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导读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今天,CITlab为大家带来两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分别来自辽宁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和福建省和福州市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如果您的学校也有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高招,欢迎给我们投稿,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搜索CITlab,关注微信公众号)

案例一:辽宁沈阳铁路实验小学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

内容导图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与时俱进 研发媒介素养课

教室里,老师用手机推送给孩子们的PAD一则广为流传的“塑料紫菜”视频——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1: “塑料紫菜”新闻视频截图

孩子们在认真地观看:一名女子将紫菜撕碎泡在水中,泡软后拿出几块用手划在紫菜表面上,称自己在食用紫菜时发现嚼不碎,且有一股腥臭味,并强调这些紫菜是由塑料制作而成……老师说:最近这段视频在朋友圈、微博上传的很广,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室里一阵寂静之后是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可又没有更充分的理由来验证,于是新一轮的网络检索、分析、甄别、印证、辩论展开了……

这是沈阳铁路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媒介素养课”的片段。

自媒体时代该如何引领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正确地甄别和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抓住这个节点,开设“媒介素养课”是王君校长带着领导班子去北师大考察学习得到的启发。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课”校本课程有啥区别?信息技术课只是传递技术,而媒介素养是阅读、分析、整合等思维能力综合的培养。学校研发的“做媒介的主人”校本教材,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已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始收集、处理、辨析信息源,老师鼓励孩子们将课上的话题延展和应用。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2:我来照照,哪些是旋转图形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将“超越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效联通,以鲜明的“数字特色”作为学校的办学亮点,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关注学校特色到成为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励志的过程。

改变,超越——提升团队

改变之一就是学校按照自愿的方式,成立了四个教师团队:技术开拓团队,前沿志愿团队,骨干拓展团队,基础实践团队。技术开拓团队研发的APP软件平台的功能和古诗电子书,应用于前沿志愿团队的一对一数字课堂。骨干拓展团队编写的学力单,录制的微课,应用到基础实践团队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之中。三个实践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需求由技术开拓团队继续研发。每一个教师团队目标明确,分层提升,动态可变,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以课题牵动。在人人通空间中,我们设立了科研在线版块。在这里可以看见所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于同事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训”——以体验拉动。焦点论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科组和学年组在人人通空间里建立了学科研讨社区。

“做”——以成功感动。学校2014-2015年有11位教师获得“一师一优课”部优奖。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3:数字化,使未来并不遥远

乘时,勇进——模式更新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的,改变观念难度更可想而知。画面回到一次教师团队赛的现场——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张老师:我在课上发现很多孩子游离于我的讲授,因为有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不是很新鲜,也缺少了兴趣。现在知识前置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老师们该怎样教这些已经“会了”的孩子?

突破口找到了——课堂。改变教与学,应该先改变教师的观念。于是“导学 助学 拓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无法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架起学习任务的落实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之间的桥梁,创设出与传统方式并行的数字化的师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4: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

“导学助学拓学”这一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都是先学后教的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育。导助拓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先学后教为框架,以培养能力、素养为目标的探究式智慧教学。

课前导学:明确目标,微课自学,评价检测,质疑问难

课上助学:确定问题,互助探索,深度学习,总结归纳

课后拓学:任务分层,自主选择,实践运用,展示分享

2013年该教学模式将微课引入实验和探索,课前自修,问题汇集和梳理,课上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助式教与学,锻炼了学生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课后,学生将本科知识进行综合延展和创新。2014年,在学校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之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信息,进行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导助拓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学习的顺序,也翻转了教师观、学生观。学生可以根据上传到学校网站、OA管理平台、优酷视频上的微课、电子书、教师设计的学力单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所有的微课都由学校教师自己录制,教师已完全掌握了录制微课的技术手段。现如今,已经录制了300余节微课,其中,四年级上学期的微课,达到了语数双科的全覆盖。除了微视频之外,电子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e课堂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了1—6年级古诗电子教材,国家课程通过数字技术校本化。学生在经历阅读—辨识—选择—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获取的知识也记忆的格外牢固。目前全校46个班已经全部做了体验,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长征》一课在导学环节中,学生就利用电子书自学了这首诗的背景、字词、诗意等知识类技能,借助微视频了解有关七律的押韵规律。自学后,学生将收获和疑问上传到互动学习平台上,与同学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答疑。

