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紫禁城,為何改名叫“故宮”?

Wild-Fire


故宮這個名字是從1925年以後才有的,是由馮玉祥提出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叫紫禁城的。

為什麼要把紫禁城改名為故宮呢,所謂的故,就是故去,過去的意思。而故宮其實就是過去的皇宮的意思。

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下,紫禁城的名字是為何變成故宮的。

故宮在歷史上是明清兩朝,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修建的,明朝後來的皇帝都是在這裡生活的。

我們都知道,故宮在以前的名字是紫禁城,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在古代的傳說中,天上有個紫微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皇帝們也把自己稱為天子,所以就把自己住的宮殿叫做紫微了,後來因為皇宮禁止普通人進去,慢慢的就有了紫禁這個詞。

不過當時人們還沒有直接把皇宮稱為紫禁城的。

在明朝早期的時候大家都是把皇宮稱為皇城的,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皇城也是簡單直接。

到了明朝晚期的時候,紫禁城這個名字慢慢的就傳開了,也正式變成了皇宮的大名。這個名字也就從明朝一直穿到了清朝。

清朝末年,溥儀皇帝被迫退位,被變相軟禁在紫禁城中,紫禁城也就變成了一個孤島,一個國中之國。

當時的局勢非常的混亂,軍閥們打來打去的,北京城的統治者也三天兩頭的更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所謂的直奉戰爭,簡單的說,就是河北的軍閥跟東北軍閥的戰爭。

後來馮玉祥通過這次戰爭佔領了北京城,他早就對溥儀看不順眼了,因為溥儀一直串聯滿清的遺老們妄圖復辟,還把皇宮內的大量珍貴文物偷出去變賣作為活動經費,這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不滿。

所以馮玉祥進入北京城之後,直接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讓他哪涼快哪待著去。從此以後,紫禁城就再也沒有皇帝居住了。

這個大一個宮殿,也不能讓它白白的空著啊。

於是在1925年,馮玉祥就把紫禁城改成了一個博物院,取名為故宮博物院,這也是故宮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

故的意思就是以前的、從前的,所謂的故宮意思就是以前的皇宮,這個名字取的很貼切。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當時在乾清門廣場舉辦了一個成立儀式。消息很快通過報紙、電報傳遍了全國,引起了轟動。

所有人都對這個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能進的皇宮充滿了好奇,所以開業第一天無數人都跑來看熱鬧,北京城內幾乎萬人空巷,幾乎所有人都跑到故宮參觀去了。

以上就是故宮名字的由來。


漂浮菌


一、紫禁城的變遷

1406年,業已發動“靖難之役”的明帝國第三位皇帝朱棣下令在北京仿南京皇宮建制在北京建造宮殿,1420年宮殿完工,同年朱棣下令遷都北京,自此北京便成為了明清兩代的首都,而紫禁城也便成為兩朝二十八位帝王的居住地。

明成祖朱棣--北京紫禁城建構者

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清政府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並給予其內閣總理大臣之職位,令其全力剿滅革命黨。但在當時十數省都已宣告獨立,革命之火已成星火燎原之勢下,袁世凱也不得不考慮與南方議和併產生了令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國的設想。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宣告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頒佈《清帝退位詔書》,歷史268年的清帝國在歷經數十年的內憂外患之後宣告結束。

《清帝退位詔書》照片

但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皇室依舊獲得了很大的優惠條例,不但有每年400萬銀元的優待,而且還可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之中。民國時期紫禁城宛然成為了一個小朝廷,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拖著長辮子的晚清遺老,他們不奉民國為中央政府,而繼續選擇效忠“清帝”溥儀,但這種情況持續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戛然而止。

二、北京政變下的紫禁城

自1916年袁世凱去世之後,民國便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當中,皖系、奉系、直系、革命黨等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方登臺。1924年,東北張作霖奉系勢力南下山海關,與當時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錕、吳佩孚展開了第二次戰爭,史稱“第二次直奉戰爭”。

