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八仙過海」說的那些人物嗎?

樹枝和樹葉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八仙組合大致是在明代中期定型的,八仙的人物都各有基本原型。

鐵柺李為八仙之首,有的民間故事裡記載他的真名叫做李洪水,是隋朝人,而趙翼的書中卻說他姓劉,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也採用了趙翼的觀點。



《神仙通鑑》裡記載他擅長道法,有元神出竅的本領,有一次元神出竅回來發現自己本體已被焚燒,不得已進了一個跛腳漢子的身體中,有了現在的形象。

漢鍾離的記載則要清晰一點,唐代咸陽有個叫鍾離權的人,據說遇到老人傳授了仙術,後來又遇到了華陽真人、仙人王玄甫,遁隱崆峒山,後來成仙。他在《全唐詩》中還有三首絕句,上述故事也是裡面的小傳所記。



呂洞賓,名叫呂岩。《宋史陳摶傳》裡說他是關西逸人,擅長劍術。傳說中他是唐朝宗室,也有說它是唐代侍郎呂渭之孫。



張果老在《新唐書》、《舊唐書》都有傳,是民間的江戶術士,自稱生在堯的年代,會長生不老之法。



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於武則天朝。年少時遇到了雲遊的鐵柺李等人,從此以後有了知曉禍福的能力,從事占卜,此後就成為了何仙姑。



藍采和見於南唐的《續仙傳》,常與鬧市中乞討,神態疏曠,後來得漢鍾離點化成仙。



韓湘子據說是韓愈的侄孫,二十歲時突然消失,後來出現後已身懷仙術,他給韓愈說他能在冬季令牡丹綻放。



曹國舅在《宋史》在傳,是宋仁宗皇后的弟弟,一生富貴榮華,被封為濟陽郡王,七十二歲善終。



八仙的故事是在一個或原型下逐漸形成的的故事,有著明顯的道家色彩,道家應該為在八仙故事的成型出了大力。


鳳嫵一


八仙的傳說由來已久,最早在西漢時已經出現了八仙的傳說了。當時指的是淮南王劉安的八位門客:蘇飛、呂尚、左員、田由、雷被、毛披、伍被和晉昌,他們在劉安的主持下共同編撰了《淮南子》。據說後來此八人和劉安都服食了仙丹羽化登仙了,所以世人將八人稱為“八公”或“淮南八仙”。

後世又出現了多個不同版本的八仙,晉代譙秀在《蜀紀》記有“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唐代杜甫記有“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到了元明時期,我們所熟悉的八仙始開始定型。元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八仙皆為男仙,尚無何仙姑,而有餘仙翁;明代《三寶太監西洋記》沒有張果老、何仙姑,而有風僧壽、玄壺子;《列仙傳》無張果老,而有劉海蟾。

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傳》(又名《東遊記上洞八仙傳》),將八仙稱為鐵柺李、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該小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八仙遂由此確定。

【八仙】


漢鍾離,又叫鍾離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人。關於他的身份有三種說法,一說為漢代時期的武將,一說為晉人周處的偏將。《宋史》和《夷堅志》說他是五代晉、漢時時期的道者。

據說鍾離權先在終南山遇見了東華真人王玄甫,得受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太乙刀主、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於峽炯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訣,成為仙人。

呂洞賓,姓呂,名嵒(巖),號純陽子。據說是唐朝皇室宗親,武則天登基後欲滅李氏,為了避禍而改名換姓。因為常居住在山洞裡,故名“巖”,字“洞賓”。然而避禍一說當屬捏造,沒有真憑實據。另外一說,其為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仕途屢屢受挫,因為厭世求道。《全唐詩》中收錄了呂洞賓兩百多首詩,故呂洞賓應該是確有其人的。

相傳呂洞賓遇見漢鍾離的點化,在黃粱酒香中夢見大起大落的一生,醒來後看穿生命之虛無,因而開始求道。受賜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曾經發願,要度化世間眾生,方才成仙。

關於呂洞賓最有名的傳說為三系白牡丹。另外,呂洞賓和漢鍾離也是道教所謂的“北五祖”中的二祖。

【呂洞賓】


張果,又叫張果老,號玄通先生,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隋唐時期道士,隱居在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之間,據說他活了數百歲,故加稱“老”字。《明皇雜錄》和《大唐新語》中有關於他的記載。相傳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皆曾召喚過他入宮。因為對武則天有所不滿,所以在武則天召見時,佯裝過世,沒有入宮。

