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這不是一個需要多長時間的問題,而是完全不可能再建一個一模一樣的故宮。也許,現代科技在運輸、測繪、施工上會比古代更方便快捷,但還有很多東西是科技無法做到的。
“修建紫禁城的材料,現在不可得”
紫禁城始建於明朝的朱棣皇帝,他從侄子手中奪得帝位後,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決定將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並肇建紫禁城作為皇宮。
當年建這座巨無霸的皇宮可是花費了不少財力、人力和物力。據記載:
營建紫禁城時所用的楠木,尤其是金絲楠木就非常難找,數量也不多(一棵直徑3、40釐米的野生楠木約需一百年才能長成,而皇家宮殿動不動就要一二米的選材標準,所需楠木可能是千年以上),同時它們大多在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的深山老林中,採集難度高,有“進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恐怖說法,而且由於數量不多,明朝中後期修整前朝三大殿時已所剩無幾,到了清康熙時,改用了塞外松木。
所以,你現在如果想復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紫禁城,光是楠木你就沒法全弄到,這是再高的科技也無法完成的。
“修建紫禁城的手藝”
當年修建紫禁城時,徵調的都是全國的能工巧匠,據記載:
營建北京紫禁城時“凡天下絕藝皆徵,並在全國徵集約30萬工匠及百萬各地民工為役作”,這30萬工匠都是身懷絕技之人,有木工、瓦工、油漆工等等,而且是給皇帝修宮殿,所以他們更是使出自己最牛的技藝,小心有小心。
人心,技藝,這是再高的科技也無法代替的,比如乾隆年間的這個金甌永固杯:
奉先殿裡的瀝粉貼金屋頂。
再比如后妃們用的百寶鑲嵌盒。
這哪一個是高科技能代替人做出來的。
“這個東西,高科技永遠無法做出來”
就算科技再牛,故宮裡最最核心的東西——歷史的厚重感是再高的科技也無法複製的。
去故宮,相信小夥伴們不是為了看那些被修葺一新的宮殿,我們更想看到的是,是裡面的文化、歷史。
有時,走在宮牆下,那些嶄新的宮殿還真引不起我的深思,倒反是有些緊閉著的斑駁的宮門,讓我有無限的遐思。
所以,故宮只有一座,獨一無二的一座,就算有再高的科技,永遠也無法再建一個,建出來也只能叫“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