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杠杆”?

在中国,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杠杆”?

众所周知,最近十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社会杠杆率逐步提高。比如,十年前,全社会杠杆率只有170%,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中国实施“四万亿”刺激计划,全社会杠杆率迅速上升到190%;2011年,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实施第二轮货币宽松政策,全社会杠杆率上升到210%,到了2014年,这一轮宽松货币政策达到顶峰,最高比例达到249%。2016年,中央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彻底整治杠杆率过高问题,短期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2016年的杠杆率降低到238%,2017年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并未超过前期高点。

在中国,如何真正做到有效“去杠杆”?

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都无法真正实现“去杠杆”

到了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决定在双方贸易上与中国死磕到底的国际背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国内背景之下,一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面临再次宽松,甚至有专家预测,2018年,全社会杠杆率超过前期高点只是时间问题。

其言外之意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社会杠杆率不断增加,若想真正去杠杆,必须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实施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孰不知,实施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就一定能够去杠杆吗?如果真的这么以为的话,我只能说你对中国国情并不了解。

事实上,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债务驱动型的经济模式,即使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也不会真正有效“去杠杆”。道理很简单,一旦紧缩债务,经济增速与企业利润立刻就会造成影响。只会出现,企业资产的下降速度远大于企业债务下降的速度。总体来说,企业债务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越来越高。

所以,去杠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政策。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如中国只有两个企业,国企甲与民企乙,你若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造成流动性大部分流到国企甲中,即使国企甲暂时不需要那么多货币,他也会把流动性截留到自己企业中,以备后期需要。若是实施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国企本来就缺乏流动性,民企融资更难。

中国经济若想走出“流动性陷阱”只有依靠改变资金的投放方式

难道去杠杆就真的没有办法吗?也不一定。只有对症下药,改变目前的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真正的改革,才有可能把杠杆真正降下来。否则的话,只会造成一旦经济不景气,政府就刺激经济,刺激经济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大部分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又跑到国企与地方政府手中,由于国企与地方政府效率低,这些债务无法转化为更多的优质资产,这就造成债务总量越积越高,杠杆率继续提高。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进一步恶化杠杆,因为单位债务创造的GDP越来越少。比如,银行借给企业10块钱,利息是5毛钱,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这10块钱创造超过5毛钱的利润,那么,加杠杆没有问题,如果企业赚不到5毛钱,银行放的那些钱只会造成企业杠杆风险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要想真的打破这个“死循环”,必须改变资金的投放方式,从根上去解决问题。只有想方设法的让钱主动的流动最需要这笔钱的地方,而不是开动印钞机,印完钞票往市场上一扔了之。当然,若想真正做到改变资金的投放方式,必须得有壮士断腕的改革激情,改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方式,这的确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眼下我们需要怎么办呢?我再也想不出比大比例降税更好的方法了。

目前的情况,只有大幅度降税,让企业真正享受到“减税红利”,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效果。只有让企业真正感受到税负明显下降,去除大部分行政性收费,取消收费导致的刚性支出项目自由财政资金拨付。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个税征收起征点,真正激活居民的消费潜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个道理连古人都懂,也唯有如此,才能用一招棋盘活中国经济的一盘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