北京政變的發動者--馮玉祥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原先屬於直系陣營的馮玉祥突然在戰爭中率兵返回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馮玉祥不但扣留了時任民國大總統曹錕,還將溥儀等晚清遺老遺少統統趕出了紫禁城。1924年11月4日-5日,馮玉祥令臨時執政府內閣會議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將其中允許溥儀居住在紫禁城一條進行修改。5日上午,國民軍將紫禁城護城河守衛繳械,並下令溥儀等皇室成員立即搬離紫禁城,下午四時,溥儀帶領其後宮妃嬪與諸多太監等宮廷人員搬出紫禁城並乘坐汽車趕往醇親王府。而紫禁城至此作為皇宮的使命宣告終結,屬於其的新時代很快就要到來了。

電影《末代皇帝》內有溥儀退位後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戲份

三、由紫禁城到博物院,多虧了他

11月5日晚,臨時執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開始清點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11月7日,政府下令對紫禁城要開放宮禁,日後作為公立圖書館、公立博物館之用,至此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據。11月14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並聘請李石曾為委員會委員長。

在歷經一年多的努力後,委員會將紫禁城內文物清點完畢,共1170000件文物,其中著名文物例如王羲之書寫的《快雪時晴帖》和仇十洲的《漢宮春曉圖》等都保留了下來,沒有被溥儀帶出宮去,為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物。而關於整理故宮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虧了當時善後委員會的委員長李石曾。在清點完文物之後,李石曾考慮只有把故宮的建設事業逐漸引向公共事業建設軌道上,才能使得故宮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也使其因對民眾開放而煥發出新的光彩,於是建立故宮博物院一事也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如果沒有李石曾先生的全身心投入,那麼故宮由皇宮到博物院的過程也不會如此的順利進行下去。

李石曾照片

由於委員會成員多為國民黨人,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將紫禁城改造為博物院來證明革命的合法性以及清除溥儀等清皇室在民國時期的影響。所以根據臨時執政府攝政內閣命令和《清室善後委員會組織條例》,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決定成立故宮博物院並將時間定於1925年雙十節,同年10月14日,故宮對外完全開放,自此故宮完成了由封閉到開放,由帝王之寢宮變為公眾之博物院的過程。

故宮博物院匾額——李石曾書

10月10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開始,李石曾手書的“故宮博物院”匾額也被掛在了神武門上方。這場典禮十分宏大,自執政段祺瑞到軍、警、教、等各行各界都有代表參加,而臨近北京的各省督辦也被邀請參加典禮,整個場面十分壯觀,自此紫禁城完成了由封閉的皇宮向開放的博物院的轉變。

文史君說

故宮博物院的建立不僅僅是將皇宮改造成為人人皆可往的公立博物院,其背後隱藏的政治文化含義更是較為深遠。紫禁城在帝制時代是最高權力的象徵,紫禁城由封閉的帝王家變為開放的公立博物院,其地位的轉變也象徵著最高權力的轉移:皇帝不再是中國的最高領袖,紫禁城自然也不再是中國的最高權力中樞。

借用羅志田先生的一本書的名稱,即權勢已經發生了轉移。共和、平等等話語已經逐漸成為了國家的主流話語,民眾參觀故宮的時候便會在腦海中浮現之前皇帝存在時刻的故事,現實與歷史、權力與平等、開放與封閉在紫禁城內相互交融。直到現在,每當一部清宮戲熱播的時刻,故宮也都會迎來新一撥的遊覽高潮,去年的《延禧攻略》播出後延禧宮被“踏破門庭”的狀況便是如此,所以故宮由皇宮到博物館的轉變,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一件大事。

參考文獻:

