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和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成“事业合伙人”

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和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成“事业合伙人”

为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智慧” 郫都区19所驻区高校和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组成“事业合伙人”

6月10日,成都市郫都区驻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共建签约仪式。科大外国语学院、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等19所驻区高校代表与郫都区战旗村、先锋村等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分别签订结对共建协议。

根据结对共建协议,签约高校将为对应的签约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乡村示范点则将作为高校的课题研究基地、实习基地,双方将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郫都区高校资源丰富,拥有电子科大、西华大学等19所大中专院校,1万多名实用技术人才,以及常年超过25万名的在校大中专学生。

一个模式

“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

“小乡村同样是大舞台”

这个暑假,成都纺织高专大一学生蒋敏又要回到战旗村了。来自广元剑阁县的蒋敏本身是针织专业的学生。响应到农村的号召,蒋敏这次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战旗村了。”通过走访和调研,如今的农村早已改天换面,有了一番新气象。”蒋敏说,通过深入农村,了解社情民意。真正让她们零距离地感受着乡村振兴为新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普遍感觉,如今的农村才是大学生干出一番事业的新天地。

事实上, 走进战旗村,这并不是成都纺专学生们的第一次。

2006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师生走进战旗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形成了“高校+支部+农户”志愿服务模式,高校、村支部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校地融合共发展,为今天的战旗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天结对战旗村的签约仪式上,成都纺织高专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修翠表示,十年来该校与战旗村的共建,让学生与农户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则表示,与高校开展合作,是一个校地有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过程,大学生把新的观念带到了村里,推动了村里旅游、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同时“小乡村同样是大舞台”,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像战旗村一样的乡村示范点也将吸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人生舞台。

谈及下一步合作, 赵修翠透露,双方前期已经经过商谈,接下来将重点放在乡村产业文化振兴上。结合纺专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在创新创业方面为战旗村民指路子,引导学生来到乡村建功立业。

一次走访

植入高校智慧

为乡村发展定调子找路子

签约仪式结束后,围绕干什么,如何干?结对院校专家开始了马不停蹄地走访和调研。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航介绍说,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先锋村地处天府水源保护区,一些产业发展受限。希望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在旅游、电商等方面,结合学院的学科设置,为其匹配相应的发展资源。罗航说,接下来,他们还将调研情况形成专题方案,为先锋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通过结对子,将先锋村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任健表示,签约之后,村里将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把村里的发展思路尽快形成报告,让西华大学、四川传媒大学的专家教授把脉支招,做好产业规划和发展规划,利用院校资源,带动村民进一步做好“先锋萝卜干”、“农夫记忆”等农旅品牌的打造。二是尽快与对接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和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村里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的同时,也让乡村旅游有更多的深入内涵。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院校和乡村结对子,学生受益,在实践中受教育、知民情、长见识、增才干。教师受益,实践育人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农民受益,转变了村民的陈旧观念,提升了村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素养,推进了农村民主管理和文化建设等,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结对共建使多方受益已经成为各高校和村的共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