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何人所著?

福尓摩斯


《山海经》具有神话、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的巫祝之书 是战国以前历代巫师、方士、祠官等的集体创作

在西汉刘向、刘韵父子编著为《山海经》之前,《山海经》是分为《山经》、《海经》二部分,是两本独立不同的书籍,最后在才合并为一本书,即《山海经》。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 大宛列传》中称呼为“山海经”,而班固在《汉书 张謇李广利列传》却称呼为“山经”的原因。

《五藏山经》、《山经》是春秋战国之前对《山海经》的称呼。《海外经》《海内经》的附加到《五藏山经》可能是秦朝时期的事情。

很古朴的女娲——女娲(明蒋应镐《山海经图绘全像》)

个人观点:

1、《五藏山经》(即《山海经》的南西北东中五山)是从尧舜禹时代的巫师、方士和负有祭山职责的祠官集体创作,目的在于记录山川位置、神话、祭祀等具体内容——主要是以图画来记录,而非文字。文字更多是后人加上。

因为地理位置是靠地图来标记的,而不是文字。

2、《海外经》四篇,应该是燕、齐、吴越、百越等地沿海巫师、方士等的集体创作,是对海洋探险的地理记载,更多的是探险记录,当然目的在于寻找长生不老药,或神仙岛。

秦始皇派遣徐福、韩众等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以《海外经》四篇为地图指引。

3、《海内四经》四篇,有可能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和百越之后,命令巫师、方士们对秦朝四周边境所做的山川地理探索标记。

海内南经,说的是两广的百越之地,桂林、番禺、苍梧即是证据;

海内西经,说得是西域,流沙、昆仑、大夏、月氏即是证据;

海内北经,说的是匈奴、东汉、夷人、貊人等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匈奴、犬戎、雁门山、东胡、夷人、貊国等均是证据;

海内东经,说的是西太平洋和区域和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向,朝鲜、倭北、淮水、湘水、渭水、洛水、汾水等即是证据。

4、《大荒经》四篇,很可能是晋朝人郭璞等东汉末到西晋人所写,是五胡等外来民族所带来的文化和神话的补充,所以显得非常杂乱,毫无地理方位概念。

5、《海内经》1篇,基本可以确认是汉晋时人所写,基本上就是对山海经的一个总括和补充说明。

6、《山海经》形成时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百越后,将尧舜禹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山经》,和散落在燕、齐、吴、越、百越等地的方士探险记录编著而成的《海外经》,派遣方士对百越、西域、蒙古草原、东北、东海、东部河流等进行地理勘察而成的《海内经》,共同合编为《山海经》

头有羊角的西王母

为什么《山海经》合编时间是秦朝而非西汉

司马迁时已经存在《山海经》,这在《史记》中得到证实;而春秋战国时只有《五藏山经》或《山经》的称呼,并无《山海经》的称呼。因此,《山海经》的形成只能是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位皇帝时期。

秦二世时间太短,加上战争,不太有着闲工夫弄这种东西;

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都是以道家治国、清静无为,不会主动揽活做。

说是秦始皇时期编著的依据:

1、秦始皇时豢养大量方士,这是事实,而《山海经》和巫祝、方士密切相关。

2、秦始皇五次出巡必定祭拜名山、循河而下或入海,需要类似《山海经》的山川河流海洋地理书籍作为指引。

3、秦始皇构建大一统框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因此编著四散的《海外》经、派人探索成果的《海内》经,统一合编为《山海经》十三篇(《汉书 艺文志》记录山海经为十三篇):《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合计13篇。

至于《大荒经》排序是东南西北,和《山经》、《海外经》、《海内经》的南西北东中排序不同,因此确认为后人所写。

山经和海经合编,更符合秦始皇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战国人没有合并山经和海经的需求。

4、西汉时豢养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是汉武帝,但司马迁时已经有《山海经》,因此被排除。

乘坐双头双尾龙的祝融

综述

《山海经》是一部以祭拜山神、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地理历史书籍,《山经》是对名山简介的祭祀书,《海外经》是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探险记录,《海内经》是对新开拓疆土和周边的地理记载,《大荒经》是汉晋后人对迁入民族传说的记录。