鐵柺李,又叫李鐵柺,原名李凝陽、李洪水、李玄。相傳他元神出竅去參加老君華山仙會,留弟子看守肉身七日,囑咐說:七日之後如不見他元神返回,便可焚燬肉身。不料弟子急忙回家探望病重老母,提前一日焚燬其肉身。李凝陽元神歸來,無肉身可依,只好附身於一名死去乞丐的屍體上,豈知該乞丐不僅外貌醜陋還跛足。後來,老君賜鐵柺李,一頂金箍兒和一根鐵柺。是否有真實歷史原型最不明確的一個。

曹國舅,傳說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名景休。雖貴為國舅,但不慕榮華富貴,喜好清修。後來其弟弟曹景植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辭官而去,隱居山林。明代無名氏所撰《龍圖神斷公案》更有戲劇性,說曹國舅助弟弟殺人害命,後來被包公判處死刑,宋仁宗赦免其罪,曹國舅幡然悔悟,入山修行。後遇到漢鍾離、呂洞賓點化成仙。一說為張果老點化。

【曹國舅】


韓湘子,字清夫,傳說為唐代著名詩人韓愈之侄孫。韓愈有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可證實韓湘其人確實存在,但此韓湘與求仙問道之事絕不沾邊,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中進士,官至大理寺丞。韓愈另外倒是有一個族侄好求仙問道,大概是後人將此二人混淆,從而產生了仙人韓湘子的傳說。

藍采和,姓許名堅,字伯通。據《續仙傳》記載為一名行乞道士,身穿襤褸藍衣,一腳穿鞋,一腳赤露,手持拍板,在鬧市中靠乞討為生。後來在酒樓中成仙而去。

何仙姑,“仙姑”一詞本指道姑或傳說中的仙女。自唐宋以來,筆記志書記載的何仙姑有多人,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等地。其中流傳最廣的為廣州增城之傳說。據說這位何仙姑原本是做豆腐的平民何泰之女,武則天時,十三歲的何秀姑入山採茶,遇見一名道士(一說此道士為呂洞賓)授予仙桃,從此不知飢渴,且洞悉人事。後於唐中宗時成仙而去。另外一傳說,說何仙姑本為人家的童養媳。


妖怪博士潘神


八仙過海神話傳說講的是八仙在從渤海去往蓬萊仙山的時候不用舟船,各顯神通度過渤海,此舉惹怒了龍王,導致龍王和八仙在渤海之上鬥法。
作為八仙之首的呂洞賓,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可謂是超凡脫俗。但是呂洞賓的原型不過是個被刺配的囚犯,名叫呂岩。呂岩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中過狀元,春風得意。此外他娶妻生子都沒耽誤。但時間久了呂岩得罪小人,最後落得個被抄家充軍、妻離子散的下場。呂岩被刺配的地方是沙門島,是專門用來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
根據《宋史·馬默傳》的記載,呂岩所在的沙門島宋神宗熙寧年間,沙門寨債主李慶,以虐殺囚犯為樂。此人在沙門島做了兩年監獄長,前後卻殺了七百個勞改犯。而宋朝時期沙門島上的資源與環境使得這個島上的犯人無論如何不能超過三百個。面對僅有百分之六的存活率,呂岩不得不考慮越獄。但沙門島四面環水,想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逃離。呂岩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終於選定了六個同夥。
1.鍾離權——曾經是個將軍,因為討伐遼國失利被判充軍。(漢鍾離原型)
2.曹景休——是宋仁宗的大舅子,後來曹皇后失寵,受連累進了監獄(曹國舅原型)
3.李凝陽——喜歡打抱不平,被宰相的家人打斷一條腿後發配(鐵柺李原型)
4.許堅——在勾欄裡唱雜劇,因為一場演出出了差錯就被髮配沙門島(藍采和原型)
5.張果老——為人瘋瘋癲癲,自稱生於大禹的時代,已經不知道多大年歲了。結果被官府當做妖人關了起來。
6.韓湘子——大文學家韓愈的後人,也因得罪人犯事被髮配沙門島。
在沙門島有個聚仙洞,傳說是八仙聚會議事的地方。而呂岩等人就是在這裡掩人耳目,策劃越獄逃跑的事情。
而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恰巧歪打誤撞發現了呂岩等人越獄的計劃,於是提出加入他們。
在一個夜晚,這些犯人們開始著手越獄渡海。從沙門島到蓬萊的丹崖山,登州海峽僅僅20裡地。他們憑著水性,藉著木盆、葫蘆等漂浮物,在風平浪靜的夜裡開始渡海。他們的狼狽形象和神話中氣定神閒的八仙過海差之千里。等筋疲力盡的八仙到達丹崖山腳下的時候,他們看上去都滿目猙獰。而當地的目擊者看到他們的時候認為他們很奇怪,破衣爛衫披頭散髮,又從那麼遠的地方游過來,被人們視作奇人。很快有人去報官,八仙怕官府又來捉拿立即逃之夭夭,一眨眼就不見了。再加上當地人們一傳說,這幾個逃犯就被演繹成仙人。



