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市背後,隱藏著真實的收入差距

今年7月26日,拼多多成功在美股上市。從成立到上市,京東用了10年,唯品會用了8年,阿里用了5年,而拼多多隻用了短短3年。小編起初也沒聽說過拼多多這一APP,仔細研究後,發現它代表了國內真實的收入差距。

當前,中國居民消費正呈現出一種“分級”態勢:

一面是飛機爆滿,航空客運量連年攀升、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的消費升級;

另一面是能在家做飯絕不去下館子、能騎自行車儘量不打車、能在拼多多上買山寨貨就不去京東買正品的消費降級。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升降並存的現象,根源在於居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進而造成了不同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的迥異。

拼多多上市背後,隱藏著真實的收入差距

在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時,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指標是基尼係數。

具體來說,基尼係數的數值介於0~1之間,如果基尼係數為0,說明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為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如果基尼係數為1,則說明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為絕對不公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完全佔有了。換言之,基尼係數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而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倘若基尼係數大於這一數值,便有出現社會問題的潛在風險。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自2000年首次超過警戒線0.4以來,總體呈現出先攀升後穩定的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至今,基尼係數從未低於0.46,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

拼多多上市背後,隱藏著真實的收入差距

在此基礎上,可以按照《中國統計年鑑》的統計口徑,依據收入水平的不同,將全國居民人數進行五等份分組來進一步加以考察。從下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前20%數量的居民,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9259.5元,遙遙領先其他80%的人群;即便是位於第二梯隊的中等偏上收入群體,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31990.4元,剛剛超過高收入群體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20%人群,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為5528.7元,不到高收入人群的1/10。

拼多多上市背後,隱藏著真實的收入差距

2015年以來的房價暴漲,更是掏空了三四線城市居民的六個錢包。底層居民不多的一點可支配收入,連帶未來幾十年的預期收入,都投進了房地產的鋼筋水泥裡,由此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5月,全內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8.5%,6月增速也只有9%,假如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數據只會更難看。在小編周圍,有不少“百萬負翁”,每個月還好幾千元的貸款,剩下的錢要應付生活中的各種開銷,自然只能是消費降級了。

正是由於這些客觀原因,拼多多一類的電商平臺才能異軍突起。其享受了移動互聯網普及的福利,抓住了中下層沒有過多錢消費卻又好面子的攀比心理,通過山寨貨佔領了低端市場,現在居然能與淘寶、京東掰手腕了。三四線城市的用戶養活了拼多多,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拼多多的活躍用戶多達3億人,其中,57%的用戶來自於三線以下的城市。也許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看不上拼多多省下來的幾塊錢,但這幾塊錢,對一個月收入只有幾千塊的家庭來說,意義重大。可以說,從拼多多的假貨裡,看到了民眾真實的生存狀態。

拼多多上市背後,隱藏著真實的收入差距

至此,通過宏觀數據以及微觀維度的考察,可以說,廣大民眾的生活依然不富裕。而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對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都是不利的,它不僅會造成內需不足,還可能影響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房價暴漲之後,普通民眾並沒有太多的消費能力,這一現狀反而會產生讓假貨橫行的土壤。因此,我國有必要在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方面再多下點功夫,比如優化再分配環節、合理運用財稅工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等。

另外,在國家物質財富日漸積累的今天,可以適當轉變思路,將發展主題轉向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質量的全面提升,即強化“民本”思維。這一點,不妨借鑑一下日本1960年推行並於十年後收穫顯著成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精髓在於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

從小編自身來說,在正視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時,還應通過合理配置自身資產、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業務水平與各方面能力等途徑來實現自己與財富的增值,從而確保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報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