十三篇《山海经》是秦始皇时为更方便派遣方士寻求神仙和长生不老药而编著的大秦帝国地理指引,以免方士们偷懒或者不懂去哪里找。

西汉刘向父子校勘的是秦始皇时期编著的十三篇《山海经》。今天的18篇《山海经》是汉晋时人所添加。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地理指引的《山海经》最重要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即西晋郭璞搜集到的山海经图而作的《山海经图赞》——这才是《山海经》作为地图指引的根本和精髓,而非几行文字。

山海经古图早已失传。六朝张僧繇绘制、宋朝十卷本二百四十二幅《山海经图》也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最初的《山海图》已经失传。《山海经》的文字作者,大约是先秦战国时期的佚名人士。并且,整部《山海经》绝非一人所作。



先有图,后有文。就像先有八卦卦象,再有相应的卦辞一样,《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我们现在常说的图书,乃是图与文字的结合,就反映了最初的图与书的相互关系。


相传,中华始祖伏羲上观天,下察地,中间审视自己,从而创造了八卦。可以想象,由于《山海图》比八卦的图形复杂得多,因此,《山海图》必是继伏羲之后若干世纪的先人们绘制的。



凭借亲眼目睹,凭借道听途说,凭借口耳相传,甚至再凭借恣意的想象,就这样,在古人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


把它随手画下来,甚至刻在墙壁上、崖壁上还有金石、砖块之上,就可以长久保留这美好的记忆了。为了便于当时的人们的理解,再增加一些文字的解释,显然也是必要的。这一推论,与图形和文字起源的先后顺序,也是不谋而合的。



图已佚,文留存。很遗憾,到了魏晋时期,《山海图》就基本上散失殆尽了。现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还有部分反映各地风物以及奇珍异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残存在青铜器上的古老纹饰以外,是最接近最初的《山海图》的描述的。


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于《山海经》13篇的记载,而现存的《山海经》共有15篇。如何多出这两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没有将汉代以后才编撰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的缘故。可见,《山海经》13篇出自汉代以前,另外2篇,可能出自汉代以后的文人之手。



那么,《山海经》到底是什么年代写成的呢?东汉学者王充认为,起始于大禹的时代。他在《论衡》中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没有大禹时代的大规模的山河治理,我们的先人,就不可能那么见多识广,也就描绘不出《山海图》了。



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出了《离骚》、《九歌》和《天问》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屈原的笔下,描绘了许多的珍禽异兽和其他各种奇异的想象。他完全是凭借想象创作的吗?肯定不是。他的创作,应深受当时还部分可见的《山海图》的影响。


总之,最初的《山海图》很有可能出现于大禹时代;而《山海经》的出现,不晚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


魏晋时期,名士郭璞对《山海经》和《山海图》做了详尽的注释。郭璞的注释,是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的最重要的文字资料之一。也许,在那时,《山海图》与《山海经》就已经合二为一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除了采菊东篱下之外,也十分喜欢《山海图》。他在诗中云: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到了宋代,又有人根据《山海经》的记述,重新绘制了《山海图》10卷。不过,经过与郭璞注释的文字进行比对,我们发现,宋代的《山海图》与郭璞和陶渊明看到的《山海图》,已经具有明显的差异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配图,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画师补画的。那么,与前人的描绘相比,哪一个时期的绘画,更接近最初的《山海图》呢?


只能说,由图而经,再由经而图,经犹存而图已经被描摹了无数次了。从这个出发点来看,肯定是越画越不像那么回事儿了。



不过,越往后,人们的见识越多,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后人甚至当代的人描绘的《山海图》,有可能超越前人的水平。这一说法,也不应当做是天方夜谭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这本千年奇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写完呢。


俚言杂谈


看来,《山海经》真的有点火啊。从电视剧、游戏,再到市场上各种解读《山海经》的论著。本人由于研究三星堆的原因,对《山海经》也着力比较多。究竟《山海经》的作者是什么人?我也来谈一谈,以供题主参考。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悟空已经回答过。在隋唐以前,无论是对《山海经》有所质疑的《史记》,还是其他没有质疑的,如刘歆《上山海经表》、王充的《论衡·别通篇》、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以及颜之推的《颜世家训·书证篇》等文献都明确记载,《山海经》的作者就是禹、益,其最初写作背景,就跟大禹治水有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