小方說歷史1990


有的。下面奉上八仙之一呂洞賓的修行方法。

道教呂純陽祖師

1火龍真人授丹訣贈劍斷煩惱,黃粱夢覺悟道登真誓度眾生

相傳,呂祖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曆四月十四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裡。據《正統道藏續道藏·呂祖志》記載,“其母就褥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帳中不見。生而金形木質,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層稜,鳳眼朝鬢,頸修額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黃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頭般大,如功曹使者狀,兩足下紋隱起如龜。少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既長,身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白欄衫,系大皂條,狀類張子房……”

呂祖會昌中(歲四十九),功名失意,遂遊江州至廬山,遇葛仙公弟子火龍真人,姓鄭名思遠,號小祝融,世稱神醫。欲人有疾則書符誦祝,立見消融,與上古祝融氏相累,真人見呂祖骨相清靈,遊心世外,即傳以內丹煉己之訣。製成通天靈劍(即天遁劍法)。並詩曰:“萬里誅妖電光繞,白龍一片空中矯。昔持此劍斬邪魔,今贈君家斷煩惱。”臨別囑曰:“子可居此山,以完玉煉,他日聞鐘聲響處,乃得聞金煉之訣。”遂去。

時年六十四歲,呂祖還長安,至酒肆初遇鍾離祖師,鍾祖以“黃粱夢”相試。呂祖夢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瞭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卻突然夢醒,發現鍾祖的飯還沒熟,於是鍾祖題詩一首“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

後又以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被鍾離祖師授以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遂發願潛心修道,度盡天下眾生。初居終南山,又受鍾離祖師上真秘訣,修煉成道。鍾離祖師成仙時,謂呂祖曰:吾即昇天,汝好住世問,修功立德,他時亦當如我。呂祖再拜曰:岔之誌異於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也。於是周遊天下,化渡眾生。

北宋真宗時,據說在一次鎮壓益州民眾叛亂時,呂祖曾顯化相助,後被加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詔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年(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

2玉帝觀塵寰汙濁敕開悟盲聾滌塵氛,奉承恩命而開演道化譬曉伭微

呂祖《前八品仙經·保精固命品》記述,呂祖在下降人間之先,已歷劫修行。天寶元年正月初九登鬱羅虛梵天宮,即元始天尊玉虛宮,侍於元始天尊之前,與十極真人一起聽天尊演說《大周天伏火靈砂丹訣》,即指此事。

爾時,玉帝同瑤池聖母,演說《開天皇極普濟妙法》,五老帝君,偕十洲三島五嶽四瀆三界真仙,鹹集左右,聽說妙法。後聞塵寰汙濁,惡貫乾坤,天地轉輪,報及障業,因迷正道,故作愆過。敕令仙曹得道呂真人下界,大闡伭微,開悟盲聾,諭講太強大道,滌盪世界塵氛,鹹使改邪歸正。

因此,呂祖對眾生說,“吾奉至尊無為妙旨,拯救生靈。人間看誦者,能釋幽冤宿苦,善解在世愆尤,悉化君正臣直,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互愛六親,禮義不失,家道清寧。眾等肅誠,諦聽吾教。”又說,“吾承恩命,接引眾生,慧照汝等,尚不信受,妄行智巧,播弄奸頑,掩詐雜真,真難領悟,可見浮生,無有仁德。吾體天地之心為心,但願群迷,普修慈善,冥心注神,神與氣符,伏膺元氣,勿喪三般。今為眾生,開演易理,喻以前聖,而譬曉伭微,見易包於道,道包於易,採而行之,潛而修之,默而守之,勤而煉之,則神升紫府,位列仙班。”