导助拓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后,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从a到b,从a到c,从a到d,这种单一的线性模式。移动终端的介入,为学生构建了立体网状的思维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灵动而有声色。线上+线下——及时互动,口授板书+图文声像——立体呈现,纸质材料+电子资源——同台竞技,实体学习+虚拟学习——多元发展。

  • 人性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生可以通过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进行学习);

  • 个性化(微课,电子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超时空泛在的自主学习素材,满足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

  • 互动化(不再局限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人机互动,更提供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

案例:张璐老师的四年级数学课“确定位置”,应用网络平台设计和移动终端定位、自由拖移等功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尝试中获取知识,并在协作互助中获得成功。

融通,进取——学科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菜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其个性及时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师通过把握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与国家课程相比,从统一走向了多元,从限定走向了自主,从共性走向了个性。校本课程有五个分支,分别为:STEAM课程、创客课程、美德课程、体质课程、溢美课程。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5:这幅沙画作品好看吗?

案例:STEAM课程之——“脸谱”,本课集音乐、美术、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于一体,让孩子们在以音乐课为主线的课程中,体验和涉猎到美学、力学、动手、机器人编程等学科知识,融合作为课堂架构的主旨。技术在这里起到了支撑和牵引的效果,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新兴学科。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6:国家课程 与校本化课程图鉴

唯用,创新——数字评价

在O2O模式下的系列活动中有序地展开学校的数字德育。“书香述暖(@读书);成语乘风(@成语);国学活用(@花@草);我行我著(@科技)”以及每学期的特色作业,都在人人通空间的社区和平台上交互呈现。

案例:在2017年的“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圆梦童年”校园科技节的活动策划中,本次活动将分阶段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阅读推介,线下创意调查,线上空间对接,线下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通“小小科学家”社区里,已经有数万次的点击量。

用数据说话,已经不新鲜了,而数字参与评价,还很新鲜。2013年,学校技术开拓团队发现了一款可以应用在学生行为评价的软件,于是开始研究应用。该软件用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操作,方便、快捷、互动,孩子们自己就可以掌握,同时,老师为学生分配了一个虚拟形象,随后在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来加分和扣分,便于积累数据。老师可以将最终结果提供给家长。家长能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随时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改变现在简单的考试评价和选拔方式,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全方位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的数据,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潜力、个性特长,更重要的是,依据数据指导学生的发展,依据数据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正确的选拔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又具个性的发展。

智行,慧动——创课创客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课后,通过对课上内容的总结拓展,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创课,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名老师和学生最终成为创客,学会创新、实践、分享。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植根于课堂,拓展于课外,与学生共同成长。

1.创新——点燃学习兴趣

创客,是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学习任务的前置和各种软件平台的介入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英语学科,孩子们可以在家里用电脑或其他终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练习作业和预习,在轻松的游戏和互动中,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美术课堂中,将APP应用在平板上做沙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图片涂各种颜色,图片的效果也可以随时更改。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作品推送到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进行共享。在综合实践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社会无线链接,给孩子们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课上利用移动或PC在线搜索和整合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2.实践——创意成为现实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思维更加活跃。培养更具个性和灵性的创新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是学校数字特色在学生中的直观体现,是重点发挥自己的课程。学校成立了“创课工作坊”,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畅想和创意,3D手绘,3D建模打印,连线魔玩,动漫设计,PAD乐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习和实践。如学生利用手中的连线魔玩工具设计自己喜爱的汽车,参与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谁设计的车跑得快。开始孩子本着酷、漂亮的目标完成设计,比赛中发现装饰简单的车跑得快。学生在体验中初步明白了什么是阻力。3D打印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建模,打印出3D立体图形。学是由做的需要推动的,为做而学,不是为学而学,个性化学习的目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在刚刚结束的辽宁省中小学STEAM创客大赛中,本校学生的《智能家居》设计大赛获得了整体评估第一名的好成绩。

3.分享——合作走向内生

分享,是成为创客的关键词。目前教育界对创客式学习的预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借鉴网络资源,学校领导班子自主研发和编写了校本教材。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做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借助数字化手段,学校搭建了《三国演义》网站。网站针对名著的特点,分为八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个板块来参与,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互动,留言、跟帖。这样的一个网站,使学生的眼界不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以后,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以人物、自然、历史等内容的网站,培养创新型人才。

