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爲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文|孫珊珊 圖|pixabay 編輯|齊琰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女兒5歲之前,我是個購置各式玩具的“狂人”媽媽,家裡玩具堆成小山,我把國內外玩具品牌、性能和材質幾乎研究了一個遍,希望給女兒足夠快樂的童年時光。

我是應試教育下培養的一代,更偏好那些寓教於樂式的玩具,總想借助玩具教點知識,鍛鍊某項能力。當然,在玩具該由誰來挑選——“孩子還是我”這個矛盾點上,我也掙扎過,失落過,妥協過。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玩具佔據孩子的精力逐漸減少,人際交往和各種社會活動使玩具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漸被弱化,但是玩具在幼年時期帶給她的思維啟蒙和心理發展,著實幫助她建立了良好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玩具數量並非越多越好

女兒3歲的時候,家裡玩具一度堆積如山,光是收納櫃就買了好幾個。聽說把一部分玩具放起來一陣子,過段時間再拿出來,孩子還會當新玩具一樣玩兒,所以我都不捨得扔,便越積越多。我還發現有的玩具在不同階段孩子會有不同的玩法,可以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提高玩具的難易程度,便按種類收納存放。

很多孩子玩玩具是三分鐘熱血,玩一樣扔一樣,一個小時下來滿地都是玩具,這樣孩子就很難有時間、空間去思考一個玩具的更多玩兒法,減少了一些深入思考的機會,而思維方式的建立正是對知識深入思考後習得的。

身為班媽,總擔心老人帶孩子不知道玩具放在哪裡,經常一股腦將玩具堆給她,後來發現女兒並沒有拆開我準備的玩具,而是主動創造了一種玩具的多種玩兒法,很多形式我也沒有想到,一種玩具可以玩兒很久。就這樣,女兒在家每天都很忙,很少要求出去玩兒,到了週末還提出“媽媽,今天能不能不出去,在家玩兒”的請求,跟周圍的孩子比起來,她算是小宅女。

女兒持久的注意力和思維變換的特點在樂高組建上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女兒沒有經過訓練,3歲時可以自主閱讀說明書完成小塊樂高friends系列, 完成之後還會按照想象拼搭樂高樓房和生活社區,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之久。

所以,玩具頻繁更換,孩子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對玩具的新鮮感上,而非變換玩兒法,深入觀察。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巧用玩具,用正確方式打開陪玩時光

遊戲是童年的標誌,玩具是孩子做遊戲的主要載體,它生動而明顯地體現出想象和學習的運作。這種想象力的保持和延續是孩子區別成人的主要部分,童年的想象和學習為他們成年後提供了明智的計劃和控制行為所需要的信息,有證據表明,較高的智商與晚熟和更具可塑性的大腦有關,也就是說保持思想開放的時間越長,人就越聰明。

所以,孩子玩玩具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以及從中獲取的經驗,塑造了他們成年後的大腦。“我們的大腦正是由經驗塑造而成的,我們的生活正是從嬰兒期就開始持續的,我們的意識正是可以回溯到童年的”(《寶寶也是哲學家》美 高普尼克 著)。教孩子如何對待玩具就起到至關重要的意義。

陪孩子一起玩玩具能培養孩子的基礎思維方式。兒童獲取知識一般是通過多個現象總結而來的,相似現象之間會產生互補和印證,從而產生他們對事物和自我能力的認可。

有時,我會幫助女兒聯想,如“這個玩具/功能之前在哪兒見過?”、“這個玩具更有意思,比之前那個有趣在哪兒?”、“是不是它們之間有一樣的邏輯關係?” 具有相似規則的玩具我只會挑選1-2種,不會再多,兩者之間也要有區別,引導孩子將表面現象深度思考,這個“深度”就是舉一反三。

玩具之間是有交集的,在主題人物、款式造型、遊戲規則、訓練模式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如果拿來2-3樣完全不相干的玩具一起給女兒,她也能按照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改編成一類玩具,展開奇思妙想。

玩具是現實世界的縮小版、實踐版和模擬版,生活裡的基本規則在玩具裡都能夠得到體現。孩子們會觀察積木怎麼倒塌,各種形狀怎麼分解組合,製作等比例飛機坦克模型等等,玩具可以建設孩子腦子裡的基礎架構。