1. 姜舜源:《從皇宮到博物院--紀念故宮博物院成立90週年》,《北京檔案》2015年第11期。

2. 章宏偉:《紫禁城:從皇宮到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坐落著一座紅牆黃瓦,莊嚴氣派的古老建築——故宮。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建構最為精緻的一座古代宮殿建築群,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遊人前來觀賞。不過,在明清兩朝,這座經歷了24為皇帝的古老皇宮,它的名字不是故宮,而是被稱之為紫禁城。那麼,為什麼這座以紅黃二色為主的宮殿,為什麼會被稱之為紫禁城?“紫”在哪裡?又因為什麼原因,而改名為“故宮”呢?
先來了解一下,這座古老宮殿被稱為“紫禁城”的原因。這在座皇宮明初建成時,就被起名為“紫禁城”。但是在明代以前,皇宮在各個朝代都有著不同的稱呼,根據《史記》的記載,最早的時候皇宮被稱為“禁中”或者是“省中”,而這兩個詞,都與當時的古代天文星象有關,在測天中,“禁中”所代表的是地的中心,而“省中”則代表了天的中心。
根據《甘石心經》中記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中,所測量出來的天的中心,就是紫微垣,那裡就是天帝所居住著的地方。所以到了漢代時,皇宮除了上面兩個稱呼,還有了“紫宮”這個新稱呼。
到了唐代時,“紫禁”這個稱呼開始在文人所寫的詩詞中頻繁出現,它成為了皇宮的另一種稱呼,只是這個稱呼並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甚至在宋代的時候,“紫禁”的稱呼都逐漸消失,被“大內”所取代。
直到明朝初年,“紫禁城”這個稱呼,又開始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流傳開來,隨後坊間百姓也逐漸接受了這個認可,將當時的皇宮稱為紫禁城。而且明朝所編纂的這部《大明會典》中,也直接把皇城稱為了“紫禁城”,這也是首次得到了皇家官方的認可。
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這座宮殿按照“紫微正中”的方法所建造而成,房子的格局佈置,甚至它的名字,都在體現著皇帝的威嚴,而“紫禁城”這個稱呼才最符合。
那麼“紫禁城”又是在何時被改名為“故宮”的呢?馮玉祥在公元1924所發動那場“北京政變”,將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從皇宮中驅趕了出來。1925年,這座古老的皇宮,就在紫禁城原有的基礎上,被改建成為了“故宮博物院”,而“故宮”兩字的含義,就是“舊時的皇宮”。此後,這座輝煌宮殿作為帝王皇宮的職責就此結束,它不再是“天子”的房屋,成為了後人感懷歷史、欣賞藝術精品的地方。
其實許多中國古老的建築,在命名的時候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們並不是隨便起的名字,而是包含著古人的智慧,也有著特殊的含義。故宮也是如此,在它被稱之為“紫禁城”的時候,代表著皇帝獨有的至高無上的權利。光是這棟宏偉建築的名字,就已經包含了如此多的學問,不知道為了打造這座宏偉精緻的宮殿,又花費了古人多少的心血呢?

鳶飛九天2018


宮殿古建築是音樂的凝華,是歷史的老去,是文明的照片。世界不乏悠久的古文明,卻鮮有煌煌文明留下的鮮活照片。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雖有金字塔、泰姬陵,因為沒有了古宮殿的傾述,所以,他們的歷史是殘缺的,文明是斷裂的。惟有中華文明,不僅有沉淪於地下的秦皇陵、龜甲上的河圖洛書,更有光耀鮮活600年的故宮,來綿延中華文明的悠久,和五千年來文明的永不宕機。

其實“故宮”是新詞,歷史才百年。是封建社會落下帷幕之時,民國政府給蓋上的新戳,以此證明煌煌皇權在中國的謝幕。

“故”,並僅僅指舊的或老的,更像是說,皇權制歷史的悽然死去。而化身為故宮博物院。更是民眾的勝利、古董珍寶的勝利,也是人類文明的勝利。

因為,自直係軍閥馮玉祥突然倒戈逼宮以來,溥儀一直未履“移宮”之約,古籍、珍寶在不斷的流入民間、流向未知的黑洞。馮玉祥其他不咋地,此事倒在客觀上,保住中華文脈的綿延。