為了告誡後嗣學道者行道修善,呂祖勉行勸誡,吾今垂經,首孝為務,五行之先,百行之路。順其志顏,天神擁護,活祖不參,歲月空度。不孝之輩,身劈雷部,報應昭明,速當醒悟。……行吾道者,積功修德,勸善化惡,講教忠孝,勵勉信誠,以氣致柔,從容中道,明無人非,幽無鬼責,和乎眾性,循理民情。以道義行仁慈,利物濟生,愍貧恤苦,慈悲惻隱,澤及昆蟲,至於草木,不可傷殘。憫人兇、恤人苦,放生戒殺,舍大慈悲,行方便心,勝如齋戒,體天地德,何匪修持?

3入世度人闡法脈,三劍明心行道德

隨著唐宋交接之際,大道衰微,障業沉迷,呂祖為闡揚教法,傳金丹南北二宗之法脈,授王重陽祖師和劉海蟾祖師以內煉丹訣,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後,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稱他為“呂祖”。

五代時期,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呂祖看到世情偷薄,常現身於世,拯救貧苦百姓,又勸誡世人:“人若能忠於國,孝友于家,信於交友,仁於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濟物,以陰隱格,天人愛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與吾同,雖不見吾,猶見吾也。蓋人之性,念於善,則屬陽,明其性,入於輕清,此天堂之路。念於惡,則屬陰,濁其性,入於粗重,此地獄之階。天堂地獄非果有主之者,特由人心自化成耳。”

《宋史·陳摶傳》記載,“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快,傾刻數百里,以為神仙,皆數來磚齋中,人鹹異之。”《宋朝國史》中也這樣說:“關中逸人呂洞賓,年百餘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呂祖亦作詩曰“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手中氣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條。”可見,世人傳說呂祖飛劍斬妖魔所言不假。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八中,記有呂祖自傳。據說呂祖曾自言:“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慾。”

民間常說,呂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最親民的神仙。蓋因其得道後,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嶽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其靈蹤聖蹟,更是遍佈全國。道教經典也好,亦或是元明之際的戲劇和傳記小說,呂祖都是以扶貧濟困、度厄解難的神仙形象出現。他的成道似乎與大多數神仙不同,並沒有避世隱修,而是聖蹟屢屢顯化於塵世,不論貴賤,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過他點化的。或許,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入世度人”,呂祖才會廣為世人熟知並爭相祀之。

此外,還流傳有呂祖三醉岳陽樓、孝感救母、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其形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所以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以志紀念。呂祖著述甚豐,如《呂祖全書》、《九真上書》、《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

呂祖《百字銘》的修行方法

《呂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銘》是道家呂祖所著,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

《百字銘》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呂純陽祖師是位修道有成而為佛、道兩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傳下來的百字銘,更為學道之人奉為煉氣、降心之圭旨。這裡結合豐祖等前輩的註解,初探呂祖修行方法。

《呂祖百字銘》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1養氣忘言守

《百字銘》一開始,就談養氣。豐祖也說:“凡修行者先須養氣”。但,究竟什麼是氣?在論述養氣之前,我們得了解一下氣的定義。氣的寫法有三種:“氣”、“氣”、“炁”。“氣”即是後天呼吸之氣,空氣。“氣”則是人體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的水谷精氣,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南宋內丹家一般認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於終極之道體。此炁無始無終,不生不滅,與道體的存在性徵類似。

修煉內丹惟有采先天之炁為藥物.才能證道超升,歸根覆命。南宋內丹家霍濟之說:“或者又舍先天而學後天,則曰黃庭以五藏為主,一身以氣血為主.但只存思內觀,咽津納氣,亦足仙矣:殊不知後天之五行,不能飛行變化,乃形滓之物,非虛無中之氣也”(《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宋-霍濟之)。

可見道家對“炁”的重視。而原因是“採得者,取先天之一炁也,炁數相感,悉出自然,如磁石之吸鐵,非採摘之採也。歸來者,蓋先天一炁初非他物,是我太極未判之時,自己之物也。因泊於情慾,遂忘返。我今復得此一炁,使歸其根,故曰歸來”(《正統道藏太玄部-愛清子至命篇》宋-王慶升)。道教養氣,煉氣,都是指練這個“先天之炁”。

