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时期是远古时代还是文明高度发达时代?

八月的雨淋湿双眼


山海经所说的是历史远古时期,也就是说书写这部书的当时,也不当时的事情,是比它还要远很多年的事,也就象聊斋那样都是后人整理改编而成的,


风吹麦浪老闫


题记:

你总是随手把银簪插在太阳上面,万道光芒蓬松着你长发的波澜,我闻着芬芳跋涉着无限远,只为看清你的容颜……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世界史前原始文明的全人类共同记忆,她主要讲述了从冰河期过后(至今大约在15000--5000年前),也就是从“失乐园”开始,人类再次走出非洲进行大迁徒直到中土的一路所见所闻。她共有十八篇,后人大体分为《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 ,其中《海经》又分《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五篇。《山经》五篇近2.9万字,讲述迁徒沿途(包括现在世界各国)的山川地理、动植矿物、各路神仙、祭祀仪式等等;《海经》约9千字,其中《海外经》主要是讲现在国外的见闻,《海内经》主要是讲国内的见闻,《大荒经》主要是讲国内外交叉的见闻。

《山海经》是对人类进入文明三大标誌时期最原始的记忆和保留:一、用火烧陶;二、动物训化植物栽培、三、语言文字产生。

一、用火烧陶。用火和制陶是人类社会最早特有的技能之一,考古发现大体从地中海直到仰韶地区,在地球中纬度横向1万公里出现彩陶文化带,它在陶器上画水纹和打格手法一致,并且越到后面越精致,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产生的,它具有传承性(特别是由于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孕育,最终中国成为世界瓷都)。随着人类用火技术的提高,对各种矿物质进行提炼成为可能,人们就需要对其进行记忆以便找到矿产资源,《山经》主要是对这个过程的口口相传及记录。由于《山经》的记忆,人类才能进入青铜文化和铁器时代。

二、动物训化植物栽培。人类生存需要不断摄取外界的能量和蛋白质来源,当他们“失乐园”后就要一路劈荆斩刺,从他们遇到的种种动植物身上获得补充,他们把打不过的、追不上的、逮不着的,看不住的等等动植物通通给予神化,发挥最原始的想象对它们进行夸张描绘以求得对无法实现的心理安慰,进而把未知的世界都归结为神,通过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求得它们的保佑。他们把一批训化机会成本较低的动植物,最后培养成现在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如:牛主要来自北非和印度,山羊、绵羊来自两河流域,马主要来自中亚和乌克兰,驴主要来自埃及,羊驼主要来自美洲,牦牛主要来自西藏,水牛及各种小型动物(鸡狗猪等)来自中原,再如植物中的古粟(黄米、小米、大米)来自黄河流域,小麦、大麦来自西部两河地区,它们都是随人类迁徒而来,现在的玉米、土豆、花生、烟草等是在明代中期才进入中国。还有对古地理山川河流沿途分布及龙图腾崇拜产生的原因都可以在书中看到出处,它是以九曲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共同纽带,把分布在黄河两岸不同部落的图腾各取精华而组成(可以说没有黄河的灾祸就没有中华各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各种怪异动植物和神仙鬼怪在《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有大量描述也就顺理成章。

三、语言文字产生。全世界的语言可以说最先是在同一个部落(伊甸园)有共同发音的,随着人群的迁徒扩散才出现变音。如对人类的来源追问的表述西方是夏娃,中国是女娲,发音基本一致,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多废话。全世界的文字起源可以说都是象形文字,如埃及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等。拼音文字的出现是后来在地中海一带各部落之间为了交流方便,各自放弃原先使用的象形文字而根据发音记录,所以它们需要借助逻辑推理才能明白各自要表达的意思。由于人类先有语言后有图画文字,所以《山海经》原本是图画连环册,后来才加上文字说明。可惜的是,原图画丢了,说明留下了,据考证直到晋朝以后才根据文字说明和作者的想象给予补上图册的,那已经不是原图了,它跟世界各地留下的原始岩画差别很大就可略知一二。