变革,回归——校际联盟

稳定而周密的保障系统是实现数字校园的重要基础。 制度保障, 建立以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内设机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还与和平区浑河站小学架构了“数字联盟校”,远程直播同步课堂,人人通网络教研协作组,远程同步直播备课教研活动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入了“华北数字联盟”,2016年参与在北京举办的网络直播研讨会,并有两位老师现场做直播课,全国参与互动的老师达到数万人次。2017年又加入了“华东数字联盟”。联盟体的加入促进了学校在技术、理论、教学、管理等多维度的切磋和提升。

履践,创新——数字管理

硬件建设是基础,管理要先行。学校与专业行家对接,并取得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考虑到现有设备的状况,学校以点带面,从少到多的投入和铺开。2013年学校的无线网络就实现全覆盖,自行购买10部iPAD,开始了“原始积累”。目前学校以光纤形式接入沈阳市城域网。校园网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校园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网关软件,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功能,具备支持 IPv6 协议的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等功能,校园网安全系统,保证学生绿色上网。已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46个教学班及功能教室全部实现交互式大屏幕触摸屏电视教学系统。更新服务器,教学机全部添加固态硬盘,提高了软硬件运行速度。有150台平板终端和配套设施,基础设备已经达到和部分超过一星标准,在现有基础上,2015年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数字升级改造。录播教室已在使用中。

成果分享

几年来的改革与尝试,学校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在全国省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的办学经验经常代表辽宁省、沈阳市进行汇报交流。在沈阳市第二届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和平区教育博客表奖大会上代表小学校长作经验介绍;在辽宁省未来教育校长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上学校作为辽宁省代表在大会上汇报,王君校长向杜占元部长汇报,受到好评。王君校长被推选为辽宁省信息技术专家型校长,多次在国家省市中作经验交流报告。学校多次接待来自全国省市区各级考察团,受到好评。2016年全国“PAD及创新教学实践观摩研讨论坛”,两位老师的观摩课在全国进行了现场直播,与嘉宾互动和在线交流。2015-2016年王君校长、武文革副校长分别在中央电教馆全国校长交流中发言,并担任工作坊坊主对全国校长在线培训,并分别赴英国、美国进行国际交流,代表学校做经验汇报。在国家“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学校11位老师获得国家级优秀课。

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好的了解每一个个体,更加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更为精准的为每一个生命做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理想化的趋势促使学校进一步的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

1.互通平台的重复建设给学校带来的压力。因为学校在探究好用有实际的学习、管理、教学应用平台,于是,平台泛滥和混搭的模式一直存在,教师培训、入口繁多、密码难记等接踵而来。期待人人通国家规范统一的同时加强个性化设置。

2.个性化学习促进教材的变革,期待教材部分数字化、交互化、BYOD模式下的新兴教材出现。

3.教师普遍技术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整体推进,仅靠学校的力量还显不足。

4.行政机制的介入会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奖励、鼓励、评聘机制。

案例二:福建省福州市

适应新常态,重塑新生态

内容导图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福州市的教育信工作始终坚持应用为导向,“以培训带应用、以观摩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以竞赛带应用”。在关注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网络环境、资源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智慧教师”的培养,从智慧校园到智慧教室,从智慧教师到智慧课堂。努力探索“先行先试,各点开花,以点带面,比学赶超”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告别了粉笔、黑板,老师怎么上课?

这学期,福州屏东中学的60多个教室全都装备了“智慧教室”,实现上课、评价、上网同时进行。双白板教室已不见传统粉笔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板书、生成性课件和虚拟实验,视频情境播放已成常态、无限延伸的课堂空间、互联网+、多样化的在线练习模式和鲜活的自主互动学习方式。

这样的“情景”正在榕城的所有学校上演。面对教育目前面临着三个“新常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融合创新”,福州市以区域信息化试点为契机,遵循创新思维,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宗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这一主题,通过“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重塑教育新生态。

智慧火花,在一节地理课上迸发

“我的课就是提出问题:以设计青藏地区旅游攻略为主线,提出‘在哪里?带什么?怎么去?’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身边的问题去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017年4月底,第二届两岸智慧好课堂邀请赛在杭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的智慧教师战队出战,福州战队力战群雄,福州铜盘中学阮喆老师(地理科)获中学综合组一等奖,福州台江区第三中心小学彭凌珊(小学美术)、江霞(小学英语)等5名教师获二等奖。这对于全部由刚接受智慧课堂集训不到半年的“新”教师组成的福州战队来说,能取得这样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阮喆老师《青藏地区》这节课,得到评委会一致好评,而理由十分“奇特”:因为老师什么“都不讲”,而“借来”的没上过这节地理课的杭州学生,却对知识点掌握出奇的好!