那麼,這個“炁”該如何養呢?呂祖點出“忘言守”。豐祖說:“養氣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從字義上看,少言語。《參同契》也說,“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同時,豐祖也點出一個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還要“守一”。

也就是說,養氣的“忘言守”,要忘外言(說話)外,還要止內言(雜思),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動了就好像煮飯一樣下面的火亂吹,飯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動火工寒”。《西山群仙會真記》論養氣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炁也;失之虛。昏者,炁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歸亦。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終不能住亦”。

所以,不只是減少言語是“忘言”,還應該“抱神定”。豐祖又說訣曰:緘舌靜,抱神定。何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精誠,專一。而這套方法下來,就是下一句,“降心為不為”。

2降心為不為

豐祖雲:“心息相依”。“忘言守”後,自然降心。“降心”源自《金剛經》:“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也是千古年來修道之人的大問題,看看呂祖如何說:“降心為不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把妄想心寧靜下來就是降心,以為要自己去通過有為法強制抑制思維的活動。

其實這個有為就是無為,有意把妄想心寧靜,反而寧靜不了;如果是無心,此心自然寧靜下來,所以為而不為。豐祖還提到一個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靜,貴乎制伏兩眼。眼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物,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

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兌者,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 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

3動靜知宗祖

一身之中,氣動為陽,氣靜為陰,陰陽動靜,循環不已,乃得自然之妙。所謂宗祖,也就是根本。無此最初的根本,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所謂生身之處,即先天一點靈光之氣。那一點靈光之氣,應該隨時都不被迷住,無論靜中還是動中。這裡呂祖點了一個一般人修道人的誤區,說明了不動心不是道。禪宗也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真正修道的人,不但能出世,更要能入世,動靜之中都是道。在靜中不亂,在動中也不亂;靜中也無事,動中也無事;出世是無事,入世也無事。

4無事更尋誰

從“養氣忘言守”到“動靜知宗祖”做好了後,接下來怎麼辦呢?既然是無事之事,我們就要放下尋求之心。我既無心,自現道心;我既無意,自現真意;我既無氣(消除口鼻呼吸之氣),自現元氣。

故而此訣“無事更尋誰”,在於戒我後天識辨之心,是對“養氣忘言守”的進一步方法揭示。日應萬機,此心無事,在這個時候更尋誰?不要像禪宗參唸佛是誰,不要找誰了,因為“動靜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亂,自己能夠做得了主,不要另外找個方法。

5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豐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於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之,事去不留。”豐祖所說,簡要概括就是“事來心應,事去心止”,誠如《菜根譚》雲“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和剛才的動靜知宗祖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不迷自覺。一個修道的人,不是跑到深山茅棚裡頭,躲開了一切叫清淨,而是要在人世做人處事之間,保持那個真如不動、恆常不變的那個道心,能夠應物處世,自己不迷失本來清淨的本性。

6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來,而要見性又需時時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靈明不昧的覺性,不昏沉、不散亂,自己能做得了主。這樣,其自然回來的,氣自然定了。要達到前文什麼工夫呢?豐祖說,“修行人應物不迷,則元神自歸,本性自住矣。”對人處事,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這裡都是講功夫。

不要做什麼功夫,心氣合一,引一句話來說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維摩詰所說經》)。心氣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氣合一,念頭空了,自然會達到氣住脈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會迴歸。

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元-陳致虛)。需要提醒的是,豐祖於此處所給的訣為:“迴光返照,一心中存,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似乎為守虛無自然之道法(《續道藏-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有興趣可以參閱此經。

7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氣回丹自結”,氣住脈停,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講結丹了。“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正統道藏太玄部-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這裡講丹,並非肚子裡真有個東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樣,圓圈中間一點,代表圓滿自覺靈明的一點覺性。當然,也可以指內丹修煉。

正統道家的養氣之法,不僅可以卻病養生,進還可以入聖登真。是以張紫陽真人云:“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悟真篇》北宋-張紫陽)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為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

豐祖認為此處即為內丹,並一闡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氣自回。將見二氣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于丹鼎,忽覺腎中一縷熱氣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姻蘊結成丹質。而氣穴中水火相交,循環不已,則神御氣,氣留形,不必雜術自長生。訣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在另外一處,可為補充說明。

張三丰說到:“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復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道藏精華-張三丰內丹三十六訣》元末-張三丰)

