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區」出來的錢開始回流銀行

本報記者 梅丹

近段時間,隨著P2P的頻繁暴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陡然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把本金安全放在了第一位。而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終結了銀行保本理財的大環境下,結構性存款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走紅。

雖然,近日央行公佈的最新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速首次出現負數,熱度有所回落,但記者走訪杭州幾家銀行網點時發現,杭州市民對於結構性存款的需求仍然旺盛。

“假結構”產品收益高

受投資者喜歡

“我們行裡發的產品,期限從3個月到1年期的都有,最高收益一般都在4%以上,目前來買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渤海銀行杭州分行財富管理部高級經理羊紀辛告訴記者,“我們的結構性存款掛鉤美元Libor利率,只要它的利率不突破8%,就可以拿到預期收益利率。”同時,羊紀辛也表示,目前市場上的中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大都掛鉤利率,設定的條件比較寬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大部分銀行的掛鉤條件都不是完全真實的。”這樣的產品,也常常被業界稱為“假結構”產品。

這一點平安銀行杭州分行的理財經理陳先生也向記者證實了。“我們目前掛鉤利率、股票、黃金的都有,但是由於掛鉤股票和黃金的需要到櫃檯來購買,所以買的人很少,雖然這類產品的利率稍高一點,有的能達到5%以上,但能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概率較低,大概只有1/3甚至是1/4。”陳先生表示,掛鉤利率的產品則熱銷得多,“我們不久前剛推的一款產品最高利率達到了4.65%,它是掛鉤Libor的,條件寬鬆,本質上是一款‘假結構’產品。”雖然是“假結構”,但對於投資者而言,能達到最高收益率的就是好產品,再加之這款產品可以在手機銀行上操作,因此售賣得比較火爆。

“真結構”產品風險高

有人投資2年只拿回本金

在採訪中,有業內人士表示,中資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設定條件寬鬆,收益相對較低,外資銀行的設定條件較為苛刻,但收益更高,一般可以做到7%、8%。相對而言,外資銀行復雜的結構設計則成為了“真結構”產品。

在位於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的匯豐銀行網點,理財經理陳女士表示外資銀行沒有結構性存款這一說,但她向記者展示了結構性投資產品,“結構性投資產品主要掛鉤個股、指數、商品等。”

採訪過程中,陳女士詳細展示了一款掛鉤了兩隻環球基金的6個月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據悉,該產品的收益率為-10%-7.8%之間,風險等級為三級。據介紹,這款產品根據掛鉤標的物表現的不同,投資者的收益也不同。主要會出現到期兌現或提前兌現7.8%年化收益率、虧損本金10%、虧損本金10%以內這幾種情況,而每一種情況背後對應的場景又有多種。

在介紹中,陳女士表示,外資銀行的掛鉤設計更加複雜,風險更高,因此收益會比中資銀行略高,“我們也有投資期限為2年的,這樣的產品幾乎可以做到保本不保息,但利率也偏低,大概是5%到6%。”同時,陳女士也告訴記者,前兩年整體市場行情較差,因此很多客戶在產品到期後只能拿回本金。

淨值型理財產品不保本

少數投資者火中取栗

資管新規後,保本理財產品退出舞臺,結構性存款以“保本”的名義接棒而上,同時,淨值型理財產品則是未來銀行理財發展的大趨勢。在結構性存款的採訪過程中,有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了其所在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而其所推薦的產品收益可謂是到了“開掛”的程度。

“我們前幾個月推出的一款90天淨值型產品收益達到了8%,80天的產品收益超過了5%,還有一款剛上線2周的產品收益率則達到了16%,可以說淨值型產品在我們行裡賣的非常火爆。”16%的年化收益率,已經可以秒殺當前市場上諸多P2P理財產品了,當然這樣的收益在淨值型理財產品中是另類,但也預示著在一個優秀投研團隊中,淨值型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帶來的收益將是令人期待的。

“淨值型產品不保本,是有風險的,還是要看投資者自己的選擇。”在介紹完產品的高收益後,理財經理不忘提醒一句“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