青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将这些知识点直接传达到学生们呢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阮喆老师完美借助“智慧教室”的信息化手段,选择了“什么都不讲”。去西藏“带什么”环节,先让每位学生各自在便签纸上列出行李单。小组长将四张行李贴集中在一起,老师提出要求,如果要将四个行李袋整合成一个小行李袋,里面只能带三样必需品,小组讨论舍弃什么,留下什么,说明为什么。投票、抢答、练习……“智慧教室”环境的应用让课堂精彩纷呈。

阮喆老师说,铜盘中学装备“智慧教室”的时间并不长,在摸索使用中老师们发现要“玩转”它,关键是自己脑子要变。“像我教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内容。但到了杭州比赛现场,我才发现,当地学生八年级根本不开设地理课,也没有相关地理教材。传统教法是传达知识点,遇上这种情况就悲摧了;新模式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又通过上网查资料、小组讨论碰撞智慧的火花,生成学习成果,‘智慧教室’信息手段让我看见学生思维变化的过程。”阮喆老师解释说,整堂课都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同时,智慧课堂的及时反馈功能,能够让同学们就某个问题快速选择,快速回馈,通过统计结果,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课前预设的重难点是否恰当,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这堂课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没有教师传统卖力“费心的教”,知识难点全由孩子们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来突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提倡信息化“融合创新”真正的价值所在。

智慧教室,重塑教师教学新生态

智慧教室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热点,然而什么是智慧教室?智慧课堂跟传统课堂有什么区别?“要想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在应用,而应用最终都要落到教与学这个主阵地上来。建设“智慧教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双向、多向能力培养,进而实现“智慧”的教与学!要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

从2013年底首批“智慧教室”系统进入学校,福州屏东中学徐聪校长就定下目标,要借助这套设备,让老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3年多来,学校通过分层次、递进式的培训,基本实现了全员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如今,作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屏东中学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互动电子白板及智慧教室软件,教师只需带着反馈器和手机即可开展互动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使课堂高效互动、即时评价反馈成为可能,课堂教学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也让每一节常态课都呈现出“及时反馈、有效激励、灵活互动”的特点。

智能白板、手机、平板电脑……屏东中学教师对于课堂的“随机切换”,展示了“智慧教室”方便易用,各种教学资源在浩瀚信息海洋中信手拈来,随堂生成。曾志勇老师在《一次函数复习课》中,利用智慧教室的即时反馈系统收集学生的实测数据,对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了复习,以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突破难点。董文艳老师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自主搭建网络课程《个性化解读红楼梦人物》供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在《千人千面王熙凤》一课中,学生借助手机演示、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则运用平台的抢答、生生互评、学生录制微课、发帖、跟帖等功能,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思维;劳技组刘任颖老师则利用智慧教室随机挑人、抢答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利用手机展示操作过程,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更突破了劳技课不受学生重视的困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深刻体会。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1:智慧课堂(之一)

这样的智慧课堂充分体现了“四个转变、三个不讲”的教学新生态: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知识目标转变为能力目标;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转变为教练。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老师们正在逐步做到“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或小组讨论能解决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2015年,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到福州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时,就对屏东中学开展的“智慧教室”课堂教学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魅力”,希望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开来。

这样的智慧课堂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实现技术、内容、方法的融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有效学习,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工具、内容、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智慧课堂应用了智能评价手段,实现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的融合。通过智慧教学中的师生行为等数据分析,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学习偏好、学习心理等特征信息,为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福州市智慧教室建设采用教师、小组平板+人人反馈器、兼容学生自带平板模式,简易适用,每个教室仅需投入3-4万元,投资少见效快;启动建设四年来,仅35所市属普通中小学就已建成500多间常态智慧教室,各县(区)也纷纷跟上建设步伐。

