回答誰嗎?

我是跟我家公婆住一塊,他們倆老人說方言,我們說普通話,但和孩子溝通是以普通話為主。我不排斥孩子學方言,但我會先讓孩子接觸普通話,再學說話過程中主要以普通話為主,等到一定時間了再讓她學習方言。

2 做個話癆媽媽,陪孩子經常說說說

我覺得我從寶寶出生後,我不僅變成了寶媽還變成了話癆媽媽,一天到晚跟孩子總有說不完的話。不管孩子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都是在說說說,有時候還會配上搞怪的誇張的肢體動作來吸引孩子,把孩子逗的哈哈笑。

我覺得這樣子可以增加孩子自己開口說話的慾望。孩子也是需要與人溝通的,他們看到不懂的東西或者好奇的東西也希望自己能通過開口問人而瞭解到;聽到爸媽跟他們聊天,也會想著跟爸媽互動,而孩子有了這塊慾望,開口說話也就遲早的事了。

還有個好處就是你說的多了孩子聽得多了學到的自然就多。很多孩子要麼不開口說要麼就是一開口什麼都懂了,而一開口什麼都懂的情況,我想跟他平常聽到的脫離不了關係。

3 孩子口齒不清沒關係,該鼓勵時候還是要鼓勵。

我覺得孩子說話口齒不清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爸媽們沒必要因為這種情況去擔心孩子的語言發育。只要孩子肯開口說出話來,不管說的清楚與否,家長們都要先去肯定孩子,這樣就不會打擊到孩子。然後在針對孩子說的話語家長再準確地重複一次,讓孩子學著再說一次,一次兩次三次去,只要有足夠耐心去引導孩子總會有說清楚的一天。

4 允許孩子用手去指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但要儘量引導孩子說出來。

這一點在我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候我就堅持了(堅持不教孩子說重疊字也是我最早堅持的一點,除原本重疊的字外,其餘的都不教)。很多小孩不知道那東西叫什麼名字,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就用手指著嘴巴咿咿呀呀地說著,我家寶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在剛開始時候我家寶確實不知道這樣東西叫什麼名字時候,我會及時給她拿過來然後跟她講它叫什麼名字,並吩咐她下次你再要時候就跟媽媽說你要XXX。反覆幾次後,孩子在再有需要時候我就開始引導她用嘴巴說出來,用手指著我就不一定會及時拿給她了。如果還是不懂那東西的名字,我就再告訴她然後讓她重複一次我再拿給她。

其實教孩子說話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名字你有可能要重複好幾次孩子才能記住,爸爸媽媽們千萬要有耐心和恆心,同時要有信心孩子會懂得,一旦開了金口,那說話就是噼裡啪啦的了。


一隻傲嬌的喵嗚


首先,去醫院確認一下是不是生理問題,如果沒有那麼就不用擔心。舉幾個身邊人的例子:


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都快兩歲多了也只會叫爸爸媽媽,後來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問題。他們家的原因是和小孩溝通太少,年輕父母只知道玩手機,有時候也會扔給孩子手機讓他玩,卻很少交流。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年輕的父母和孩子溝通少,語言環境不好,所以造成孩子很大了也不開口說話,但實際上孩子生理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和孩子在一起,要多與他說話。


還有一個同學孩子也快兩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但什麼都懂,就是比劃。有一次我抱著,他爸爸來了,他就啊啊的意思是想讓爸爸抱,但卻一直也不肯喊爸爸,我就抱著沒鬆手,讓他喊爸爸,後來他發現不喊就走不了,就喊爸爸了。

這類孩子就屬於我們那人說的“懶嘴”,一般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曾經身邊有一個最讓人擔心的是我們同村要好家庭的孩子,五歲多了還什麼話都不說,連媽媽都不會叫,但是什麼都懂,就是不說。家裡人也是帶著他去各個地方看,因為如果一般兩三歲不說話就著急了,更何況這都五歲多了,但是結果是醫生也沒有辦法,因為孩子沒什麼問題,但就是不會說話。

我們是農村,那個時候村裡的幼兒園時上時不上的,上不上都無所謂,所以孩子就一直在家裡玩。就這樣有一天,孩子的姑姑們到他們家走親戚,大家都在忙著,這個孩子在院子裡突然喊了一句“媽媽”。當時孩子的姑姑都興奮的哭了,大聲喊著孩子會說話了,會說話了。從那之後這個孩子就開始說話,而且很快就什麼都會說了。現在孩子已經快高中畢業了,各方面發展都很好。