“壺中配坎離”,人的身體,道家比方像葫蘆。(更多相關考據參見《三皇五帝》)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蘆。語云:“人祖出於葫蘆,天地生於玄牝”。坎離是卦名,水火意。內丹家謂為人體內部的陰精和陽氣。“配坎離”其實就是水火既濟。這樣定久了,身體上起變化,就會脫胎換骨。即是此理。

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說到“用此水火,烹煎靈藥,十二時中,不使間斷,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入藥鏡》雲:‘水怕幹,火怕寒’者是也。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運”。為何是這樣的步驟呢?《了道歌》雲:“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丹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靜然後藥苗生”,即是此理。

8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到了此處,豐祖說到,“功夫到此,神不外馳,氣不外洩。神歸氣穴,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則真息自住,百脈自停,日月停景,璇璣不行”。雖是百脈自停,實為氣住脈停,身心澄澈,得以淨化。

豐祖接著講述身體的變化“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現也。天根現則固心王,以神助之,則其氣如火逼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踴躍,即’天風垢‘卦也。”整個氣脈自然震開了,一陽來複,地雷復卦。

雷是震卦有震動的現象,大地有六種震動,並不一定是講這個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時候是形容身體上六種震動,這也是六根轉化。一般道家修氣脈的,這個時候,氣脈一下子自然都開了。所以一脈通百脈通,就是講中脈一通,百脈自然都通了。劉一明注到“先天靈苗,由嫩而堅,自生而熟,自漸而頓,忽的造化爐中迸出一粒至陽之丹,如空中炸雷一聲,驚醒夢裡人矣”。正如莊子所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宇宙一體,這時中脈真正打開了。

9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修到此地步,沖和清氣上升,也就是常講的“五氣朝元”。“白雲朝頂上”,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從頭頂開始身心內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 “甘露灑須彌”,頭頂上自然有一種甘露流下來。這裡頭還帶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

張紫陽《周易參同契》下篇附《鼎器歌》,內有提到:“真陽自動,元精出爐,下至會陰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為甘露”。當真氣化生時,其一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上顎的齦交穴時,會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脈上行到口腔下顎的承漿穴,會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內混合後就是唾液(但不同於一般的唾液)。唾液清且甜,俗稱“甘露”。

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須彌”,喻天地正中,此處喻聖胎。“真氣具足,發現於神,故曰神為氣之子,氣乃神之母,故有嬰兒降生之言,到此地步,大丹成也,可與天地同老,日月同休”(馬丹陽祖師語)。

10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到這一步,也就是解脫。按豐祖注:“養氣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週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嚥,謂之長生。訣曰:‘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這是身體上的種種表現,當“聖胎凝結,神水流通”後,自給自足,“雖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測度,而況人能知之乎”?(劉一明語)

11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豐祖注:“功夫到此,耳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如晚鴉來棲之狀。心田開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經書,默悟前生根本,預知未來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視萬里,已得‘六通’之妙”。

到了這一步,誠如莊子雲:“攝精神而長生,忘精神而無生”。了性之事已畢,神通亦具足。何謂“無弦曲”?即指無聲音之曲,大音希聲。劉一明注曰“三者既悟,惟見於空,空無所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名為照了,打破虛空,獨露全身,不生不滅,方為了當”即此類也。

12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豐祖注:“自‘養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訣,工夫無半點虛偽,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洩,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豐祖說明了,這就是呂祖修道之口訣都是踏實修證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也就是說,人可以由此昇華,超越這個現有的生命。

劉一明對此句的註解,是對全文的分析,可供參考:“‘養氣忘言守’一句,統言修道之全體大用也;‘降心為不為’一句,言煉己築基也;‘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二句,言煉己築基,須要識得心也;‘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二句,言煉己之實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三句,言煉己功勤,還丹自結也;‘壺中配坎離’一句,言丹還後,內爐之功也;‘陰陽生返覆”一句,言陰陽變化,由嫩而堅也;‘普化一聲雷’一句,言脫丹法象也;‘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二句,言服丹後之法象也;‘明通造化機’一句,是總結了性了命之大義也。以前十八句,還丹大丹,始終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簡至易,約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達遠,端的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並結尾二句言之也。”