数字平台,重塑学生学习新生态

“当试卷飘过高速扫描仪时,数据之光会如此的灿烂,在师生的眼中闪亮”。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学研究中的运用不断深化,精准、充足、多维的信息让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化、直观化变为可能。信息技术成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化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数据的流动,高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教育信息的流动达到畅通、高效和准确性”,福州八中陈炜校长激动地说,“教师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班级和年段学情,家长也将在第一时间掌握和了解孩子的学情,此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测评形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这两年,福州八中三江口校区在信息化“大数据”精准教与学方面做了众多探索,陈炜校长对于“数据跑起来”有着深刻认识。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2:学情数据报告(之一)

福州市电教馆傅瓒馆长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育人模式必将发生变革,需要创新出教育新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没有办法收集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困难,通过大数据可以统计到影响学生学习的个体行为方式;也只有大数据才能够给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分层次的学习环境,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明确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即便是简单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联系频率和范围的数据图表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知;大数据还能够给教师提供最可靠的学情和最直观的教学成果,将教师的精准教学变为可能。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3:学情数据报告(之二)

福州八中通过引进考试系统,实现了移动阅卷、智能批阅和学情数据化分析的目标。2015年9月,八中物理教研组还自主研发了一款电子化错题收集和整理助学APP-“汇学宝”,将全校的校本作业和练习进行电子化,每位学生一个账号,要求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建立错题集,制定复习计划,重新消化。该平台具有知识点分析和统计功能,教师则可以通过个人账号登入,查看某一班级某次作业错题情况,及时掌握学情,有针对地进行引导和讲评。通过接地气的“汇学宝”助学APP的教学平台,学校的物理学科成绩通过全市的检测结果对比,得到显著提高。

从2014年开始,福州市在福州八中、金山中学、屏东中学等30余所学校开展教情学情大数据分析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计划在全市各类学校推广。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4:小学六年级期末考码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迎接期末,呆瓜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特别的不用老师评讲的试卷!试卷中有部分加※的题目,旁边还附上了二维码。完卷后,用爸爸妈妈的微信扫一扫,有呆瓜们的讲解哦!!!”打开一份台江区六年级下期的期末试卷,看到是一个神奇的信息化应用——“码卷”。这是台江区推进教育信息化两年多来,收获的丰硕成果之一。“码卷”由数学学科教研员陈传兴老师领衔开发,他告诉记者,原来试卷的普遍评价模式只能照顾到大部分中间层次学生的需求,“码卷”上,难题用微课讲解,拓展“吃不饱”的学生的思维,学弱生也可以通过扫码观看微信反复学习基础内容,在普通试卷上实现了“互联网+”。

台江区的老师们还开发出了更多的微课使用方式,比如由进修校组织六年级老师开发的总复习利器——“总复习码书”。这是一本身上长满二维码的六年级数学复习码书,它号称智慧与科技并存、老师和学霸的化身。通过普及微课应用和码卷码书应用,强化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快速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马尾区魁岐小学也编写了6本校本“码书”,金山中学等许多高中校的学生,正利用福州市电教馆编印历年高考真题“码卷”进行考前复习。二维码已经逐步成为福州市微课应用的新生态。

数字德育,重塑立德树人新生态

“我喜欢‘数字图书馆’,它能帮我们增长知识。”“这个清明节,我参加了网站举办的‘网上祭英烈’活动,很有意义。我还盼着‘网上暑期夏令营’快点开营呢!”“过去爸妈反对我上网,现在却经常和我一起逛‘数字青少年宫’。这个网站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这是来自福州乌山小学学生的心声。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5: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

同学们说的“数字青少年宫”,是福州市在2007年创建的一个具有综合性数字德育功能的青少年专门网站。这个堪称诞生于教育信息化“蛮荒时代”的创新应用,至今在全国德育领域仍是一枝独秀。跟很多地方“先大手笔投入再推广应用”的发展模式不同,福州市走的是一条以应用促建设、以创新促发展、以整合促效益的道路,在教育信息化刚开始“有苗头”的时候,就开始了对这块网络新阵地的先行先试式的探索,打造适合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绿色网络空间。