古人由于信息量不足和交流不充分及对大地理认识的局限性,历史上真正给《山海经》作注的人屈指可数,连司马迁这样的顶级高手也不例外。在当今大地理大信息量的网络时代,只要我们把人类文明史再拉长一点点尽量接近原貌,再把我们的眼界放宽一点点落在地球仪上,我们再来读《山海经》就会一拍三叹,啊,原来她是我们祖先的一部迁徒路线汇总说明图。

我就引用ai 子衿《我眼眸中的朝阳》作为我每次读《山海经》的仪式吧:

读诗之前 需要净手 就如在雪峰面前 合十 点一盏灯 切开黑夜的忧伤 我用诗歌迎接黎明 你呀 是我风中的一声叹息。。。。。

注:

1)如果人类没有共同祖先那么我们就没办法解释人类没有生殖隔离这个难题。

2)人类三亚种(黑人、白人、黄种人)是经历1.5万年左右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身上基因不同率仅占不到0.3%。根据上海人类学家金力和世界各国的研究,距今20-3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和北京周口店人的基因图谱跟我们现代人的相似度不到30%,他们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直立人,在第四纪冰河世纪来临时灭绝了。

3)冰河世纪前的两极冰雪高度比现在厚1千米以上,也就是说海平面比现在低60——130米,现在所有的浅海原来是陆地,迁徒是没有障碍的。

4)本文涉及多学科知识,就不一一列举参考文献和配图,再说这个课题很大,只能点到为止。

5)本文是一家之言,对错自己判断,不喜勿喷就是。





山樱美黛子


那么根据文明的定义来说,《山海经》中存在着如下几个上古文明。

01. 第一个是天空文明,也就是神职文明。

天空文明,主要是由于这个文明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就是《山海经》里的有一中特定的文明,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在天空的“帝”,而他们对应着所统治的最接近天空的高山区域。

这些高山,最著名的是昆仑山,其他有崇吾之山、鲞山、槐江之山、轩辕之丘、天山、青要之山、鼓钟之山、讲山、熊山、脱山、高前之山、毕山、禾山等多处 。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骏极于天” 的高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天空文明应该居住生活于天上或者高山之上。仰望耸人云端的高山之巅,感觉山巅处就如同天上。《西山经》把帝又称为“天帝 ” (住在天上的帝),其理由应当就在于此。

天空文明多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如有玉、有圃、有棋盘棋子、有像房屋一样的大树,有粮仓、有可以做酒的好水、有苑囿、有桑树、有琴瑟、有洗浴之处、有仙药、有可以登天的称为“建木” 的大树;还有各种服务者,如有为帝服务的五采鸟、有负责巡夜的天神。《山海经》 里的天空文明的人还有妻室女儿。总之,人世间最高领袖所拥有的,天空文明也都拥有。

02. 第二个是大陆文明,也就是现实中的文明

《山海经》中究竟有几个上古文明

《山海经》从黄帝大战蚩尤到后面的大禹治水得天下,都是记录的大陆文明的情况,以及对各处山川,各处河流的记录都是现实中的文明的体现。

这个大陆文明有发展,也有消亡;有战争,也有和平的耕作。

03. 第三个是海洋文明

《山海经》中究竟有几个上古文明

出于对未知环境的假象,上古时期的人们把海洋想做一个可以跟大陆文明具有同样文明的制度体系。

在海洋文明中,存在着大量海神和海洋居民。《山海经》是描述海之神的。“北海禺强,人面鸟身,讯网蛇,践两青蛇。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號黄帝生禺级,禺级生禺魷处北 海,禺魷处东海,是为海神。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

青蛇,践两赤舌,曰不廷胡余。西海睹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亦蛇,名弇兹。“

从《山海经》开始,就有一种把陆地上的故事和理念移植到海洋上进行重构和再创造的叙事传统。《山海经》所寄寓的“山海齐观”的文化概念,也逐步地融入到历史文化当中,成为一种民族回忆。

《山海经》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粗野而多姿的海洋群神像,呈现了一个丰富神秘又使人向往的海洋世界,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原始初民的记忆里蕴藏的海洋文化观念。

04. 第四个是其他大陆文明

从《山海经》的地理资料上来看,不只限制于一个大陆文明的介绍。可见从那个时期开始就有了对外界大陆的探知。然后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看出来,《山海经》中所讲述的上古文明是由系统体系的,对比我们现在的文明世界,基本上构成是一致的。






