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師」,歡迎來到我的智慧課堂|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案例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導讀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今天,CITlab為大家帶來兩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典型案例,分別來自遼寧瀋陽鐵路實驗小學和福建省和福州市供大家學習和借鑑。如果您的學校也有教育信息化應用方面的高招,歡迎給我們投稿,展示成果、交流經驗、分享心得。(搜索CITlab,關注微信公眾號)

案例一:遼寧瀋陽鐵路實驗小學

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

內容導圖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與時俱進 研發媒介素養課

教室裡,老師用手機推送給孩子們的PAD一則廣為流傳的“塑料紫菜”視頻——紫菜是廢舊塑料袋做的?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1: “塑料紫菜”新聞視頻截圖

孩子們在認真地觀看:一名女子將紫菜撕碎泡在水中,泡軟後拿出幾塊用手劃在紫菜表面上,稱自己在食用紫菜時發現嚼不碎,且有一股腥臭味,並強調這些紫菜是由塑料製作而成……老師說:最近這段視頻在朋友圈、微博上傳的很廣,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室裡一陣寂靜之後是熱烈的討論。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個假新聞,可又沒有更充分的理由來驗證,於是新一輪的網絡檢索、分析、甄別、印證、辯論展開了……

這是瀋陽鐵路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媒介素養課”的片段。

自媒體時代該如何引領正在成長期的孩子們正確地甄別和傳播信息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抓住這個節點,開設“媒介素養課”是王君校長帶著領導班子去北師大考察學習得到的啟發。信息技術課與“媒介素養課”校本課程有啥區別?信息技術課只是傳遞技術,而媒介素養是閱讀、分析、整合等思維能力綜合的培養。學校研發的“做媒介的主人”校本教材,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已經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始收集、處理、辨析信息源,老師鼓勵孩子們將課上的話題延展和應用。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2:我來照照,哪些是旋轉圖形

瀋陽鐵路實驗小學將“超越教育”與“智慧教育”有效聯通,以鮮明的“數字特色”作為學校的辦學亮點,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從關注學校特色到成為特色學校,這是一個勵志的過程。

改變,超越——提升團隊

改變之一就是學校按照自願的方式,成立了四個教師團隊:技術開拓團隊,前沿志願團隊,骨幹拓展團隊,基礎實踐團隊。技術開拓團隊研發的APP軟件平臺的功能和古詩電子書,應用於前沿志願團隊的一對一數字課堂。骨幹拓展團隊編寫的學力單,錄製的微課,應用到基礎實踐團隊的導助拓教學模式之中。三個實踐團隊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技術需求由技術開拓團隊繼續研發。每一個教師團隊目標明確,分層提升,動態可變,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研”——以課題牽動。在人人通空間中,我們設立了科研在線版塊。在這裡可以看見所有課題研究進展情況,以便於同事之間互相交流學習。

“訓”——以體驗拉動。焦點論壇,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為了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每個學科組和學年組在人人通空間裡建立了學科研討社區。

“做”——以成功感動。學校2014-2015年有11位教師獲得“一師一優課”部優獎。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3:數字化,使未來並不遙遠

乘時,勇進——模式更新

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的,改變觀念難度更可想而知。畫面回到一次教師團隊賽的現場——一節語文課引發的思考:

張老師:我在課上發現很多孩子游離於我的講授,因為有些知識對於他們來說似乎不是很新鮮,也缺少了興趣。現在知識前置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老師們該怎樣教這些已經“會了”的孩子?

突破口找到了——課堂。改變教與學,應該先改變教師的觀念。於是“導學 助學 拓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無法改變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學校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架起學習任務的落實與學生個性化成長之間的橋樑,創設出與傳統方式並行的數字化的師生自主學習的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環境。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4:自主、合作、探究的數學課堂。

“導學助學拓學”這一教學模式,基於翻轉課堂的理念,都是先學後教的過程,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培育。導助拓的課堂,是以學生髮展為中心,以學情分析為依據,以先學後教為框架,以培養能力、素養為目標的探究式智慧教學。