“故宮”原來叫紫禁城。紫禁城的來歷是這樣的,古人尚星象,而皇家尤行之,“紫”取紫微星垣,套用先秦以來天文學的術語,即稱“紫宮”、“紫垣”,是天帝的行宮。人間的帝王之行在,自然也以“紫”為尊、以“紫”為吉。

“禁”是“禁中”,中國居中,四夷偏之,故以中為貴,上國是中心,皇城居禁中,紫禁城之稱就是這麼來的。而現在,紫禁城又叫明清故宮。歷史達600年之久,橫亙了幾乎完整的明清二朝。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有很多小夥伴來故宮都會有一個最最初的疑問,為啥這座皇家宮殿明明是紅牆黃瓦,和紫色一點關係沒有,卻又要叫紫禁城呢?

“紫、禁、城三個字的來歷”

紫色,一個神秘而又充滿韻味的顏色,自古以來,它就被賦予了很多不屬於它本身的東西。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紫”代表天上的紫薇垣。

“漫天繁星,會不會有神仙住在上面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古人將天空分為了“三垣二十八星宿”,這三垣即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居於中央的“紫薇垣”住著天帝,為眾仙之王,他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

而地上的君王也是“帝”啊,也得在中央,所以取了“紫”。

而“禁”字代表這裡是皇帝的家,閒雜人等別來這瞎晃盪。

“紫禁城”三字既有天象、神話學的寓意,也有現實的考慮,它彰顯了皇權至上,神聖不可侵犯。

“故宮,咋叫出來的呢”

故,就是過去的意思,故宮,直譯就是“過去的宮殿”。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中國的封建帝制隨之瓦解,而故宮也由皇帝的私產慢慢變為公眾的博物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如下圖)

而“故宮”二字也是對前朝宮殿的一種代稱,比如如元代滅亡後,明代人蕭洵寫了一本記錄元大都宮殿的書,取名就叫做《故宮遺錄》。

以前的紫禁城已不再禁,現在的它成了人民的宮殿,每天有數以萬計的群眾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湧到這座城裡來。

他們鑽頭覓縫的想好好探究以前帝王家的隱秘事,連寢殿的床鋪都要扒著看仔細,哎!不知道以前住在這裡的深閨妃嬪們看到這些,會作何感想呢?!


宮殿君


從"紫禁城"到"故宮",意味著從明清皇城變為了"過去的宮殿"。然而,這一易名並不像大多數人以為的那樣,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後,溥儀退位前後;而是遲至1924-1925年。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

溥儀退位後,仰賴《清室優待條件》,在紫禁城裡做了十年釘子戶。國民政府一看,這不行啊,張勳復辟請他,袁世凱復闢還是請他。1924年,剛通過北京政變當時國民軍總司令的馮玉祥決定解決"那個小孩子"的問題。11月5號上午,京畿警衛司令鹿鍾麟只帶了20餘人,揚言在景山架炮逼宮,把溥儀嚇出了紫禁城。

溥儀離開後不久,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據參點文物的故宮職員那志良回憶,清點工作進行了十個月,委員會決定將紫禁城更名為故宮博物院,並在1925年10月10日"雙十節"國慶開幕。會上致辭:"損害故宮,就是損害中華民國"。從此,故宮也就變成了國家性質的公共博物館。

圖一為溥儀在房頂上,圖二為李煜瀛為故宮博物院提的匾額(現匾額為建國後郭沫若所提)。

"逼宮"的具體情形可參見:




