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稱呼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知否》臺詞用“媽媽”是錯的嗎?

牧儒囧途


“爸”作單字用,指父親,來源很古,比如《廣雅.釋親》(魏):“爸,父也。”《集韻》(宋):“吳人呼父為爸。”使用似乎十分廣泛,我記得明清之際的《拍案驚奇》裡面就出現過“爸媽”這樣的連稱。不過,二字疊用的“爸爸”似乎不屬於漢語的固有詞,因為清代末期的《正字通》說爸爸是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他們稱父親為“八八”、“爸爸”等。但清人鄭珍的《親屬記》堅持“爸爸”是漢語:“古讀巴如逋,即父之重唇音,遂作巴加父,今俗呼父為巴巴,或為粑粑,或為八八,並此字。”清光緒稱慈禧為“皇爸爸”(或說是“親爸爸”),此說來源已久,似乎確有其事,不幸對滿語沒有研究,不知這一稱呼與漢人早已流行的“爸爸”是不是同一涵義。其次是“媽媽”。這個詞比“爸爸”流行的還長、還廣泛些。不過明清小說的“媽媽”多半指的是下層老婦人,而非母親。近代以前稱自己的母親為媽媽,說明該人、該家族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明清兩代,上層社會不稱母親為媽媽,而作“母親”、“太太”、“娘”,這在《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姑妄言》等書中都有反應。

大家隨我所猜測的背景年代很有意見,所以我給刪了。剛剛也研究了下電視劇版中的背景時代,各有各的說法,於正也說過,知否的時代背景已經模糊,大多是架空時代,所以關於這個問題中知否中能不能稱呼母親為媽媽已經沒有了確切的答案,謝謝大家對我的指正。也為之前沒有認真看資料就答題向大家道歉。

導演採訪原話: “雖然是古裝現實題材,但它畢竟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對架空的年代,但畢竟再架空,在美術或造型上,又要有一個風格”


火鍋麻瓜


“媽媽”一詞,從中國人會說話時就有

許多人認為“爸爸”“媽媽”這種詞彙,在中國是近現代才有的,古代稱呼父母為“爹”“娘”“耶”“母”,不說“爸爸”“媽媽”。但實際上,“爸”“媽”這樣的稱呼,是所有人類開始張嘴說話時就都會的,也就是說,各個國家,從遠古就有“媽媽”一詞

嬰兒會將最容易發出的音,直接和眼前最親近的人聯繫起來,如pa(爸)、ma(媽)、ba(爸)等,嬰兒又喜歡把一個字連讀兩遍,表示親近和可愛,故而有papa、baba、mama這樣的稱呼,又有mamu、mom(媽、母)、mami(媽咪)的說法。

中國古漢語中即用“媽”表示母親

成書於三國魏明帝時期的《廣雅》,裡頭有個《釋親》篇,解釋“媽”字:媽,母也。

南宋《夷堅志》的《鬼太保》:視此兒蓋真生人,眉目可愛,姨媼輩抱出撫玩,便能呼父母為爹爹媽媽。

可知,至少在三國和宋朝時,人們管母親叫媽媽就是確定的。但我們應意識到,“媽媽”一詞,是從遠古就有的,歷史十分悠久。

故而這個《知否》裡頭臺詞用“媽媽”,是一點錯沒有的,不管這部劇其他方面符不符合歷史,但這一點是一點沒錯。有些人根據自己的經驗,上來就嘲諷其用了現代詞彙,這種事很常見。當初《(新)水滸傳》播出的時候,有人喊吳用“教授”,就有彈幕說“呵呵?教授?古代有教授”,這就是沒文化還充滿自信的體現。