課前導學:明確目標,微課自學,評價檢測,質疑問難

課上助學:確定問題,互助探索,深度學習,總結歸納

課後拓學:任務分層,自主選擇,實踐運用,展示分享

2013年該教學模式將微課引入實驗和探索,課前自修,問題彙集和梳理,課上進行師生、生生的互助式教與學,鍛鍊了學生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在課後,學生將本科知識進行綜合延展和創新。2014年,在學校的導助拓教學模式與數字化深度融合之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同步或者異步的方式,獲取學習信息,進行個性化,互動化的學習活動。導助拓教學模式翻轉的不僅是學習的順序,也翻轉了教師觀、學生觀。學生可以根據上傳到學校網站、OA管理平臺、優酷視頻上的微課、電子書、教師設計的學力單等相關的學習資料,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發現規律。所有的微課都由學校教師自己錄製,教師已完全掌握了錄製微課的技術手段。現如今,已經錄製了300餘節微課,其中,四年級上學期的微課,達到了語數雙科的全覆蓋。除了微視頻之外,電子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校e課堂工作室成員自主研發了1—6年級古詩電子教材,國家課程通過數字技術校本化。學生在經歷閱讀—辨識—選擇—成文的過程中,對自己獲取的知識也記憶的格外牢固。目前全校46個班已經全部做了體驗,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

《長征》一課在導學環節中,學生就利用電子書自學了這首詩的背景、字詞、詩意等知識類技能,藉助微視頻瞭解有關七律的押韻規律。自學後,學生將收穫和疑問上傳到互動學習平臺上,與同學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分享,答疑。

導助拓教學模式與數字化深度融合後,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從a到b,從a到c,從a到d,這種單一的線性模式。移動終端的介入,為學生構建了立體網狀的思維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靈動而有聲色。線上+線下——及時互動,口授板書+圖文聲像——立體呈現,紙質材料+電子資源——同臺競技,實體學習+虛擬學習——多元發展。

  • 人性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生可以通過同步,或者異步的方式進行學習);

  • 個性化(微課,電子教材,都為學生提供了超時空泛在的自主學習素材,滿足不同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進行學習);

  • 互動化(不再侷限於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人機互動,更提供了學生與社會的互動) ;

案例:張璐老師的四年級數學課“確定位置”,應用網絡平臺設計和移動終端定位、自由拖移等功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嘗試中獲取知識,並在協作互助中獲得成功。

融通,進取——學科整合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菜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長,愛好與興趣,需要與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種差別性的教育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內容多樣,課程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能讓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其個性及時得到發展。

校本課程多樣化。教師通過把握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讓學生自主選課。與國家課程相比,從統一走向了多元,從限定走向了自主,從共性走向了個性。校本課程有五個分支,分別為:STEAM課程、創客課程、美德課程、體質課程、溢美課程。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5:這幅沙畫作品好看嗎?

案例:STEAM課程之——“臉譜”,本課集音樂、美術、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學於一體,讓孩子們在以音樂課為主線的課程中,體驗和涉獵到美學、力學、動手、機器人編程等學科知識,融合作為課堂架構的主旨。技術在這裡起到了支撐和牽引的效果,這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新興學科。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6:國家課程 與校本化課程圖鑑

唯用,創新——數字評價

在O2O模式下的系列活動中有序地展開學校的數字德育。“書香述暖(@讀書);成語乘風(@成語);國學活用(@花@草);我行我著(@科技)”以及每學期的特色作業,都在人人通空間的社區和平臺上交互呈現。

案例:在2017年的“科技改變生活,創新圓夢童年”校園科技節的活動策劃中,本次活動將分階段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線上閱讀推介,線下創意調查,線上空間對接,線下作品展示分享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人通“小小科學家”社區裡,已經有數萬次的點擊量。

用數據說話,已經不新鮮了,而數字參與評價,還很新鮮。2013年,學校技術開拓團隊發現了一款可以應用在學生行為評價的軟件,於是開始研究應用。該軟件用平板、手機等移動終端就可以操作,方便、快捷、互動,孩子們自己就可以掌握,同時,老師為學生分配了一個虛擬形象,隨後在筆記本、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根據學生一天的表現來加分和扣分,便於積累數據。老師可以將最終結果提供給家長。家長能夠通過自己的移動設備隨時關注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改變現在簡單的考試評價和選拔方式,信息技術幫助教師全方位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樣的數據,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潛力、個性特長,更重要的是,依據數據指導學生的發展,依據數據分析,可以正確地評價每一個學生,正確的選拔人才,幫助學生實現全面又具個性的發展。

智行,慧動——創課創客

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在課後,通過對課上內容的總結拓展,完成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創課,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使每一名老師和學生最終成為創客,學會創新、實踐、分享。為了這樣的目標,我們植根於課堂,拓展於課外,與學生共同成長。

1.創新——點燃學習興趣

創客,是以學生的興趣為起始點。學習任務的前置和各種軟件平臺的介入使學生更有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英語學科,孩子們可以在家裡用電腦或其他終端完成老師佈置的英語練習作業和預習,在輕鬆的遊戲和互動中,讓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如美術課堂中,將APP應用在平板上做沙畫,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圖片塗各種顏色,圖片的效果也可以隨時更改。學生可以將完成的作品推送到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學進行共享。在綜合實踐學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課堂與社會無線鏈接,給孩子們創造了接觸社會的機會。課上利用移動或PC在線搜索和整合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