像上面我說的這個孩子應該是個例,一般孩子一歲左右開始說話,2-3歲說話不清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兒子現在3歲半了,說的話別人也基本上聽不懂。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引導他多說話,平時多和孩子說話,說一些簡單的話語但注意儘量不用兒語,比如吃飯,而不是說吃飯飯。 給孩子吃東西、喝水、玩玩具之前都和他多說幾遍是什麼,儘量讓孩子也去說,當然這個過程不可心急,從最簡單的詞開始,慢慢的過渡到小短句,最後孩子有一天可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嘉。


媽媽的孩子皮皮


這是父母在引導方面做的有所缺失,才導致寶寶1歲半還只會咿咿呀呀!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正常,爸爸媽媽們可要參考以下表格:

想要提高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爸爸媽媽們要變身“話癆”不斷引導孩子去表達,能讓孩子取得最大的進步:

1、說話只比孩子高一個層次,寶寶在指著鴨子,說咿..呀呀,爸爸媽媽可要跟寶寶說:“鴨子、小鴨子”,寶寶在吃飯時,說發唔,爸爸媽媽則可跟他說:“吃飯,寶寶吃飯”,類似這樣,糾正、引導、培養,不停循環,直到寶寶能清晰的吐字;


2、當一個話癆爸媽,孩子有時候看見東西不會表達、形容,爸爸媽媽可要主動告訴孩子,比如出去玩,看見花兒、草兒、樹兒,爸爸媽媽可要告訴寶寶:“小花、黃色的小花”、“蝴蝶、漂亮的蝴蝶”等等,在一次次的重複中,加深孩子的印象,直到孩子願意跟著你一起說、願意自主的去表達;


3、給寶寶念繪本,不僅可要增進親子感情,還能擴充孩子的詞彙量,爸爸媽媽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配合一些動作,吸引寶寶的注意,用講故事的形式,給寶寶開發語言能力。


澳優袋鼠媽媽


我女兒一開始只會叫爸爸和外婆,麻麻就是叫不來,不要質疑我是不是不帶娃,除了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基本都是自己帶,睡覺也睡我旁邊,感情很好。當然和外婆比的話我就是第二了。但就是對著我喊爸爸😂,過了幾個月,有次體檢回來後突然就對著我喊媽媽了,一連喊了我好幾聲媽媽,我確定她會喊了,眼淚嘩嘩的下。兩歲左右也只會說幾個字,不肯說但我們說什麼她都知道,就是不肯說出來,後來再去體檢,醫生說現在小孩子大多都這樣,等去了幼兒園話就多了,只要不是語言障礙的,沒有問題的。但也要求我們讓她“說”,不要心領神會,電子產品禁玩,說看電視手機會影響小孩講話。雖然知道不好,但是還是會給她看,只是時間上控制下,畢竟有時候我們也要看不是?現在娃三歲不到,開始會連著說,有時候可以說一句十幾個字的話,雖然不是連貫的,但是是她自己主動講的,從那開始,呵呵,話癆誕生了,天天不停的說,有時候聽不懂她說什麼讓她重新說一遍,她就用眼神鄙視我😭,還要嘆氣,然後在再說一遍,我也是醉了。所以有時候小孩講話也不用那麼著急,畢竟現在的娃都是獨寵,如果希望他多說話,可以帶娃去小朋友多的地方,讓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說不定過些時候話就鋪出來了😊


Li菟


一歲半的寶寶會叫媽媽,能聽明白,只是表達不清晰而已。根據你的描述,寶寶智商沒問題,如果沒有其他生理上的缺陷,不用擔心。

同為媽媽,我理解你的焦慮。我們家寶寶說話也屬於稍晚的那種,從一歲到一歲半時,詞彙量基本沒什麼增加的,能說的詞彙也就那麼幾個,只會叫爸爸,連媽媽都不會叫。反觀身邊那些說話較早的孩子,很多詞彙都能夠表達了,雖說不擔心寶寶的語言發育問題,但心裡終歸還是有那麼點焦慮。

焦慮的同時我也在找原因,分析了幾點原因,可供大家借鑑:

一、語言環境問題

我是一個人帶的寶寶,在寶寶小時候,因為帶孩子有些手忙腳亂,平時出門不是太多,寶寶爸爸也很忙,很少有時間說太多話,相對來說,語言環境確實也差上很多。

我也試著一有空就和他說話或唱歌,但沒什麼回應,總感覺在唱獨角戲,持續的動力不足。甚至還遭到了同小區另一位全職媽媽善意的取笑,她說她一個人對著不會說話的寶寶講話做不到,說實話,我也有點做不到了。

