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啓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爲的另一種可能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abstract

“修為還得世上煉,何須山中坐枯禪。”

keywords

江歌;鼓盆而歌;褚時健;受害者心理;量子糾纏;清淨觀;《紅樓夢》

大家好,我是可可。

我們曾經說過,江歌媽媽的行為基本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我們完全能夠理解,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式。這就是這期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

我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絕不是指責任何人,而是討論當遭遇挫折甚至“重大傷害”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自處?讀完文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01

,

先舉幾個例子吧。

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我們說過,妻子去世,在本能的悲傷之後,理性很快恢復,覺悟到“人之生死如氣之聚散”,妻子不過是“回家”,應該高興才對;孔夫子則推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比如他哭得最傷心的是顏回之死(勝過自己的兒子孔鯉),但不管一時多麼傷心,第二天依然是該幹嘛幹嘛。

道家和儒家的方法完全不同,一個講“以理化情”,一個講“中庸之道”,但都避免因情緒氾濫而內傷其身。

如果上面的例子都已久遠。我們就舉一個現今的例子。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說起“褚橙”,沒有人不知道的。褚老爺子當年就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曾當選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但在1995年,他女兒褚映紅因褚時健涉嫌腐敗案,和母親馬靜芬分別被收審。1995年12月,褚映紅在牢房裡留下一封遺書後自殺身亡。

1999年,71歲的褚時健被判處無期徒刑,2002年,保外就醫後,74歲的褚時健與妻子在玉溪市新平縣哀牢山承包荒山開始種橙開始第二次創業,十年後成為“中國橙王”,此時的他已80多歲高齡!

褚老有太多理由選擇沉淪了,可以感嘆自己命運不濟,可以埋怨政府,可以悲痛於女兒的早逝……但,這些都不能打擊到他的鬥志:“要積極而不是消極地對待挫折,做人一定要心寬,不要有太多計較……我有一些老朋友,一遇到挫折就消沉下去,站不起身來了。”

勇敢者之所以不同於凡夫,最重要的是能夠理性而隨順地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

02

,

回過頭來再看江歌媽媽,江歌離開已經一年多了,依然終日以淚洗面,形容憔悴——如果江歌在天有靈,應該不願意看到吧!

這裡有一個問題吸引我們去思考: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心靈創傷應該也是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的,但從江歌媽媽的表現來看,情況似乎並非如此,背後又有怎樣的原因呢?

我們這裡先介紹一個概念,叫“受害者心理”。簡單來說,所謂受害者心理就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這裡面又可以分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錯誤歸因的受害者。比如抱怨老闆不能慧眼識英才,導致他在工作裡無法發揮全部才能以獲得晉升;抱怨伴侶不夠體貼入微,忽略他在生活裡細微的情緒體驗;還可以抱怨父母不是達官顯貴。

第二種則是真實傷害的受害者。第二種與前面基於主觀臆想的錯誤歸因不同,受害是客觀存在的。在江歌被害的事件中,江歌媽媽顯然屬於這種類型。

03

,

受害者心理的普遍特徵是“向外歸因”,這會導致一方面把遭遇、痛苦以及報復合理化;另一方面則因為受害者心理的情緒通常是沮喪、消極、悲觀、被動的,這樣就會導致當事人喪失改變現狀的意願和動力。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受害者心理也意味著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放棄。

(關於“向外歸因”和“向內歸因”,我們在《如何讓情緒與理智愉快玩耍?從女子手機掉入洱海事件中的反思》這篇文章中有詳細闡述。)

而在江歌案中,江歌媽媽深陷在事件中不能自拔,從而無法從傷痛中走出來。僅從結果來看,這與那些錯誤歸因的受害者,覺得天下都虧欠了他們的自怨自艾、自暴自棄者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都在毀掉自己!

由此,我們隱約可以洞察到江歌媽媽內心強烈的受害者心理,這種受害者心理可以從兩個維度進一步去思考。

04

,

第一、這跟中國人普遍把子女當做自己身體的某種延伸(或者叫私有之物)有關,子女揹負著父母的期盼和夢想,子女的生命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父母的一種“共生”關係。

江歌媽媽接受《局面》的採訪中就說過這樣的話,“我一直都和江歌說,你的命不是你一個人的,也是媽媽和姥姥的。”且不難判斷,江歌父親對她們母女的拋棄強化了這種因果。

第二、這跟事件發生後,網友的“圍觀”有關。凡對量子力學有些興趣的朋友,都應該聽過“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這個概念。

量子糾纏是指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而且不管彼此之間距離多遠,這種影響都會一直存在。比如說一個為正電子,另一個必為負電子。但如果不觀察,它本身的性質也在隨機發生改變,但一旦加以觀察,粒子的性質就當下確定下來,此為正,則彼必為負,反之亦然。

也就是說,觀察本身即對狀態產生影響。愛因斯坦將量子糾纏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從而提出著名的言論“上帝不擲骰子”予以否定。

05

,

我們可以看到,網友的圍觀實際上對江歌媽媽起到了類似於“量子糾纏”的作用,如: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痛不足以顯深情!

江歌媽媽表示,沒有找到活下去的新動力(原來的動力是江歌),但大家的幫助讓她自己不敢死,怕對不起大家。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甚至推測,江歌表面的行俠仗義、樂於助人,背後可能是童年的缺(父)愛所致,在成年後傾向於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從而不懂得拒絕——從她對母親的抱怨可以看出,所有的不滿意都藏在內心,表現出來的永遠是那個好人形象“三叔”。

06

,

行文的最後,提供一種佛家對傷害的態度。佛家密宗的究竟法門無非“清淨”二字(一說就錯,但又不得不說),清淨心即為佛性,人人俱足無缺。禪宗說得好:“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了悟清淨,一切違緣皆可轉化為道用,此即“煩惱即菩提”“汙泥即蓮花”的道理,便能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想起《紅樓夢》寶玉皈依佛門的一段描寫:

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賈政尚未認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賈政吃一大驚,忙問道:“可是寶玉麼?"那人只不言語,似喜似悲。賈政又問道:“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裡?"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裡趕得上……賈政還欲前走,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07

,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從“大紅的斗篷”到“白茫茫一片曠野”,作者暗含的隱喻不言自明。只是,“修為還得世上煉,何須山中坐枯禪。”

PS:我寫這些,絕不是說我已超脫了煩惱,沒有貪、嗔、痴了,說實在話,還差得很遠呢!如果說還有那麼一點點智慧,就是我知道修煉的方向在哪裡而已。

·tips·

上一期說到斯芬克斯的那個謎面,答案是人。你想啊,人在嬰兒的時候,是爬的,所以是四條腿走路,然後可以直立行走,最後老了,得杵柺杖才能走路,所以是三條腿走路。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江歌案啟示的第五種視角:受害者心理與江歌媽媽行為的另一種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