2.實踐——創意成為現實

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動手操作實踐的活動解放了學生的頭腦,使思維更加活躍。培養更具個性和靈性的創新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是學校數字特色在學生中的直觀體現,是重點發揮自己的課程。學校成立了“創課工作坊”,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綜合運用所學,暢想和創意,3D手繪,3D建模打印,連線魔玩,動漫設計,PAD樂隊,科技創新實驗室…學生自主選修課程學習和實踐。如學生利用手中的連線魔玩工具設計自己喜愛的汽車,參與比賽,比賽的目標是誰設計的車跑得快。開始孩子本著酷、漂亮的目標完成設計,比賽中發現裝飾簡單的車跑得快。學生在體驗中初步明白了什麼是阻力。3D打印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建模,打印出3D立體圖形。學是由做的需要推動的,為做而學,不是為學而學,個性化學習的目的不是繼承而是創新。在剛剛結束的遼寧省中小學STEAM創客大賽中,本校學生的《智能家居》設計大賽獲得了整體評估第一名的好成績。

3.分享——合作走向內生

分享,是成為創客的關鍵詞。目前教育界對創客式學習的預測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是網絡上的小圈子,他們互相學習,樂於幫助別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借鑑網絡資源,學校領導班子自主研發和編寫了校本教材。在課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別媒介,體驗小主播、美編、攝影等媒體人的工作,做校園電視臺的小記者和小主持人。藉助數字化手段,學校搭建了《三國演義》網站。網站針對名著的特點,分為八個板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中的一個板塊來參與,家長也可以積極參與互動,留言、跟帖。這樣的一個網站,使學生的眼界不僅侷限於課堂之內,以後,學校還將陸續推出以人物、自然、歷史等內容的網站,培養創新型人才。

變革,迴歸——校際聯盟

穩定而周密的保障系統是實現數字校園的重要基礎。 制度保障, 建立以校長牽頭的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的信息化管理內設機構。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落實學校信息化工作。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健全信息化設施使用、管理、維護的各項規章制度。

學校還與和平區渾河站小學架構了“數字聯盟校”,遠程直播同步課堂,人人通網絡教研協作組,遠程同步直播備課教研活動等。與此同時,學校還加入了“華北數字聯盟”,2016年參與在北京舉辦的網絡直播研討會,並有兩位老師現場做直播課,全國參與互動的老師達到數萬人次。2017年又加入了“華東數字聯盟”。聯盟體的加入促進了學校在技術、理論、教學、管理等多維度的切磋和提升。

履踐,創新——數字管理

硬件建設是基礎,管理要先行。學校與專業行家對接,並取得上級行政部門的支持。考慮到現有設備的狀況,學校以點帶面,從少到多的投入和鋪開。2013年學校的無線網絡就實現全覆蓋,自行購買10部iPAD,開始了“原始積累”。目前學校以光纖形式接入瀋陽市城域網。校園網支持互聯網、校園廣播網、校園安防網等多網融合。校園實現無線WiFi全覆蓋。網關軟件,具備防火牆、防病毒功能,具備支持 IPv6 協議的入侵檢測、上網行為管理等功能,校園網安全系統,保證學生綠色上網。已達到《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46個教學班及功能教室全部實現交互式大屏幕觸摸屏電視教學系統。更新服務器,教學機全部添加固態硬盤,提高了軟硬件運行速度。有150臺平板終端和配套設施,基礎設備已經達到和部分超過一星標準,在現有基礎上,2015年對現有設施進行全面數字升級改造。錄播教室已在使用中。

成果分享

幾年來的改革與嘗試,學校的特色越來越鮮明,在全國省市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學校的辦學經驗經常代表遼寧省、瀋陽市進行彙報交流。在瀋陽市第二屆教育信息化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和平區教育博客表獎大會上代表小學校長作經驗介紹;在遼寧省未來教育校長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 2015年“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上學校作為遼寧省代表在大會上彙報,王君校長向杜佔元部長彙報,受到好評。王君校長被推選為遼寧省信息技術專家型校長,多次在國家省市中作經驗交流報告。學校多次接待來自全國省市區各級考察團,受到好評。2016年全國“PAD及創新教學實踐觀摩研討論壇”,兩位老師的觀摩課在全國進行了現場直播,與嘉賓互動和在線交流。2015-2016年王君校長、武文革副校長分別在中央電教館全國校長交流中發言,並擔任工作坊坊主對全國校長在線培訓,並分別赴英國、美國進行國際交流,代表學校做經驗彙報。在國家“一師一優課”活動中,學校11位老師獲得國家級優秀課。