於是,我帶著寶寶回老家待了一段時間,家裡面親戚鄰居都幫著我帶寶寶,每天都有很多人說很多話,慢慢地,寶寶開始會說自己喜歡的詞彙了,詞彙量一天天增加。

二、查看是否有某種元素缺乏

我們家寶寶當時大概一歲四五個月的時候,認識的一個朋友說我們寶寶會不會缺鋅呢。因為我們家寶寶那一段時間挑食特別嚴重,易怒易燥,稍不滿意就大哭大叫,還扔東西,而且頭髮發黃。

我立馬就去了醫院看兒保醫生,沒想到醫生說沒法查是否缺鋅,可以先試著補一點,看情況是否有好轉。

到現在為止,我們家寶寶補鋅大概有三個月了,情況確實有好轉,頭髮開始慢慢變黑,也不那麼挑食了。

現在寶寶剛滿一歲十個月,基本上都能溝通了,雖然表達也不是特別標準,但我能聽懂了,比較短的一句話也能說明白了。

三、多鼓勵、多創造環境

前幾天我和寶寶出門,正在過馬路,沒有紅綠燈,寶寶大聲著急地提醒我說:“媽媽,麵包車來了。”當時,我還是很開心的,這是寶寶第一次說整句話,雖然不是太長,但發音很標準。這是在危機情況下,寶寶擔心媽媽和自己安全,情急之下語言能力的又一大進展。

我過馬路安全後,第一時間就表揚寶寶知道看交通狀況,知道說整句話了。從那以後,寶寶說長句子的能力開始日新月異。

寶寶平時需要某一樣東西,只給我後,只要他不會說的,我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換著方式,用方言、普通話和英語三種語言說給他聽,次數多了,他就在某一天會了。

四、不要約束過度

我們小區有很多個和我們家寶寶一樣大的寶寶,有一家寶寶是孩子外婆帶的,孩子外婆屬於比較操心,什麼都要管的那種,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摸,以至於他們家寶寶很多東西不能玩,話更是不會說。

而另外一家是孩子奶奶帶的,比較放養型的,很早就會說話,很多事情都會幹。

五、純粹開口比較晚

這樣的寶寶還是很多的。

我們小區多數是我們這樣年紀的人,一兩歲的寶寶比較多,經過觀察,會明顯發現大多數女孩子開口比較早,男孩子開口比較晚,等到都會說了之後,會發現沒什麼本質區別。

即使是同性別的,開口時間差距在一年以上的都有,很多寶媽表示不太擔心孩子的走路說話各方面的問題,只要正常範圍都好,到了三歲,基本上都會了。


比翼之美妙人生


既然大人說的話孩子都明白,應該就是大人和孩子說話少了,大人就要多和寶貝說話。

1.一歲多的孩子正處在語言的敏感期,所以大人一定要和孩子多說話。我見過很多人帶孩子出來玩,就是抱著走走,看看,什麼也不和孩子說,這樣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說話就晚。所以帶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多說話,孩子暫時聽不懂也沒關係,時間長了,孩子一下子就能說出好多來。



2.和一歲多的孩子說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現在孩子還不會叫爸爸,那麼你想讓孩子學會叫爸爸的話,就要反覆的和孩子說:“爸爸,爸爸”教的多了孩子自然就會了。如果想讓孩子學會說蘋果,就要拿個蘋果反覆的告訴孩子這是蘋果。我女兒小時候我就是這麼教她的,小孩子學的很快的。



3.每次不要教太多,一歲多的孩子每次教一兩個詞就行,孩子說對了一定要記得表揚孩子。

4.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最好不要教孩子兒語。

總之,要想孩子快點學會說話,大人就要和孩子多說話,多陪伴,一定不要讓手機過或電子產品替您陪伴孩子。


朵朵媽媽育兒


孩子說話早晚主要跟語言環境有關。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為自己偶然發出一個聲音,感到新奇興奮,隨後會逐步模仿身邊人的聲音。

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交談,或者是逗孩子說話,這樣的孩子說話通常都比較早。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身邊比較安靜,沒有好的語言環境,說話就會晚一些。

實際上孩子說話都不是大人一句句教出來的,是靠自己模仿出來的。所以你看孩子小時候,生在東北可能就說東北話,生在四川就說四川話,生在國外英語就很好。那就是語言環境的關係。

所以如果讓孩子早一些說話,那就多在孩子耳邊講一些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