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沒有目標,和鹹魚有什麼分別

理財沒有目標,和鹹魚有什麼分別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群畢業生的學歷、智力、環境等等條件都差不多,唯一重要的區別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不同。研究人員將這些畢業生按其人生目標的不同分成四組,一直跟蹤這些被調查者的情況。

  • 25年後對比這些畢業生的情況,他們發現:

  • 第一組,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以來,他們幾乎不曾更改過自己的目標,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後來,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著名企業家、政治家。

  • 第二組,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他們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律師、職業經理人等。

  • 第三組,有較模糊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 第四組,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普遍過的不如意,許多人失業,甚至靠救濟生活,並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可見,在我們的人生規劃當中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是多麼重要。做人如果沒有目標,那和鹹魚有什麼分別。選擇好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方向,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

我們個人理財也是一樣,一定要有目標。

“理財目標還有什麼想的,當然是多多賺錢嘍!"——這是我們最常見的說法。

實際上,理財的目標很豐富:大額消費、孩子教育、自己養老、投資規劃、風險控制、稅收籌劃、財產傳承等都是理財目標,而且這才是明確的目標。

理財這事,從其本身來說,只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

我們的人生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不是為了財富而活著,相反,財富應該為了我們更好地活著而服務於我們。

所以,要做好理財,首先要明確我們的目標,而理財的目標應該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

我們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想要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理財的全部行為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站在人生現在這個點上,向回望,過去的都已經過去。看看當下,再眺望一下未來,理財的目標也就是這兩個方面。

首先,要安排好當前的生活,將家庭資產作合理的儲蓄和投資,合理安排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為自己以及家人建立一個安心富足的生活方式。

然後,是為未來的人生做好安排和規劃,努力達成人生各階段的各種具體目標和夢想。比如,今年買輛車,明年換套房,每年出去旅遊一次,等等。

在理財這個問題上,我們都要關心一個終極問題——財務自由

在當代社會,人們普遍享有很大的自由,但仍有很多無奈和不自由。比如,我們現代人常有的夢想:睡覺睡到自然醒,說走就走的旅行,更多的時間陪伴愛人、家人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一個人正常應該享有的自由,但卻成了奢望。

這些無奈和不自由主要來自於財務條件的約束。

所謂實現了財務自由,就是實現了不會因為財務原因,而被迫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的生活方式。

當然,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財務自由的標準也大不相同。我們可以用一個指標來衡量財務自由的水平,即財務自由指數。

財務自由指數=被動型收入/過想要過的生活的成本

(被動型收入:沒有主動工作時,仍可賺取的收入。比如各種投資帶來的分紅、股息等收益,房產租金,出書得到的版稅等等。)

一般來說,財務自由指數越高,說明其財務自由水平越高。如果指數大於1,則說明他實現了財務自由。

從這個財務自由指數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要實現財務自由,一方面要學會用資本來獲得持續穩定的被動收入。另一方面,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而且這個目標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目標,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永遠也不可能財務自由。

理財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賺錢不是理財的目標,只是實現理財目標的手段,而且只是諸多理財手段之一。要理好財,光會賺錢是不夠的,還要會聚錢、管錢、用錢、分配錢,甚至散錢。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理財同時也是我們美滿人生的終極目標——財務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