互聯網+教育能夠更好的瞭解每一個個體,更加尊重每一個個體的需求,更為精準的為每一個生命做個性化的教育服務。理想化的趨勢促使學校進一步的思考更為深入的問題:

1.互通平臺的重複建設給學校帶來的壓力。因為學校在探究好用有實際的學習、管理、教學應用平臺,於是,平臺氾濫和混搭的模式一直存在,教師培訓、入口繁多、密碼難記等接踵而來。期待人人通國家規範統一的同時加強個性化設置。

2.個性化學習促進教材的變革,期待教材部分數字化、交互化、BYOD模式下的新興教材出現。

3.教師普遍技術素養的提升需要一個整體推進,僅靠學校的力量還顯不足。

4.行政機制的介入會促進學校信息化發展進程,尤其是獎勵、鼓勵、評聘機制。

案例二:福建省福州市

適應新常態,重塑新生態

內容導圖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福州市的教育信工作始終堅持應用為導向,“以培訓帶應用、以觀摩帶應用、以課題帶應用、以競賽帶應用”。在關注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網絡環境、資源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智慧教師”的培養,從智慧校園到智慧教室,從智慧教師到智慧課堂。努力探索“先行先試,各點開花,以點帶面,比學趕超”的教育信息化推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告別了粉筆、黑板,老師怎麼上課?

這學期,福州屏東中學的60多個教室全都裝備了“智慧教室”,實現上課、評價、上網同時進行。雙白板教室已不見傳統粉筆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板書、生成性課件和虛擬實驗,視頻情境播放已成常態、無限延伸的課堂空間、互聯網+、多樣化的在線練習模式和鮮活的自主互動學習方式。

這樣的“情景”正在榕城的所有學校上演。面對教育目前面臨著三個“新常態”: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和推動“融合創新”,福州市以區域信息化試點為契機,遵循創新思維,踐行“立德樹人”的核心宗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這一主題,通過“融合創新”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重塑教育新生態。

智慧火花,在一節地理課上迸發

“我的課就是提出問題:以設計青藏地區旅遊攻略為主線,提出‘在哪裡?帶什麼?怎麼去?’系列問題,讓孩子帶著身邊的問題去學習,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017年4月底,第二屆兩岸智慧好課堂邀請賽在杭州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15個城市的智慧教師戰隊出戰,福州戰隊力戰群雄,福州銅盤中學阮喆老師(地理科)獲中學綜合組一等獎,福州臺江區第三中心小學彭凌珊(小學美術)、江霞(小學英語)等5名教師獲二等獎。這對於全部由剛接受智慧課堂集訓不到半年的“新”教師組成的福州戰隊來說,能取得這樣成績實屬不易。特別是阮喆老師《青藏地區》這節課,得到評委會一致好評,而理由十分“奇特”:因為老師什麼“都不講”,而“借來”的沒上過這節地理課的杭州學生,卻對知識點掌握出奇的好!

青藏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是將這些知識點直接傳達到學生們呢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阮喆老師完美藉助“智慧教室”的信息化手段,選擇了“什麼都不講”。去西藏“帶什麼”環節,先讓每位學生各自在便籤紙上列出行李單。小組長將四張行李貼集中在一起,老師提出要求,如果要將四個行李袋整合成一個小行李袋,裡面只能帶三樣必需品,小組討論捨棄什麼,留下什麼,說明為什麼。投票、搶答、練習……“智慧教室”環境的應用讓課堂精彩紛呈。

阮喆老師說,銅盤中學裝備“智慧教室”的時間並不長,在摸索使用中老師們發現要“玩轉”它,關鍵是自己腦子要變。“像我教的這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青藏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的內容。但到了杭州比賽現場,我才發現,當地學生八年級根本不開設地理課,也沒有相關地理教材。傳統教法是傳達知識點,遇上這種情況就悲摧了;新模式下,老師通過創設情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思考,又通過上網查資料、小組討論碰撞智慧的火花,生成學習成果,‘智慧教室’信息手段讓我看見學生思維變化的過程。”阮喆老師解釋說,整堂課都是孩子們忙碌的身影。同時,智慧課堂的及時反饋功能,能夠讓同學們就某個問題快速選擇,快速回饋,通過統計結果,老師可以及時瞭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到自己課前預設的重難點是否恰當,從而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這堂課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沒有教師傳統賣力“費心的教”,知識難點全由孩子們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來突破。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也是我們提倡信息化“融合創新”真正的價值所在。