时任福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的陈颖认为:“和传统德育相比,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趣味性、隐匿性等特点开展相应工作,可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空间。”基于此目的诞生的“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依托福州教育城域网的信息资源,设立30多个主题板块,画面生动、风格活泼、互动便捷,为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学习和娱乐环境,打造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的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10年来,“数字青少年宫”注册学生人数和访问量逐年递增,现有注册学生80万余人,首页访问量超过六千三百多万人次。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图6: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

“数字青少年宫”的探索,提供的是一种学习、德育“永远在线”的状态,它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存贮量大、更新快,使用便捷的优势,设置许多知识性栏目,助学乐学,让学生享受知识大餐。在“知识空间”学生可轻松获取百科知识;“英语角”为学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英语学习;“仿真实验室”可以随意组合构建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仿真实验,给孩子们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偏远农村的孩子动手做实验的机会;“电子阅览室”有1000多种正式出版电子期刊,与纸质刊物同步更新……此外,还有福州小茉莉合唱团、练歌房、舞蹈室、美术室、福州市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作品欣赏、数字漫画馆、网上植树、网上棋室、网上五子棋大赛、在线影院、游艺室、安全岛、小鬼当家、精彩社团show等,学生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学习,又可以在这里愉悦身心,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专题和新华社通稿报道。

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以“做文明有礼的福州人”为基点,着力以德育人,以“做快乐学习的有志者”为基点,着力以文化人,以“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为基点,着力以情感人,把着眼点放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上,把立足点放在历史、文化和国情上,把支撑点放在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上,把发力点放在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有机统一上,为新时期立德树人作了一个堪称完美的阐释。

智慧教师,重塑师资培训

“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与思考”、“情景技能认知兼备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TBL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高阶认知的要素与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学会评价”“建构主义、学习金字塔...”这些都是每年“智慧教师”提高班的培训课程。

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培养人类社会未来继承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有着比传统讲授者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著名的彩虹桥模型指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能力体系包括:通识知识、核心价值观(环保、和谐等)和能力技能(生活与就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技术技能)。新世纪需要新型教师,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革的、全新的教育关系。只有“智慧教室”,没有“智慧教师”,形成不了“智慧课堂”!

培养“智慧教师”,实现理念、技术和能力三方面的融合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主旋律。

福州市坚持“以培训带应用、以观摩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以竞赛带应用”。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打造技术、艺术、学术深度融合的全新教师能力体系,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先进理念引领、扎实学科专业知识,也具备优秀教学技能、良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智慧教师”。福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管理者、工作坊坊主、骨干教师、智慧教师等高级研训。在集中面授式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送教式培训等传统培训模式基础上,“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了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行动研究和成果评价、通识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有机结合。经常性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会,邀请两岸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前来讲学;组织各级各类观摩活动,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观摩学习,大幅提升了福州市教师对信息化的认知和应用水平。

在市级层面,福州市教育局率先成立跨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周灵名师工作室,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研究内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改课改模式,每年开展系列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除了开展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外,每年福州市都会新开30多个市级信息化新课题,全市课题组成员已经超过千人,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科研氛围。

福州市积极组织全市教师参与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课例征集、智慧好课堂大赛和福建省三优联评等全国、全省信息化赛事等活动,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大比武,以赛促用。在中央电教馆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福州市共有111名教师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课例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5名;11名教师在现场说课展示活动中获奖。中央电教馆向福州市教育局和福州市电化教育馆分别颁发了优秀组织奖。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福州市共有159名教师参赛,119名教师获奖,获奖率达74.84%,其中一等奖16名,40名教师获二等奖。并有颜燕琳等6名获一等奖的教师应邀在活动现场现场上课、说课。参加2016年福建省电教馆三优联评活动共有14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3件、二等奖46件、三等奖58件,获奖数居全省前列。

“仓山区推“云课堂”教育模式,让城乡教育‘零差别’”央视网一则福州新闻,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仓山区通过高清录播系统或云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同步远程互动教学,福州十二中的中式面点国家骨干教师陈明儿带着仓六小、仓山进附一小、黄山小学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远程互动教学生做烘焙,实现异地同课;铜盘中心小学与宁德下党学校在2016年结成“手拉手”帮扶共建学校,开展了每月一次专递课堂活动,福州仓山实验小学与弱校黄山小学、福州市属金山中学和永泰县偏远山区扶贫点盘古中学结对子,远程专递课堂、网络支教已经成为教育均衡新生态。

