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有何依据?

路南海


《山海经》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归墟的记载,《大荒东经》里有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大壑一说,很多人认为大壑即是归墟。



《山海经》中百川入海,意思即是海是所有河流的终点。基于这个海纳百川的观念,古人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每天都有无数的河水注入海中,海水为什么永远不会满起来?

对此,庄子在《庄子秋水》里借北海海神若的之口进行解释。

海神若说,之所以大海不满起来,原因是因为在大海之中有一个叫尾闾的地方,可以将这些水排泄出去。 因此,尾闾也被看做是归墟的一个别称。



到了《列子.汤问》里,归墟这个名字被正式提了出来,里面记载,在渤海东面极遥远的地方,有一大壑,是无底之谷,名字叫做归墟。

《太平御览》里将归墟记作了归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归墟实际上是古人对自然的思考,是对海水不盈想出来的一个解释。



《山海经》中没有对此解释,可能是当时人的抽象思维还不足以思考这种问题,或者并没有记载。

而到了后代,解释成为了必须,于是,归墟就出现了。 与此同时,归墟的位置在东边,可能也与共工撞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神话故事有关,当然,这也是对自然地理的一种观察。

所以,归墟并不存在具体的地方,是属于思考的产物。


凤妩一


近日有网友提问:《山海经》里提到的“归墟”真存在吗?有什么依据?归墟,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返回、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归墟所在地,曾有人大量居住?如今是万物归一的地方呢?

1、《山海经》是如何记载归墟的?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上述就是《山海经》对归墟的记载。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东海之外有深不可测的沟壑,是少昊氏建国的地方。少昊在这里抚养颛顼长大,颛顼的琴瑟丢在这里。有座甘山,甘水从山里发源,流成甘渊。东海之外,大荒当中,有山叫“大言”,是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

这段记载或许可以完美解释“墟”的来历:少昊曾在这里建国,如今已成为了一片汪洋,留下了一道深不可测的沟壑。“归”该做何解?因为汪洋之水从这里发源,万物生息有始有终,最终还要回归这里。

为什么少昊建国的陆地会成为海洋?为什么会留下深不可测的沟壑?其实这是这段记载中最关键的两点。大陆板块漂移说也许可以解释:陆沉水起,少昊之国沉入海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陆撕裂露出深壑,海水源源不断涌出,把周围陆地全部变成海洋……

2、《列子 汤问》是如何记载归墟的?

似乎是为了佐证《山海经》的记载,《列子 汤问》则对归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

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个很大很深的沟壑,实际上是个无底之山谷,下面没有底部,名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九方的流水以及银河之水,都会流到这里,但这里的水不增加,也不减少。

在这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五座山的底部周长有三万里,山顶平坦处有九千里。

除了把《山海经》里记载的沟壑直接叫做“归墟”外,还说海洋里有五座山,但从山的底部周长和顶部的面积来看,难道不是现代人通常所说的“五大洲”吗?古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古人到底记载了什么?

3、围绕归墟还发生了什么?

如果有人仅仅把上述的一切看做是神话,那么神话应该也不是凭空而生的,总要有些想象的依据吧?如果还不能肯定这种认知,继续来看下面的记载: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说的什么呢?大意如下:

五座山的根部不相连,常随潮水的波浪移动,一刻不停。仙人和圣人都讨厌这样,便报告天帝。天帝担心五座山漂流到西边去,使仙人与圣人失去居住之所,就令禺强指挥15只大鳌把山顶住。分三班,六万年轮一换。此后五座山稳定下来不再流动。

但是龙伯国有巨人,举足走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所在,钓走6只大鳌,一起背上就回国了,还烧大鳌的骨头占卜吉凶。岱舆山、员峤山没有依靠,就流到最北边,沉入大海,仙人和圣人流离失所的有数亿人。

这又在说什么吗?按古代人的认知,大鳌是海洋里的巨无霸,女娲炼石补天后,就曾断鳌足以立四极。而认为五座山的稳定也靠大鳌顶住,并因为被龙伯国巨人钓走6只大鳌,使两个大山流到最北边。

这段描述是不是证明大陆最初分裂时,相隔并不远,但是因为一场意外,导致两个大陆漂移向北——是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吗?留下这些猜测让扣后人回味吧……

有人说,西方人把神话当历史,东方人把神话当故事。以人类诞生的短暂岁月里积累的经验,去验证存在数亿年的日月星辰都经历了什么,这看上去是多么怪诞的事情啊。



指动济南


归墟,应该是存在的。

归墟是传说中的海中无底之深谷,所有的水都会汇聚到这里。在《鬼吹灯·南海归墟》中,归墟也被形象的塑造了出来。

那么归墟是不是存在?其实分析一下归墟的记载就能推测出来。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这里提到的就是归墟,说是东海之外有一处深不见底的沟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帝颛顼的琴瑟还丢在深沟里面了。有一座甘山,甘水从这里发源,汇流成甘渊。

是不是感觉完全像神话故事一样?别急,接着看。

到了《列子·汤问》之中,对归墟的记载就更详细了:“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这里就具体提出了“归墟”这个名字,而且很客观的强调了归墟是海中的无底之深沟。这样说的还是有点模糊,归墟到底是想象的,还是存在的,没说清楚。

再看后面的记载:“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

这是对归墟的更详细描述,说所有的水都会注入归墟,归墟那里有五座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熟悉了吧?这是五座传说中的仙山。尤其是蓬莱和瀛洲,当年秦始皇求仙药,就是让徐福带着一大群童男童女去的那里。

现在普遍推测徐福其实是去了现在的日本岛,在那里繁衍生息。如果真是这样,那时日本列岛有没有人居住还真不知道。

不过日本列岛真是在归墟里的吗?