智慧教室,重塑教師教學新生態

智慧教室一直以來都是信息化教學應用中的熱點,然而什麼是智慧教室?智慧課堂跟傳統課堂有什麼區別?“要想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重點在應用,而應用最終都要落到教與學這個主陣地上來。建設“智慧教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單向的知識傳授為雙向、多向能力培養,進而實現“智慧”的教與學!要實現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模式變革的關鍵在於教師思想觀念的改變。

從2013年底首批“智慧教室”系統進入學校,福州屏東中學徐聰校長就定下目標,要藉助這套設備,讓老師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3年多來,學校通過分層次、遞進式的培訓,基本實現了全員掌握信息技術能力。如今,作為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屏東中學每間教室都配備了互動電子白板及智慧教室軟件,教師只需帶著反饋器和手機即可開展互動教學,信息化應用的常態化,使課堂高效互動、即時評價反饋成為可能,課堂教學也更加具有針對性。信息化手段與學科教學的高度融合,也讓每一節常態課都呈現出“及時反饋、有效激勵、靈活互動”的特點。

智能白板、手機、平板電腦……屏東中學教師對於課堂的“隨機切換”,展示了“智慧教室”方便易用,各種教學資源在浩瀚信息海洋中信手拈來,隨堂生成。曾志勇老師在《一次函數複習課》中,利用智慧教室的即時反饋系統收集學生的實測數據,對一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進行了複習,以問題為驅動,層層遞進,突破難點。董文豔老師藉助網絡課程平臺,自主搭建網絡課程《個性化解讀紅樓夢人物》供學生開展線上學習,在《千人千面王熙鳳》一課中,學生藉助手機演示、彙報學習成果,教師則運用平臺的搶答、生生互評、學生錄製微課、發帖、跟帖等功能,極大程度地拓展學生思維;勞技組劉任穎老師則利用智慧教室隨機挑人、搶答等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並帶領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利用手機展示操作過程,不僅融合了多學科知識,更突破了勞技課不受學生重視的困境,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知識有了深刻體會。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1:智慧課堂(之一)

這樣的智慧課堂充分體現了“四個轉變、三個不講”的教學新生態: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知識目標轉變為能力目標;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轉變為教練。課堂上,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老師們正在逐步做到“學生會的知識不講;通過自學能學會的或小組討論能解決的知識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知識不講”。2015年,教育部杜佔元副部長到福州調研教育信息化工作時,就對屏東中學開展的“智慧教室”課堂教學實踐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說“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魅力”,希望能把這種模式推廣開來。

這樣的智慧課堂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流程,實現技術、內容、方法的融合。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有效學習,推動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過程,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工具、內容、評價等各環節的全面創新,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這樣的智慧課堂應用了智能評價手段,實現教育規模化與個性化的融合。通過智慧教學中的師生行為等數據分析,掌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學習進程、學習偏好、學習心理等特徵信息,為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福州市智慧教室建設採用教師、小組平板+人人反饋器、兼容學生自帶平板模式,簡易適用,每個教室僅需投入3-4萬元,投資少見效快;啟動建設四年來,僅35所市屬普通中小學就已建成500多間常態智慧教室,各縣(區)也紛紛跟上建設步伐。

數字平臺,重塑學生學習新生態

“當試卷飄過高速掃描儀時,數據之光會如此的燦爛,在師生的眼中閃亮”。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教學研究中的運用不斷深化,精準、充足、多維的信息讓教學質量評價數據化、直觀化變為可能。信息技術成為了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教學的極佳手段,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信息化的過程,其核心就是數據的流動,高度教育信息化的過程就是教育信息的流動達到暢通、高效和準確性”,福州八中陳煒校長激動地說,“教師能在第一時間獲得班級和年段學情,家長也將在第一時間掌握和了解孩子的學情,此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考試測評形式,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這兩年,福州八中三江口校區在信息化“大數據”精準教與學方面做了眾多探索,陳煒校長對於“數據跑起來”有著深刻認識。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2:學情數據報告(之一)

福州市電教館傅瓚館長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育人模式必將發生變革,需要創新出教育新的組織模式、服務模式、教學模式,進而構建數字時代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大數據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沒有辦法收集和分析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的困難,通過大數據可以統計到影響學生學習的個體行為方式;也只有大數據才能夠給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分層次的學習環境,在讓學生的學習目標變明確的同時實現深度學習,即便是簡單的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聯繫頻率和範圍的數據圖表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認知;大數據還能夠給教師提供最可靠的學情和最直觀的教學成果,將教師的精準教學變為可能。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3:學情數據報告(之二)

