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人才梯队建设

东吴大帝孙权是幸运的,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形成的人才梯队交替承接,完成了他的江东基业。

孙权的人才梯队建设

孙权自18岁掌权到71岁病逝,坐断东南长达53年,这段时间也是江东政治最好的年景。究其原因,除了孙权本人英明神武外,东吴四英将的任用正确,以及各自性格、能力的互补延续,也确保了江东孙氏政权的长治久安。

从周瑜起,“联刘抗曹、三足鼎立”就成为江东不可动摇的根本军事方针。尽管其间孙、刘两家也矛盾不断,甚至在彝陵之战时大打出手,但东吴始终没有超越既定方针设定的这条底线。

这个基本国策最初是鲁肃提出的。早在公元200年,鲁肃在与孙权“合榻对饮”之时已提出:“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个东吴版隆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关于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如出一辙,而鲁肃却比诸葛亮要早了7年,历史上的鲁肃无疑是位杰出的战略家。

周瑜则是上天赐给东吴最好的礼物。周瑜不仅是孙权兄长孙策早期开基的重要元老,并且他最大的功劳是,和鲁肃力排众议,坚定孙权对抗曹操的决心,并成功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说周瑜在“联刘抗曹”的过程中还时刻提防刘备的话,鲁肃掌兵的几年则是孙刘两家关系最好的蜜月期。鲁肃深知孙刘结盟的来之不易,所以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份政治友谊,生怕两家因为小不忍而乱大谋。每每遇到问题,“肃常以欢好抚之。”

鲁肃的好生伺候放纵了关羽的傲慢,接替他的吕蒙本是行伍出身,面对关羽自然没有那么多谦谦君子的作派。所以在他也不算太长的统帅生涯里,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擒杀了关羽。这对江东来说,是天大的喜事,遂了多年垂涎荆州的美梦。

四个人中辅佐孙权时间最长、功劳最大的还得说陆逊。吕蒙奇袭荆州的计策是与陆逊一起商量出来的,吕蒙托病不出之际,也是陆逊配合他在台前忽悠关羽的。基于此,陆逊在吕蒙死后,临危受命,面对刘备倾国之兵来犯时的咄咄逼人之势,他顶着巨大压力一退再退,直到刘备露出破绽,便一把大火烧了刘备七百里连营,揍得蜀汉爬不起来了。当众将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纷纷要求乘胜活擒刘备之时,冷静的陆逊并没有忘记“联刘抗曹”的基本国策,小心提防曹丕的偷袭,“谨决计辄还”。不久“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陆逊不仅保护了江东,也为后来与蜀汉和解留足了回旋空间。

孙权对自己的这几位爱将有过精彩的点评。他说,“公瑾(周瑜的字)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对于周瑜的元勋功业,他十分肯定,认为后来人没有可与之相提并论。对鲁肃,孙权认为有“二快一短”。“二快”即合榻对饮时给出“大略帝王之业”;赤壁之战前鲁肃驳斥投降派的主张,力挺孙权抗击曹操,“一短”则是为了维护两家关系,赤壁之战后劝孙权借荆州之地给刘备,不敢硬生生地要回来。尽管如此,孙权还是将鲁肃视为自己的邓禹(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要将领)。对吕蒙,孙权认为他的将略“次于公瑾”,但“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的字)”。

孙权占据江东,为了父兄这份基业,夙夜在公,广罗天下英才。易中天先生将孙权的人才根据地域特征分为四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南渡平民和江东士族。而上述四位将领恰好依次来自这四个群体。周瑜是淮泗将领的代表,鲁肃是流亡北士,吕蒙属于南渡平民,陆逊则出自江东四大家族的陆家,还是孙策的女婿。这四个人的亮相时间正好代表了江东政权各个时期的用人特点。四个人中,陆逊寿命最长,掌权时间最长(此时孙权已称帝),官位也最高,做到了丞相,真正实现了“出将入相”。但是,逐渐老朽了的孙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英睿之气,成为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于是,陆逊的结局也是四人中最郁闷的,晚年的他因为替太子出头,招致孙权不满,最终“愤恚致卒”。自此东吴英才寥寥,35年后西晋灭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