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水滸傳》中幾個著名情節,如武松打虎、李逵殺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是有歷史或現實原型的。

1.武松打虎

關於武松打虎的原型,歷來有多個說法,研究者比較公認的是“卞元亨踢死老虎”說。

卞元亨,元末明初江蘇鹽城人,曾參加張士誠起義,據說與施耐庵是好友。

《鹽城縣誌》記載,卞元亨“生有膂力,曾蹴虎至死”。

《古鹽卞氏族譜》說,“東海常出猛虎,路絕往來,公(指卞元亨)怒曰,昔周處射虎殺蛟,以除民害,吾當效之。人以為狂。公獨往,無寸械,適虎當振威,公從容近之,以足蹴其頷,虎立斃,其豪邁如此”。

以上兩則記載,說的都是卞元亨拿腳把老虎踢死——“蹴虎至死”,“以足蹴其頷,虎立斃”。

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想來,這事肯定傳到施耐庵耳中,並寫進《水滸傳》,以表現武松神勇。

而且,施耐庵也確實讓武松打虎時動了腳——

“武松把只腳往大蟲門面上、眼睛裡只顧亂踢。”

不過,最終致老虎死亡的是拳頭——

“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更動彈不得,只剩口裡兀自氣喘。”

這一變動好理解,因為用拳打比用腳踢更具“美感”,更符合武松又猛又帥的形象。

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2.李逵殺虎

李逵殺死大小四隻老虎的故事,原型當時“舒民殺四虎”之事。

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轉錄宋代洪邁《夷堅甲志》一則內容——

“……有婦人為虎銜去,其夫不勝憤,獨攜刀往探虎穴,移時不反,今謀往救也。久之,民負死妻歸,雲,初尋跡至穴,虎牝牡皆不在,有二子戲巖竇下,即殺之,而隱其中以俟。

“少頃,望牝者銜一人至,倒身入穴,不知人藏其中也。吾急持尾,斷其一足。虎棄所銜人,踉蹡而竄;徐出視之,果吾妻也,死矣。虎曳足行數十步,墮澗中。

“吾復入竇伺,牡者俄咆躍而至,亦以尾先入,又如前法殺之。妻冤已報,無憾矣。乃邀鄰里往視,輿四虎以歸,分烹之。”

在引述上面的“舒民殺四虎”之後,魯迅這樣寫道——

“案《水滸傳》敘李逵沂嶺殺四虎事,情狀極相類,疑即本此等傳說作之。”

咱回過頭看下“舒民殺四虎”的故事,與李逵殺四虎故事確實有太多相像處:

起因都是親人被虎吃;殺虎過程,則都是先殺幼虎,再殺成年虎,而且老虎倒身入洞、墮澗死亡等情形,都是一樣的。

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3.魯智深拳打鎮關西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原型故事,就更有名了,因為原型主人公是五代時期後周的太祖郭威。

歐陽修《新五代史·周本紀第十一》,記載了郭威的一次殺人壯舉——

“威嘗遊於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

“威酒醉,呼屠者,使進幾割肉,割不如法,叱之。

“屠者披其腹示之曰:‘爾勇者,能殺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殺之,一市皆驚”。

看,郭威殺屠夫與魯達殺鄭屠確有相似處,二人都是先拿割肉或切肉“消遣”對方——郭威是讓割肉,割得不如意便斥責;魯達是讓精肉、肥肉、脆骨變著法切,而且不許有丁點雜質在上面。

兩人此舉都是為了惹怒對方,待屠夫有了不耐煩,郭威和魯達便有了動手機會。

所不同的,郭威是以刀刺殺屠夫,魯達則是三拳打死鎮關西。

怎麼樣,厲害吧?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原型人物居然是個帝王!

武松打虎、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有原型,其一是帝王

好了,以上就是《水滸傳》三個著名橋段的原型故事。由此也可看出,該書確是兼容幷蓄之作,許多內容吸收自史料、傳說、話本等。

不過,那些不過是些原材料,真正讓這些散亂故事成型,並且閃現熠熠光輝的,還是施耐庵那支如椽大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