如果我们接着推测,把记录者的观察范围扩大一些,这些岛屿也有可能指的是从日本列岛到东南亚的这一系列岛屿呢?如果觉得这范围也太大了吧,那就看看《列子·汤问》下面的记载:“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虽然古书记载的数字大多是虚数,不过“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很明显想说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然后,我们再把太平洋上的大海沟拿出来一看,从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小笠原海沟,到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是不是大海之中的“无底深沟”?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猜测,《山海经》和《列子·汤问》中的归墟,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这些太平洋中的大海沟。

这也侧面印证了,《山海经》里所讲述的,完全有可能是古人认识的山川大海,是一部古老的地理书。

只不过年代久远,需要时间推测和破译而已。


七追风


山海经里并没有直接的关于归墟的记载,只有一个大壑。归墟二字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列子·汤问篇》里: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山海经又是如何记载的呢?《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列子对山海经里的大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大坑是有名字的,它的名字叫归墟。那么这个大坑到底存不存在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这个大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少昊就是白帝。那么,少昊为什么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国呢?

少昊孺帝颛顼于此

白帝在归墟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国,是为了孺帝颛顼,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白帝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把颛顼养大。

这特么就很奇怪了,颛顼小时候有何罪之有,非得在这么个荒凉的地方长大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这俩人有个具体的了解:颛顼的爸爸是韩流、韩流的爸爸是昌意、昌意的爸爸是黄帝,而白帝是昌意的哥哥。

也就是说,白帝是颛顼的二大爷。讲道理,就算不是亲爷爷,有这层关系,也不能把孩子流放到这里受罪,你说是吧?

《吕氏春秋》有云:颛顼生自若水…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这点与大荒东经不谋而合,颛顼曾在归墟扔了他的琴瑟(弃其琴瑟),若是不会,又怎会拥有?

为什么少年颛顼要被流放到归墟?为什么白帝要在这里建国?这个国家是否真的存在?

一切都要从炎黄之战讲起,不过这个故事 太过宏达,大家可以去我的头条文章列表里找。

颛顼出生不久,炎黄二部落之间连续爆发了多场战役。为了保护幼主之安危,黄帝不得不令他的儿子白帝,带着颛顼出逃,逃得越远越好。

强如黄帝,也难自保,何况其子嗣乎?因为他的敌人太强了:炎帝、蚩尤、刑天,哪一个对手都不是泛泛之辈。

归墟又是什么地方呢?黄帝当年有个手下,叫应龙,应龙乃是龙修行千年而成。他修行的地方就是这个大坑,要不然那么深的坑,白帝敢去?

故而,从山海经的角度来看,归墟是存在的。既然白帝和颛顼是去避难的,为什么要带着琴瑟?真把逃往当旅游了吗?

非也非也,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当时的颛顼已经被蚩尤的邪恶之气侵染,若无禁制,必将入魔。白帝让颛顼练琴,不过是慢慢炼化其心而已。

颛顼在归墟磨炼了若干年,直到阪泉之战平息,方才离开归墟。离开时,一身邪恶气息被封印在琴瑟里,所以才有离开时将琴瑟扔了的说法。


山鬼祗树


山海经的【里】不是指地理位置的距离,而是指历史的久远在心理上留下的距离感;山海经的地名也不是指地理存在,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在心理上情感上留下的坐标和形状,以【山】【国】等名之。中国画则完全继承了山海经的思维构造,时空一体、身心一体、物质精神一体。

那什么是归墟,归墟是个形而上的概念,大致的意象是极低极远极大极深极暗,众水乃至大海(全人类的群体意识的象征)生于此归于此。远古时代的人们突然认识到了亘古就存在一个超越个体意识的群体意识(死亡也就在里面了,墟也是坟),归墟的命名是为了记录和纪念该属于全人类的重大心理事件,可想而知,这一认知的真切感受对当时人们引起的震撼极其之大。

䃼充,古人的命名是代表了人自认为掌握、控制某一不可知的力量的重要方式。


浮木盲龟


个人观点。

我认为,归墟的意思为归国废墟。归国又称夔国,是帝喾的后裔建立的国家。曾经位于黄河中游。

归国古人曾因“水清”的特性,把原本不相干的两条河,看成一条河。也就是把黄河西北的泉集河济河和黄河东南由黄河渗水汇集而成的济水,看成一条河,命名为济水。从而形成了济河从西跨越黄河向东流的观念。

后来归国被侵略,国址成了废墟,国人四处流散,他们就口口相传故国旧址的传说:在归墟有一条河下潜几十里流向大海。

这个传说演变甚广,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庄子笔下的归墟,大海中的深壑。另一个就是民间各式各样的“龙井”传说,像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的水直通大海,白蛇传中峨眉山的井水直通西湖,都是这一类的传说。


思之狂飙


所谓“归墟“,的确存在。列子曰“归墟”,庄子曰“冥海”。《大荒东经》记“东海之外大壑,”即今日本海,而冥海归墟则是在“穷发之北”的今俄罗斯“鄂霍次克海”。

列子汤问、庄子逍遥游所说“归墟“、“冥海”,曾是上帝伏羲足迹远东之地,列子称大壑实为无底之谷,众水归墟;庄子言北冥鱼化为鸟徙南海的故事。圣贤所言是取之有据的,鲲鹏即凤凰,《易》曰:“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正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巴人30


神兽也许是有奖励的考察制度下各个考察小组添油加醋出一些虚构。书的中心重点不是神兽,是宝藏和地理。所以就也有可能神兽是编出来吓人的,只有传承人才知道。也不排除有些考察小组像猪八戒一样,被问道考察结果时就说石头山石头洞来忽悠师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