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槓桿」?

在中國,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槓桿”?

眾所周知,最近十年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了社會槓桿率逐步提高。比如,十年前,全社會槓桿率只有170%,由於2008年經濟危機,中國實施“四萬億”刺激計劃,全社會槓桿率迅速上升到190%;2011年,受“歐債危機”的影響,中國實施第二輪貨幣寬鬆政策,全社會槓桿率上升到210%,到了2014年,這一輪寬鬆貨幣政策達到頂峰,最高比例達到249%。2016年,中央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徹底整治槓桿率過高問題,短期的確起到了一定效果,2016年的槓桿率降低到238%,2017年雖然有所上升,但是並未超過前期高點。

在中國,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槓桿”?

寬鬆或緊縮的貨幣政策都無法真正實現“去槓桿”

到了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決定在雙方貿易上與中國死磕到底的國際背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國內背景之下,一度緊縮的貨幣政策面臨再次寬鬆,甚至有專家預測,2018年,全社會槓桿率超過前期高點只是時間問題。

其言外之意在於,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全社會槓桿率不斷增加,若想真正去槓桿,必須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實施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孰不知,實施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就一定能夠去槓桿嗎?如果真的這麼以為的話,我只能說你對中國國情並不瞭解。

事實上,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債務驅動型的經濟模式,即使實施緊縮貨幣政策也不會真正有效“去槓桿”。道理很簡單,一旦緊縮債務,經濟增速與企業利潤立刻就會造成影響。只會出現,企業資產的下降速度遠大於企業債務下降的速度。總體來說,企業債務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是越來越高。

所以,去槓桿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寬鬆或者緊縮的貨幣政策。我們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假如中國只有兩個企業,國企甲與民企乙,你若是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會造成流動性大部分流到國企甲中,即使國企甲暫時不需要那麼多貨幣,他也會把流動性截留到自己企業中,以備後期需要。若是實施的緊縮的貨幣政策,國企本來就缺乏流動性,民企融資更難。

中國經濟若想走出“流動性陷阱”只有依靠改變資金的投放方式

難道去槓桿就真的沒有辦法嗎?也不一定。只有對症下藥,改變目前的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真正的改革,才有可能把槓桿真正降下來。否則的話,只會造成一旦經濟不景氣,政府就刺激經濟,刺激經濟也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增加貨幣供給量。大部分增加的貨幣供應量最終又跑到國企與地方政府手中,由於國企與地方政府效率低,這些債務無法轉化為更多的優質資產,這就造成債務總量越積越高,槓桿率繼續提高。所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會進一步惡化槓桿,因為單位債務創造的GDP越來越少。比如,銀行借給企業10塊錢,利息是5毛錢,如果企業能夠利用這10塊錢創造超過5毛錢的利潤,那麼,加槓桿沒有問題,如果企業賺不到5毛錢,銀行放的那些錢只會造成企業槓桿風險越來越大。

中國經濟要想真的打破這個“死循環”,必須改變資金的投放方式,從根上去解決問題。只有想方設法的讓錢主動的流動最需要這筆錢的地方,而不是開動印鈔機,印完鈔票往市場上一扔了之。當然,若想真正做到改變資金的投放方式,必須得有壯士斷腕的改革激情,改變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轉方式,這的確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麼,眼下我們需要怎麼辦呢?我再也想不出比大比例降稅更好的方法了。

目前的情況,只有大幅度降稅,讓企業真正享受到“減稅紅利”,才能起到立竿見效的效果。只有讓企業真正感受到稅負明顯下降,去除大部分行政性收費,取消收費導致的剛性支出項目自由財政資金撥付。同時,通過進一步提高個稅徵收起徵點,真正激活居民的消費潛力。“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個道理連古人都懂,也唯有如此,才能用一招棋盤活中國經濟的一盤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