“发帖、接收、回复、上传、围观、点赞!这就是我们网络学习教研的新生态”老师学生们如是说。福州市充分利用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物理课堂的边界,汇聚智能教学装备和工具软件、资源服务系统、测试评估系统等,形成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937所中小学,69822位教师、888443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已基本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师生利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福州教育区域云学习中心开展备课、授课、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学习指导、家校互动等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以点带面,重塑融合创新新生态

掌握了新理念、新技术的教研员、“种子教师”成了最接地气的入校培训者,“下水”上示范课,做讲座,参与备课、磨课,组织学科研训活动,如台江区教师进修校葛洁如书记运用微课与交互式白板执教数学课供国培班学员学习;办公室林岚主任亲自上阵指导宁化小学的科学老师叶洪亮潜心研究基于项目制的STEM课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年级、跨学科的拓展;小教室主任林雪珊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在“推广电子白板的应用”、“开启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的应用”、“智慧课堂”等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教研员陈传兴老师创建的公众号“呆瓜工作室”每周定时无偿推送各个年级的微课原创作品,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数学教研员林冰老师创建学科工作坊,利用网络进行教研、发布最新教学资讯、提供优秀课例、课件等等……这些最新成果的教研成果迅速地通过一线老师在各小学铺开了,一批“骨干及成长型”教师开始脱颖而出。

“种子教师”、“种子学校”的策略也在福州市各个区广泛铺开。仓山区通过高清录播系统或云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同步远程互动教学,让名师通过互动教学实现异地同课;鼓楼井大小学的王羽老师创立了“让学课堂”,放手让学生们玩起了微课,让学生当“老师”,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铜盘中心小学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拉手”帮扶共建学校下党学校开展了每月一次专递课堂活动,对网络支教展开探索……从个人到团队,再到片区的“比学赶超”,这种模式提供了老师们身边的样板,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老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转变,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呈现形式、传输方法和服务模式,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与教的先进教学方法,这就是“信息革命”的内涵。但在实施策略上,福州市面临着不少困难。懂信息技术的人员不熟悉各学科教学,而学科教学的行家对现代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了解不多。在此背景下,福州市探索实践了一条“先行先试,各点开花,以点带面”的应用推进之路。

2014年以来,福州屏东中学、台三小、鼓楼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井大小学)、福州群众路小学、福州金山中学、福州第三中学、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七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清市实验小学、福清渔溪中心小学、福州第八中学、福州高级中学和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成为六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不断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然而,种子学校数量毕竟有限,如何将种子学校的试点成果、经验更好更快地辐射向全市,如何进一步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工作,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福州市教育局一直在思考与琢磨的议题,于是,现场会的推进模式应运而生。福州市通过组织召开系列福州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福州市教育局唐希局长及各分管局长高度重视并出席活动,动员、提要求、点评应用成果,从而以点带面推进示范工作。一年多来,已在福州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闽侯县、长乐市等地召开八场全市现场会并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市公开展示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典型经验,分享教师在互动白板应用、智慧课堂教学、微课教学教师空间应用、远程互动课堂教学、VR教学中的体会和应用成果;媒体宣传报道也积极跟进。引导各区县通过现场会层层落实,仅鼓楼区就自行举办了九场现场交流活动。每次现场会都是人头攒动,给与会人员带来极大的触动和收获。

在台江区,由电教室牵头,联合教研室启动了台江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校本研训项目”,该项目以十所试点校为主,形成若干个研究团队,开展校本研训甚至是跨校研训,重点在于发现、挖掘、完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提炼适合区内推广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适时以观摩、研讨的方式向全区学校分享及推广。今年6月份,首批"鼓楼区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共10所授牌,通过这10所示范校的校际培训、课题引领、专题研讨、技能展示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全区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向全区各校辐射。福清重点推进龙山中心小学集团化推广教育信息化的做法,目前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对于未来和关系“未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福州市今后将在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做好全市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有福州特色、可以推广的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统筹收集管理全市教育数据、打通数据瓶颈、实现大数据应用。进而全面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模式,逐步形成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良性智慧教育生态圈,让福州教育赢在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