德善缘


《山海经》出自远古文明。

如果文明是直线发展的,越早的文明应该越低级。

但其实不是的,文明有过轮回。

远古及有可能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或者灭绝了,或者移民了。

《山海经》极有可能是远古文明留下的,古代人看不懂,传记的时候照猫画虎,描了个大概,神神叨叨的,跟神话似的。

从大禹时期开始,又经过伯益的口头整理和加工,在巴蜀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当巴蜀文字产生后,便由几个部分荟萃,用巴蜀文字写成简书;秦灭巴蜀后,《山海经》文本落入秦人之手,吕布韦及门徒在《吕氏春秋》中藉此大肆引用;到西汉中叶《淮南子》又肆意发挥。

《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

所以,根据口头文学用巴蜀古图语文字写成的《山海经》成书时间应是蒙文通先生断定的在西周前期;用中夏文字雅言(汉语前身)编写成的《山海经》成书时间则应是袁珂先生推测的战国时期中叶。

我们常说,"滔滔河水向东流",而《山海经》中河水向西流仿佛是非常正常的,足足有30多条河流向西流。又如拿昆仑山来说,在《山海经》不同的章节中共提到了10多次,所描素的方位,一会在南,一会在西,一会在北,一会在海外,一会在海内,一会在更遥远的大荒之中。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在《山海经》中许多山上是光秃秃一片,没有草木?在《山经》中记录的约有550座,除去没做具体描述的山外,在另外的464座大山中,共有98座山草木不生。这还不包括另有两座山多木无草和另外一座山无木多草。


超级科学奶爸


要记住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易中天所认为的文献记载只不过是3700年左右,这是事实。凡是有文献的都超不过3700年。但是有一个前提,凡是文献都是文人写出来的,是真是假全凭写文章的人,随心而欲。在传统文献中记载的事迹多数都是假的,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得出来的结论。如果想在传统的文献中去找中国的真实历史就等于是钻木求鱼。不然的话,西方的哲学家也不能说中国没有哲学理念。西方的哲学家为什么要这样说?就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献记载的不符合唯物论的事实。因为唯物主义是以事实来说话的。可是我国传统文献有这么多不符合实际的记载,但是并没有人去加以辩证。这就是西方哲学家说中国人没有哲学理念的原由。山海经本身就是一部虚假的著作。他既不符合远古时期,也不切合高度文明时期。


程林4721


在上古人们信封神灵,对事物没有科学和本质的认识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用心灵寄托方式,去相信大自然,有鬼神存在,为了驱除疾病,人们会求神灵保佑,在死后去另外一世界,另外一个天堂,转世投胎,这种封建思潮,一度困挠和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


丰收的季一个


毫无凝问 《山海经》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天人合一的必修资料,是人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宝贵经验。人心并不难测,只要解决了三心二意的问题,一气化三清的事并不难。遍观世界,人类所造的庙宇,能反映出三心二意意境的唯华夏民族的《三清殿》,《大雄宝殿》等的也不例外,大到宫殿,小到户院,都有这方面的知识线索,只要解决了三心中的二意问题,相对论的问题便可化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事就不在矛盾,统一论的世界观也会被宇宙观所代替,人的三观问题一旦解决,其境界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元始天尊的身份就不在神秘,神话故事一看就懂,《西遊记》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千百万年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早接触《山海经》还是在上学课本里鲁迅的文章。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学会计2020


《山海经》的记载如果是真实的,那么他应该是记载的是另一个时空的事!他不是远古,古时候人们就找过《山海经》里记载的地方,可惜没有!更不是未来,因为里面记载的风景也很原始,并不发达!所以只能是和我们重叠的另一个时空的风貌!和我们一个时间,并不是一个空间!


花狸猫mm


猴子玩闹钟,光知道摆弄,说不出门道来。山海经是猴子的玩意,是小孩子的图画,它不过大人君子们的刀笔的刻痕,之前的闹钟早被隔离了。闹钟仿佛是齐国木匠轮扁口中的匠心:轮扁先生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先生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闹钟也早已随他们一同去了。山海经是伟大实践的某个角度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