豆子人民藝術家


先不說其他人很多人說的《廣雅》《集韻》之類,就從聲韻上說,謂父母bama也是漢語本來的音。

“父”字,魚部,上古音baʔ,中古《廣韻》方矩切,音pio,現代普通話音fu。漢語存在兩種語音演變規律:元音高化和重唇音輕化。所謂元音高化,實際上指的是發音時舌位變高,你們可以感受下普通話發a、o、u、ü韻時舌頭位置的高低。舌位變高,張口的幅度就會變小,在講話時,人說話就會變得更輕鬆,這是普遍存在於人類語言當中的現象。所以父親的父字,其韻母就經歷了從a到u的演變,漢語裡同樣的例字還有很多,比如“呼,也”,我們都知道它們有語氣助詞的作用,但是古人在用它的時候,可不是我們想象的hu來ye去,它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哈,呀”,之所以字不同了,是因為呼和也的書面音發生了上述的語音變化,而ha和ya還停留於口語中,文白分離了。再比如《菩薩蠻》中:“有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這裡的“呵呵”可不是我們表示輕蔑的呵呵。。。。而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而重唇音輕化,則是指由b到f的演變。這裡的b不是普通話的b,它是不送氣濁塞音,而普通話拼音的b是不送氣清塞音,它們的區別是,發濁塞音b時,聲帶震動;而發普通話b時,聲帶不震動。所以上面的父字中古音pio,用普通話拼音讀就是bio。

重唇音輕化了,就變成了輕音,其中有一種輕唇音,也就是pf、f、v、w,用字代表就是“非敷奉微”,而重唇音主要就是“b、p、m”,用漢字代表就是“幫滂並明”。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一個漢語聲母演變規律:古無輕唇音,意思就是古代沒有現代普通話有的f聲母,而父字,聲從幫母,為b,後來隨著語音演變:b——p——pf——f,變成了現在的fu。實際上,說點題外話,福建人總是被笑hf不分,也是因為這一規律,胡建人的閩方言,雖然也經歷了輕化,但發生他們輕化的字,走的是另一條路:b——p——ph——h,另外一部分字則是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字音,所以閩方言中不存在f聲母,進而導致胡建人說普通話不論hf一律發h。

而母字,就比父字情況簡單很多,就只是一個元音高化,聲母沒有變化。

而今天為什麼bama寫作“爸媽”?這就跟前面說的“呼,也,呵”一樣,文白分離,書面語變了,而口語中還留存這個音,所以為了方便書寫,人們便用新的字來書寫對應這個音。


吾王54963924


我不知道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稱呼父母為爸爸媽媽的,我只知道我的父親稱呼我的爺爺奶奶是叫爺孃,說明在中國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把父母稱為爺孃還是當時主流。而且在《花木蘭》中的花木蘭也是稱呼自己的父母是爺孃,在清代的《老殘遊記》中也提到媽媽一詞,是丈夫稱呼妻子的愛稱,這說明媽媽一詞在中國的古代並不是母親的專用名稱,而是一個泛稱,而母親和娘才是自己母親的專用名稱。


零距離131003700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很多人形成了古人一定是叫父母爹孃的死板認知,然而我想說兩個事實:1.中國不少地區爹或爹爹是對祖父的稱呼(如安徽、湖北的很多地區),這些地方是不可能把爸爸叫做爹的;2.金庸的小說中基本稱呼母親都是媽媽(不過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后都被編劇改成了娘),他老人家的歷史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可能比吃瓜群眾差(建寧公主比還珠格格正規多了,山峰沒有稜角就是個笑話)。


吾字瀚宸


從人類語言學角度講,世界各民族語言,媽媽,或與媽媽類似的發音多用以稱呼母親。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人類幼兒最易發出的聲音,嘴唇張合,聲帶初振即此音也。而母親正是嬰幼兒最貼身而依靠之人,這第一聲獻給媽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所以,考證最初稱呼“媽媽”似無必要,況文字之記載必然滯後實際許多。而且,宋之小說中的“媽媽”一詞,或有他意,在此不言。


五棵松人


造成爹孃為我國古代固有稱呼是劣質影視劇的負面影響的結果,爸媽在我國古代就有人稱呼,只是不咋普遍。


俠客大島主


我們這一直叫媽,俺媽,。就是父親不叫爸,叫大,平音。現在媽還叫媽,大改叫爸了


平靜64643908


小說沒必要這麼較真,就是金庸都有很多這樣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