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现代的科技和古代同样多的人再建一个故宫博物院,需要多少时间?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这不是一个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可能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故宫。也许,现代科技在运输、测绘、施工上会比古代更方便快捷,但还有很多东西是科技无法做到的。

“修建紫禁城的材料,现在不可得”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的朱棣皇帝,他从侄子手中夺得帝位后,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并肇建紫禁城作为皇宫。

当年建这座巨无霸的皇宫可是花费了不少财力、人力和物力。据记载:

营建紫禁城时所用的楠木,尤其是金丝楠木就非常难找,数量也不多(一棵直径3、40厘米的野生楠木约需一百年才能长成,而皇家宫殿动不动就要一二米的选材标准,所需楠木可能是千年以上),同时它们大多在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的深山老林中,采集难度高,有“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恐怖说法,而且由于数量不多,明朝中后期修整前朝三大殿时已所剩无几,到了清康熙时,改用了塞外松木。

所以,你现在如果想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紫禁城,光是楠木你就没法全弄到,这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完成的。

“修建紫禁城的手艺”

当年修建紫禁城时,征调的都是全国的能工巧匠,据记载:

营建北京紫禁城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这30万工匠都是身怀绝技之人,有木工、瓦工、油漆工等等,而且是给皇帝修宫殿,所以他们更是使出自己最牛的技艺,小心有小心。

人心,技艺,这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代替的,比如乾隆年间的这个金瓯永固杯:

奉先殿里的沥粉贴金屋顶。

再比如后妃们用的百宝镶嵌盒。

这哪一个是高科技能代替人做出来的。

“这个东西,高科技永远无法做出来”

就算科技再牛,故宫里最最核心的东西——历史的厚重感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复制的。

去故宫,相信小伙伴们不是为了看那些被修葺一新的宫殿,我们更想看到的是,是里面的文化、历史。

有时,走在宫墙下,那些崭新的宫殿还真引不起我的深思,倒反是有些紧闭着的斑驳的宫门,让我有无限的遐思。

所以,故宫只有一座,独一无二的一座,就算有再高的科技,永远也无法再建一个,建出来也只能叫“新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