蘇少鹽




我們所說的故宮是指明清皇宮——紫禁城。

實際上,瀋陽也有座故宮,稱“瀋陽故宮”。蔣介石席捲無數文物、珍寶到臺灣後,也有模有樣地弄了個所謂的“臺北故宮”,當然臺北故宮與故宮、瀋陽故宮相比便顯得太山寨了。

將“故宮”單純地解釋成“過去的宮殿”是不對的,因為它現在仍然存在,從沒有故去。



紫禁城為何叫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奪走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便有心遷都北京,一個是因為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一個是因為北方的形勢所迫。所以在永樂五年開始,朱棣便開始籌建北京的新皇宮,直到永樂十八年才建成。

這座恢宏氣派的新皇宮被朱棣命名為紫禁城,為什麼要用這個名字呢?“紫”意為紫微垣,系天帝所居之所,紫微星屬帝星,所以皇帝稱“紫”理所應當;“禁”當然是禁止的意思了,禁止刁民靠近或入內,畢竟“總有刁民想害朕”;至於為何用“城”不用“宮”,也許朱棣是覺得“城”更氣派吧!



等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吊脖子自盡後,清朝入主中原,搶佔了老朱家的江山,自然也佔有了老朱家辛辛苦苦建的紫禁城。

清朝統治者自認為是合法繼承的老朱家的江山,畢竟老朱家已經失德失人心了,清朝得國自然是正的。清朝的皇帝弄明白了紫禁城的意思後,可能心裡在想,一個失德失人心的老朱家也以天帝自居,受命於天的愛新覺羅家怎麼能落後於老朱家?所以乾脆也不改名了,繼續用著吧,反正這名字確實很氣派。

所以,終明清兩朝,紫禁城始終是紫禁城。



紫禁城為何改稱故宮?

從19世紀開始,歐洲的列強們開始了殖民擴張,將觸角伸到了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一場鴉片戰爭撞開了清朝封閉的國門。

接踵而至的是列強為擴大在華利益所發動的各種戰爭和所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在近代史上烙下了深深的恥辱。於是有識之士開始求變,但是慈禧和頑固派不肯支持啊,你們這幫目無主上的流氓居然敢動我們的蛋糕?所以變是變不成了,怎麼辦呢?不要緊,辦法總比困難多,讓你們變你不變,那我們只好革你們的命了!於是,革命黨強勢崛起,經過十餘年的奮鬥,終於一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

但是辛亥革命畢竟不是徹底的革命,經過清政府與袁世凱、革命黨的協商,保留了清朝皇帝的尊號,並且仍然居住在紫禁城裡,成為寄生在中華民國身上的蠕蟲。清廢帝在紫禁城裡的生活仍然如同以前,宮女太監伺候著,該跪的還是要跪,該罰的還是要罰,規矩並沒有變。

這意味著清朝仍然存續在那座龐大的紫禁城裡,在那片70多萬平方米的宮殿裡苟延殘喘著,所以被稱為“清朝小朝廷”,清朝之名尚存。



1924年馮玉祥為了控制北京政府,趁著直奉戰爭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悄悄帶著自己的人返回了北京,然後發動了“北京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馮玉祥不僅軟禁了賄選總統曹錕,還廢除了溥儀的皇帝尊號,停了溥儀的薪水,最後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自此,清朝真正地宣告滅亡了。

後來,紫禁城便慢慢地被稱作故宮了。

“故宮”中的“故”是有講究的,清朝取代明朝以後,清朝人會以“故明”稱呼明朝,意思便是明朝已經沒了;等到清朝滅亡後,民國人便也開始以“故清”稱呼清朝了,清朝用過的皇宮便成了“故清皇宮”。

所以,故宮並不是說“過去的宮殿”,而是“過去的清朝的宮殿”,蘊含著王朝的興衰、朝代的更迭。

紫禁城作為皇權的最直觀存在,將紫禁城改稱為故宮,也是在宣告君主專制統治已經成為過去。


吾與吾國


之所以改名叫故宮,是讓想搞復辟的人死了這份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