比如,從乘法開始,數學知識便開始變得抽象起來,那麼通過玩具可將乘法原理在學習乘法口訣之前讓孩子形象地感受到。如2×5通過“一共2組,每組5只小鴨”、“小鴨整齊排2列,每列5只鴨”、“5只小鴨+5只小鴨”、“數字5跳起來,跳2次”這樣的方式來迅速理解乘法思維。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美國上百年曆史的兒童博物館以一座玩具城堡的形式,展現多種模擬場景,生動再現社會規則和生活規律,是科學、文化、歷史、藝術等相關方面的啟蒙教育,給孩子搭建了信息框架。當兒童在平日學習生活中再遇上類似問題,會將這個基礎框架繼續豐富、填充和完善。可以說家長給孩子搭建什麼樣的架子,他們就填充什麼內容。打好基礎,滿足孩子“元認知”需求。

包羅萬象的玩具樣式和規則,能夠幫助孩子們奠定思維基礎和實踐基礎。比如幼年時孩子們常玩的橡皮泥,看上去再普通不過了,可現如今當女兒接觸天文科學時,這個做模型的技能便應用在模擬地球公轉自轉上了。玩具能夠呈現給幼兒更加清晰的規律和概念,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幼年時期,玩具帶來的認知方式要好過直接從書本文字中獲取知識的方式。

玩具難度是否適合孩子還是要家長來決定。適度的難度會產生“優壓力”效應,伸手夠一夠就得到,給孩子“努力是有回報”的心理暗示,養成積極嘗試的態度。

如果嘗試失敗,家長還可以通過幫助孩子總結失敗的原因來引導孩子如何面對失敗,讓孩子認識到失敗是成功的開始,通過玩具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長期壓力過大就是負面效果,難度太小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遊戲目標、玩具玩法要切合實際制定,符合孩子能力。

其實,如果感覺上面那些理論很複雜,那不如讓孩子自由玩玩具,自己做一名善於傾聽和觀察的家長,既輕鬆又智慧。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遠比我們灌輸內容要珍貴。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玩具及玩法要符合孩子喜好

沒有孩子不愛玩具,每個孩子的喜好也不盡相同。女兒喜歡小狗,主題為小狗的玩具基本都喜歡。她喜歡照顧人,喜歡假扮醫生,所以喜歡救援類的遊戲和助人為樂的小故事。她還喜歡做思維邏輯遊戲,我猜她在思考間能獲得樂趣。

有些喜好很直觀,就因為它是紅色的;有些喜好是我們幫助孩子歸納總結得出的,比如孩子聽書比看書獲取知識更紮實;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天生能力就超出同齡人,聽過一兩次的曲子就可以哼出小調,或者讀過幾次的繪本自己就能念出來。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本領,獲取知識的風格各不相同。

教育理論家大衛庫伯(David Kold)相信,一個人可能會是聚合型學習者,如擁有很強的實際操作理念,學習風格十分理性,興趣點往往比較集中;也可能會是發散型學習者,如富有想象力,有很多想法,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興趣非常廣泛;還可能會是同化型學習者,如擅長創建理論模型,有很強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更關注抽象概念而不是個人;還有可能是適應型學習者,行動力非常強,很樂意接受任務,能隨機應變對突發情況,是天生的問題解決者。

如何為寶寶挑選玩具?主要看氣質!

“瓦克模型”將調查參與者分成4種學習偏好型:視覺型,指偏好圖標、地圖等視覺信息;聽覺型,指從演講、報告錄音和討論等途徑獲取信息;讀寫型,指從圖書、網絡、PTT等文本信息中獲得信息;動覺型,指通過具體的個人體驗獲取信息。

無論你的孩子屬於上面哪種偏好或同時具備其中哪幾種偏好,只有當我們找到一種令他們舒服的輸入(或輸出)方法時,學習的體驗才會更強烈。

那些孩子感興趣的方面,我們不說他們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如果我們把並不敏感的事物以一種他們偏好的輸入方式給到他們,也許會給我們的孩子打開人生更多扇窗,創造更多的人生選擇。

我曾多次嘗試把編年體的歷史圖冊拿給女兒,可她從來沒接受過,在聽西遊記等古典故事上也屢遭失敗。但當我買了超級飛俠穿越到100年前的北美大陸,和卡通版西遊記繪本,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她更喜歡用“假裝遊戲”這樣的方式和視角去探索和發現。

知識、習慣、思維方式,我們怎麼給予孩子,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玩具以多種視角將世界呈現在孩子面前,你的孩子偏好那種視角,便是你要選擇的玩具的“氣質”。


參考文獻

1. 《發現天賦的15個訓練方法》(英)肯·羅賓遜 (美)盧·阿羅尼卡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2.《寶寶也是哲學家》(美)高普尼克 著,楊彥捷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