總的來說,《百字銘》從“養氣忘言守”至“氣回丹自結”是第一段養氣修煉的過程,“壺中配坎離”到“明通造化幾”可以說是第一段修煉的果。整個修煉就在前面九句45個字。只要能夠練到結丹了,後面所說的境界都應該會隨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時間而一一呈現的。這是呂祖的修行經驗,無價之寶,怪不得豐祖說,“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相忘於娑婆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話每個人都曾聽過,雖然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可是實際上八仙在歷史中是有原型的,只不過可不是神話中所說的那樣。目前普遍認為何仙姑的原型是唐朝時期的何二孃,在《太平廣記》中曾說過,何二孃在家裡無聊,便出去採果子,帶回來給羅浮山寺的僧人們吃,久而久之,人們便認為這個何二孃是個仙女。

鐵柺李,這個人說法比較多,因為目前為止有多處史料提到了他的原型,只不過每一個姓氏都不一樣,有說鐵柺李姓岳的,也有說姓李,姓姚的。張果老,此人在《舊唐書》以及《新唐書》中都曾有過記載,有趣的是,還有史料記載他是堯舜時期的人,只不過修得了長生之法,所以能夠長生不老。

曹國舅此人身份很明確,他是宋丞相曹彬的兒子,在《宋史》之中有他的記載,唯一的問題是宋史沒有曹國舅修仙的記載。至於呂洞賓,呂洞賓墓都已經被挖掘了,所以他是有原型的,是修道之人,當然不是神話故事中那麼厲害的人物。

鍾離權和藍采和在民間說法眾多,兩人都有至少五個版本以上的原型。值得一提的是八仙是民間傳說中道教的八位神仙,其實八仙並不是固定的,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每個朝代八仙都是不同的。

可見這八仙也不是鐵飯碗呀,隨時都會被其他人搶了位置,其實這都是表達了古代民間老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某種程度上說,百姓願意讓誰成神仙,便會神話他的一切,他就是神仙。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八仙”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人們根據各自的理解,展開想象賦予他們神的身份,塑造出了這些個性鮮明、性格突出的藝術形象。

1.鐵柺李:鐵柺李的原型名字叫李顏二,是唐代惠安的一位道士。傳說有一天,李顏二的母親染上重病,他在給母親煎藥時發現柴火燒到一半時沒有乾柴了,恰好這幾天陰雨連綿,無處拾取乾柴。孝順的李顏二情急之下就將腿伸入灶中,代替柴火。等到藥煎好,他的右腿卻跛了。站起來時,他順手從灶中抽出火熱的鐵棍當成柺杖。

2.呂洞賓:呂洞賓出生於唐朝末年,姓呂名巖。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身世均有記載,只是說法不同。一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鹹通中及第。一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

3.張果老:原名“張果”。歷史上確有張果其人,但並非真的神仙道士,不過是一位老朽的江湖術士,充其量不過懂些幻術而已。

4.漢鍾離:有關漢鍾離的記載,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均有關於他事蹟的記述。

5.韓湘子: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於他的介紹。又有人稱韓湘子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任大理丞。

6.藍采和:其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於他的行為癲狂,又好賙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7.何仙姑:關於何仙姑的真實原型,主流觀點認為,何仙姑又稱何二孃,唐朝人。據《太平廣記》記載,何二孃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遊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

8.曹國舅:《宋史》中有關於曹國舅原型的文字記載。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曹國舅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國舅”之稱。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歷史趣聞請關注“絲路說”】


絲路說


八仙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原型的。

民間傳說中的八仙,指的是鐵柺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在野史或歷史上,八仙中的幾個人是有真實的原型的。

呂洞賓是個書生,原本也是個平民百姓,他與其他六個人不同的是,不僅僅在神仙傳中留下了傳說,還在道教中有極高的地位,世稱,呂祖。

韓湘子,也是個書生。只不過這個書生的家室不簡單,和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有關係,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韓湘子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孫。

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這6個人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或是做了好事,或是生而神異。或是遇到了神仙。



食人雅會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等輕浮的物體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因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八位善遊者,藉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他們用來渡海的物品也被傳為他們各自的法器,他們渡海逃獄的故事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


破己破天


國家歷史不是宗教歷史:它是由史官書寫的。章節雜而不亂,文理絲絲入扣。但宗教書籍就不一樣了:無中生有有是一切宗教書籍的通病。我們通常說的八仙過海是中八仙。還有上八仙與下八仙。其實中八仙那八個人都是歷史人物:是歷史人物都有生老病死。八個人所在的朝代也不一樣。比如韓湘子是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子,而呂洞賓是清朝人呂岩,字洞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