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投入20万,升不上重点高中之二: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一个远房亲戚打来电话,说他孩子上八年级了,每科都是三、四十分,让我在学校找几个老师给孩子一对一补补。并一再安排我,不在乎钱,一定要找几个好老师,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把孩子的成绩提上来就行。

我的天哪,“只要能把孩子的成绩从三、四十分提高到八十来分就行”,这个条件还不高!只要考试不作弊,这样差的八年级学生考高分比买彩票中大奖都难!其实,不仅是他,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认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只要能找个好老师,就能教出好学生,所以,很多家长充分应用各种资源,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名校。不可否认,名校的理念与氛围,名师的方法与经验,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但无数事实证明,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学出来的,事实就摆在那,无须置疑:

第一,同一个班级,任教老师完全相同,但学生成绩差异很大。

第二,如果能教出来,文学家、科学家的后代岂不都是文学家、科学家?他们肯定很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没能继承父辈衣钵成名成家?当然与禀赋有关,也与教育理念有关,文学家、科学家等在各自领域是专家,但不一定教育专家,也正是他手把手的教反而制约了孩子的发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家长应该和老师积极配合,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发掘学生优点,多表扬多激励,让孩子充满信心,激情投入。同时,更要了解孩子不足,帮助孩子克服短板,努力赶上。

这个道理家长都明白,但通过何种途径如何及时了解孩子,并进行专业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了解孩子一般有三条途径:第一是家长日常观察,直接进行分析判断;第二是通过孩子任课老师及同学,侧面了解;第三是通过分析学校测试卷,了解孩子不足。

第一、第二两个方面是“定性”考核,比较直观,但太感性,可能会被表象所迷惑而发生误判;而第三个方面是“定量”考核,更为理性,基本能反应学生一个时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发展情况,更科学可靠。

现代社会,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考试的作用一般有两个:

第一:甄别与选拔功能。通俗的说就是“你管你上”,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及事业编考试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反馈与矫正功能。中小学生期中、期末及平时小测验等都属于这一类,通过考试科学分析失分原因,及时矫正习惯及方法上的不足。

学生考试失分,一般有三个原因:

①没学好,或因为态度不端正或因为能力达不到或因为方法不正确。这一点,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但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很重要。

②做事不细致,审题马虎。与性格有关,与经历有关(如家长包办过多,长期得不到锻炼,造成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弱等),但要杜绝“假马虎”(基础掌握不牢)。

③技术性失误,如审题抓不住关键、书写潦草、格式不正确(不能顶格写、不用序号或括号、大小写不分、答题卡填涂有误)等。这一类问题的出现,与当前老师不能亲自批改作业关系很大,只要多注意,技术性失误很容易改正。

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试卷分析方法不可能一样,但基本都有规律遵循。以小学数学为例,通过一张试卷就可以看出学生的薄弱环节。

第一种方法是按题型分析:

①如果选择与填空错误多,基本上是基础不扎实,因为选择与填空多考查基础知识。

②如果计算题错误多,那就多练习计算题,提高学生基本计算能力。

③如果应用题错误多,则是思维能力不足,要强化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二种方法是按内容分析:

①错误内容呈散点状分布,即选择、填空及后面的笔答题出现的错误不集中,分布在各个单元,这是能力问题,出现这种情形,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②错误内容呈集中分布,即选择、填空及后面的笔答题出现的错误,集中在某个单元,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能力问题,该单元内容需要某些特殊的思维能力,如学习立体图形,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力达不到;其二,是态度问题,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没有用心,因为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学生可能贪玩或上网,没有认真学习该单元。

不论什么原因,都要想方设法弥补,否则,暂时性学习障碍就会变为永久性学习障碍,永久性学习障碍的通俗说法就是差生。

因为“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所以家长应走出盲目夸大教师作用的误区。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家庭作业,都应该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应自己动脑思考,家长和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直接上网搜答案。

为什么有些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忽高忽低?因为他还是二流或三流学生,有时考试内容恰好是他复习到的,所以得分高;有时,考试内容他还没有掌握,就被打回原形。作为有担当的教师,应该变“辅导”为“指导”,以打造一流学生为己任,指导学生不断减少失误,提高能力。当孩子成为了一流学生时,自然能创造一流的分数;一流学生可能偶尔发挥失常,考出二流成绩,但二流或三流学生在没有成为一流学生前,不要奢望他考出一流分数。

那么,一流学生具有哪些特质呢?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考察:①目标明确;②态度端正;③习惯良好;④学法得当;⑤能力突出。其实,最重要的是前四个维度,能力突出不过是前四个维度的“副产品”。

一流学生更能适应激烈的升学竞争,但“炼”成一流学生的过程却无比艰辛,几乎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到,不容有失。

透视教育现象,回归教育本质,本系列大约二十个专题。

家教投入20万,升不上重点高中之二: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

透视教育现象,回归教育本质:五线县级市,初中三年家教投入20万,升不上省重点高中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