福州八中通過引進考試系統,實現了移動閱卷、智能批閱和學情數據化分析的目標。2015年9月,八中物理教研組還自主研發了一款電子化錯題收集和整理助學APP-“匯學寶”,將全校的校本作業和練習進行電子化,每位學生一個賬號,要求學生通過手機或電腦建立錯題集,制定複習計劃,重新消化。該平臺具有知識點分析和統計功能,教師則可以通過個人賬號登入,查看某一班級某次作業錯題情況,及時掌握學情,有針對地進行引導和講評。通過接地氣的“匯學寶”助學APP的教學平臺,學校的物理學科成績通過全市的檢測結果對比,得到顯著提高。

從2014年開始,福州市在福州八中、金山中學、屏東中學等30餘所學校開展教情學情大數據分析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已計劃在全市各類學校推廣。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4:小學六年級期末考碼卷

“親愛的同學們,為了迎接期末,呆瓜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別的不用老師評講的試卷!試卷中有部分加※的題目,旁邊還附上了二維碼。完卷後,用爸爸媽媽的微信掃一掃,有呆瓜們的講解哦!!!”打開一份臺江區六年級下期的期末試卷,看到是一個神奇的信息化應用——“碼卷”。這是臺江區推進教育信息化兩年多來,收穫的豐碩成果之一。“碼卷”由數學學科教研員陳傳興老師領銜開發,他告訴記者,原來試卷的普遍評價模式只能照顧到大部分中間層次學生的需求,“碼卷”上,難題用微課講解,拓展“吃不飽”的學生的思維,學弱生也可以通過掃碼觀看微信反覆學習基礎內容,在普通試卷上實現了“互聯網+”。

臺江區的老師們還開發出了更多的微課使用方式,比如由進修校組織六年級老師開發的總複習利器——“總複習碼書”。這是一本身上長滿二維碼的六年級數學複習碼書,它號稱智慧與科技並存、老師和學霸的化身。通過普及微課應用和碼卷碼書應用,強化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後鞏固三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快速自主學習的有效路徑。馬尾區魁岐小學也編寫了6本校本“碼書”,金山中學等許多高中校的學生,正利用福州市電教館編印歷年高考真題“碼卷”進行考前複習。二維碼已經逐步成為福州市微課應用的新生態。

數字德育,重塑立德樹人新生態

“我喜歡‘數字圖書館’,它能幫我們增長知識。”“這個清明節,我參加了網站舉辦的‘網上祭英烈’活動,很有意義。我還盼著‘網上暑期夏令營’快點開營呢!”“過去爸媽反對我上網,現在卻經常和我一起逛‘數字青少年宮’。這個網站把我們連在了一起!” 這是來自福州烏山小學學生的心聲。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5:福州市數字青少年宮

同學們說的“數字青少年宮”,是福州市在2007年創建的一個具有綜合性數字德育功能的青少年專門網站。這個堪稱誕生於教育信息化“蠻荒時代”的創新應用,至今在全國德育領域仍是一枝獨秀。跟很多地方“先大手筆投入再推廣應用”的發展模式不同,福州市走的是一條以應用促建設、以創新促發展、以整合促效益的道路,在教育信息化剛開始“有苗頭”的時候,就開始了對這塊網絡新陣地的先行先試式的探索,打造適合青少年學習生活的綠色網絡空間。

時任福州市教育局德育處處長的陳穎認為:“和傳統德育相比,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趣味性、隱匿性等特點開展相應工作,可為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新的空間。”基於此目的誕生的“福州市數字青少年宮”,依託福州教育城域網的信息資源,設立30多個主題板塊,畫面生動、風格活潑、互動便捷,為未成年人營造了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學習和娛樂環境,打造現實與虛擬有機結合的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10年來,“數字青少年宮”註冊學生人數和訪問量逐年遞增,現有註冊學生80萬餘人,首頁訪問量超過六千三百多萬人次。

你好!我是一名“智慧教师”,欢迎来到我的智慧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圖6:福州市數字青少年宮

“數字青少年宮”的探索,提供的是一種學習、德育“永遠在線”的狀態,它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存貯量大、更新快,使用便捷的優勢,設置許多知識性欄目,助學樂學,讓學生享受知識大餐。在“知識空間”學生可輕鬆獲取百科知識;“英語角”為學生提供基於互聯網的英語學習;“仿真實驗室”可以隨意組合構建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的仿真實驗,給孩子們一個探索知識的空間,同時也給了偏遠農村的孩子動手做實驗的機會;“電子閱覽室”有1000多種正式出版電子期刊,與紙質刊物同步更新……此外,還有福州小茉莉合唱團、練歌房、舞蹈室、美術室、福州市中小學生書畫大賽作品欣賞、數字漫畫館、網上植樹、網上棋室、網上五子棋大賽、在線影院、遊藝室、安全島、小鬼當家、精彩社團show等,學生既可以在這裡觀賞學習,又可以在這裡愉悅身心,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專題和新華社通稿報道。

福州市數字青少年宮以“做文明有禮的福州人”為基點,著力以德育人,以“做快樂學習的有志者”為基點,著力以文化人,以“做一個熱愛生活的有心人”為基點,著力以情感人,把著眼點放在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與信念上,把立足點放在歷史、文化和國情上,把支撐點放在課程之間的協同效應上,把發力點放在旗幟鮮明與潤物無聲的有機統一上,為新時期立德樹人作了一個堪稱完美的闡釋。

智慧教師,重塑師資培訓

“教什麼?怎麼教?何時教?”、“課堂上的對話、互動與思考”、“情景技能認知兼備的信息技術融合教學”、“TBL小組協作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高階認知的要素與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學會評價”“建構主義、學習金字塔...”這些都是每年“智慧教師”提高班的培訓課程。

在信息化時代,作為培養人類社會未來繼承者和接班人的教師,有著比傳統講授者更為豐富的角色內涵。著名的彩虹橋模型指出: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能力體系包括:通識知識、核心價值觀(環保、和諧等)和能力技能(生活與就業技能、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技術技能)。新世紀需要新型教師,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師對自己的角色重新進行定位,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以適應不斷變革的、全新的教育關係。只有“智慧教室”,沒有“智慧教師”,形成不了“智慧課堂”!

培養“智慧教師”,實現理念、技術和能力三方面的融合成為新時期教師培訓的主旋律。

福州市堅持“以培訓帶應用、以觀摩帶應用、以課題帶應用、以競賽帶應用”。紮實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通過線上線下培訓,打造技術、藝術、學術深度融合的全新教師能力體系,培養一大批既具備先進理念引領、紮實學科專業知識,也具備優秀教學技能、良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智慧教師”。福州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管理者、工作坊坊主、骨幹教師、智慧教師等高級研訓。在集中面授式培訓、網絡培訓、校本培訓、送教式培訓等傳統培訓模式基礎上,“走出去、請進來”,實現了集中面授與網絡研修、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主題研修與自主選學、專家引領與團隊協作、問題解決與案例研討、行動研究和成果評價、通識研修與校本研修的有機結合。經常性舉辦各類專題研討會,邀請兩岸教育專家、教學名師前來講學;組織各級各類觀摩活動,展示研究成果,通過觀摩學習,大幅提升了福州市教師對信息化的認知和應用水平。

在市級層面,福州市教育局率先成立跨學科的現代教育技術周靈名師工作室,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為研究內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改課改模式,每年開展系列活動,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除了開展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外,每年福州市都會新開30多個市級信息化新課題,全市課題組成員已經超過千人,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科研氛圍。

福州市積極組織全市教師參與全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小學創新(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課例徵集、智慧好課堂大賽和福建省三優聯評等全國、全省信息化賽事等活動,組織開展各級各類學校信息技術應用大比武,以賽促用。在中央電教館主辦的“第九屆全國中小學創新(互動)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中,福州市共有111名教師在全國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課例大賽中獲獎,其中一等獎25名;11名教師在現場說課展示活動中獲獎。中央電教館向福州市教育局和福州市電化教育館分別頒發了優秀組織獎。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福州市共有159名教師參賽,119名教師獲獎,獲獎率達74.84%,其中一等獎16名,40名教師獲二等獎。並有顏燕琳等6名獲一等獎的教師應邀在活動現場現場上課、說課。參加2016年福建省電教館三優聯評活動共有147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43件、二等獎46件、三等獎58件,獲獎數居全省前列。

“倉山區推“雲課堂”教育模式,讓城鄉教育‘零差別’”央視網一則福州新聞,讓所有人眼前一亮。倉山區通過高清錄播系統或雲課堂,實現城鄉學校同步遠程互動教學,福州十二中的中式麵點國家骨幹教師陳明兒帶著倉六小、倉山進附一小、黃山小學三所學校的學生進行遠程互動教學生做烘焙,實現異地同課;銅盤中心小學與寧德下黨學校在2016年結成“手拉手”幫扶共建學校,開展了每月一次專遞課堂活動,福州倉山實驗小學與弱校黃山小學、福州市屬金山中學和永泰縣偏遠山區扶貧點盤古中學結對子,遠程專遞課堂、網絡支教已經成為教育均衡新生態。

“發帖、接收、回覆、上傳、圍觀、點贊!這就是我們網絡學習教研的新生態”老師學生們如是說。福州市充分利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大力開展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學習空間突破了傳統物理課堂的邊界,匯聚智能教學裝備和工具軟件、資源服務系統、測試評估系統等,形成以云為依託的智慧學習環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937所中小學,69822位教師、888443位學生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已基本實現了網絡寬帶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空間人人通。師生利用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福州教育區域雲學習中心開展備課、授課、在線學習、在線測評、學習指導、家校互動等教育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學習、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以點帶面,重塑融合創新新生態

掌握了新理念、新技術的教研員、“種子教師”成了最接地氣的入校培訓者,“下水”上示範課,做講座,參與備課、磨課,組織學科研訓活動,如臺江區教師進修校葛潔如書記運用微課與交互式白板執教數學課供國培班學員學習;辦公室林嵐主任親自上陣指導寧化小學的科學老師葉洪亮潛心研究基於項目制的STEM課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跨年級、跨學科的拓展;小教室主任林雪珊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在“推廣電子白板的應用”、“開啟網絡平臺、移動終端的應用”、“智慧課堂”等方面做了細緻的研究;教研員陳傳興老師創建的公眾號“呆瓜工作室”每週定時無償推送各個年級的微課原創作品,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歡;數學教研員林冰老師創建學科工作坊,利用網絡進行教研、發佈最新教學資訊、提供優秀課例、課件等等……這些最新成果的教研成果迅速地通過一線老師在各小學鋪開了,一批“骨幹及成長型”教師開始脫穎而出。

“種子教師”、“種子學校”的策略也在福州市各個區廣泛鋪開。倉山區通過高清錄播系統或雲課堂,實現城鄉學校同步遠程互動教學,讓名師通過互動教學實現異地同課;鼓樓井大小學的王羽老師創立了“讓學課堂”,放手讓學生們玩起了微課,讓學生當“老師”,真正實現了“翻轉課堂”;銅盤中心小學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手拉手”幫扶共建學校下黨學校開展了每月一次專遞課堂活動,對網絡支教展開探索……從個人到團隊,再到片區的“比學趕超”,這種模式提供了老師們身邊的樣板,引導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從“老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轉變,真正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

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呈現形式、傳輸方法和服務模式,形成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學與教的先進教學方法,這就是“信息革命”的內涵。但在實施策略上,福州市面臨著不少困難。懂信息技術的人員不熟悉各學科教學,而學科教學的行家對現代各種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瞭解不多。在此背景下,福州市探索實踐了一條“先行先試,各點開花,以點帶面”的應用推進之路。

2014年以來,福州屏東中學、臺三小、鼓樓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井大小學)、福州群眾路小學、福州金山中學、福州第三中學、福州機電工程職業技術學校成為七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學校”,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福清市實驗小學、福清漁溪中心小學、福州第八中學、福州高級中學和福州建築工程職業中專學校成為六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不斷探索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然而,種子學校數量畢竟有限,如何將種子學校的試點成果、經驗更好更快地輻射向全市,如何進一步推動全市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創新工作,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福州市教育局一直在思考與琢磨的議題,於是,現場會的推進模式應運而生。福州市通過組織召開系列福州市基礎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現場會,福州市教育局唐希局長及各分管局長高度重視並出席活動,動員、提要求、點評應用成果,從而以點帶面推進示範工作。一年多來,已在福州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馬尾區、閩侯縣、長樂市等地召開八場全市現場會並通過網絡直播,向全市公開展示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推進典型經驗,分享教師在互動白板應用、智慧課堂教學、微課教學教師空間應用、遠程互動課堂教學、VR教學中的體會和應用成果;媒體宣傳報道也積極跟進。引導各區縣通過現場會層層落實,僅鼓樓區就自行舉辦了九場現場交流活動。每次現場會都是人頭攢動,給與會人員帶來極大的觸動和收穫。

在臺江區,由電教室牽頭,聯合教研室啟動了臺江區“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校本研訓項目”,該項目以十所試點校為主,形成若干個研究團隊,開展校本研訓甚至是跨校研訓,重點在於發現、挖掘、完善、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和能力,通過項目的實施,提煉適合區內推廣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及方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適時以觀摩、研討的方式向全區學校分享及推廣。今年6月份,首批"鼓樓區信息技術應用示範校"共10所授牌,通過這10所示範校的校際培訓、課題引領、專題研討、技能展示等多種方式,著力提升全區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向全區各校輻射。福清重點推進龍山中心小學集團化推廣教育信息化的做法,目前已經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比學趕超”的良好態勢!

對於未來和關係“未來”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福州市今後將在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搭建智慧教育平臺,做好全市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構建一個有福州特色、可以推廣的智慧教育應用系統,統籌收集管理全市教育數據、打通數據瓶頸、實現大數據應用。進而全面打造網絡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態和模式,逐步形成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良性智慧教育生態圈,讓福州教育贏在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