但是,自从唐以后,许多人开始怀疑禹、益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受《史记》体系的影响,以及《禹贡》本身存在问题。因此,要肯定禹、益说,首先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发现《史记》的夏史体系并不可靠,《禹贡》也存在较大问题(具体可以看我头条号内文章),因此,我把夏史体系进行了调整。经调整后,大禹是处于三星堆文明末期的人物,也就是《蜀王本纪》里讲到的杜宇。同时,吕方子、蒙文通都肯定了《山海经》大多数篇章出自蜀地。同时,象三星堆出土的神树用《山海经》来解释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的底本创作于三星堆文明末期,作者与禹、益有关的可信度应该说是非常高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部就是禹、益写定的。因为三星堆人并没有文字。在三星堆文明毁灭后,有金沙文明继承了其政权。所以,《山海经》后面还有补充是肯定的。从其成书来看,应该是类似于纳西族用东巴文记事的方法,即采用图画为主,兼以口传为辅。直到后来写定为汉语文本。象四川的先秦遗存中是经常发现巴蜀图语的,最初的文本记录方式,应该就是这类图形类文字。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继续讨论。


古史微


《山海经》是谁写的?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各民族都认为文明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的产生和毁灭,人类历史并非直线,而是螺旋式上升。那么《山海经》所记述的天马行空的原始幻想,到底是谁的文明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其为“盖古之巫书”,以巫的世界看这本书,有多少真实?我们能否像证明圣经的真实性那样也证明山海经故事的真实性呢?根据人类文明螺旋上升的理论,人类或许存在史前的高度文明。《山海经》中众多不被理解的事物,有可能就是上个文明的印记。

大陆漂移学说,让各国专家提出《山海经》并非仅仅中国的地理,可能涉及到世界地理,中国东部原本是一片平原,因此东山经在中国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山系,美国学者默茨博士发现美洲大陆和东山经记载的四个山系一一对应。她还发现射日的故事最早发源于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讲给中国人听,中国人将印第安人关于峡谷怎样形成的神话,作为大壑(大峡谷)的神话带回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山海经》可能是美洲人所写。西方学者根据《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和古希腊神话传说相比较,认为书中的很多奇人、异兽都来源于古希腊,所以认为《山海经》是古希腊人所写。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山海经》是古巴比人所写,书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中国战国时期,才由波斯人带到中国。不过后两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

《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并非和现在的小说一样为消遣而虚构,他们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梳理华夏始祖-华胥氏世系谱,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据推测整部书由多人多个时期相互接力而作,其中包括各种联姻证明。书中大量出现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头鸟”、“两头蛇”,如果不是曾发生过核爆导致基因突变或行星撞击地球改变环境等客观因素,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华夏族与其他族通婚,这些所记述的是当时各部族的图腾、服饰或者对他们象形文字的描述。

黄帝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四处迁徙,在山川河流之上绘有当地代表性的出产,以方便人们寻找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料以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形式被记录下来,所以《山海经》中隐含了华夏民族自7000多年前的太古时期至4200年前的尧舜禹时期一部浩浩荡荡的迁徙和发展史,《五藏山经》记载的是皇帝到尧、舜、禹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山川河流以及风土人情等。

大圣伏羲始创时八节太阳历和独体象形文符,让中华拓荒先民具备了文化传承的基本条件。6500年前,轩辕黄帝召集万国盟会,“执绳而治天下”,黄帝首设史官,推动华夏酋邦社会进入了记史年代。“黄帝史官”仓颉,作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史官,不仅能够以其创制的象形文字记录史篇,还发明了“标音文字”,让人类社会拥有了最初的语言文字。

以此推论,尧舜时期的史书四部《山经》和大禹时期的史书《中山经》为秦人祖先伯益所著,这两部史书中诸多内容有所重叠。《山海经》的海内海外经最早出于古仓颉之手,其后主要有少昊玄鸟氏的商人先祖续书,故《周书》云: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海外经》记录了少数民族及异域的情况,以道听途说为多,因而显得离奇。《海内经》可能来自于《海外经》和《五藏山经》,条目上多有重合冲突之处。

就概念而论,海内即指中原,《大荒经》中的大荒,甚至比海外还远,但据其中的说法,华夏族的祖先就来自于大荒之处。若板块漂移说是真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是最早到达美洲的民族。

现在多数认为,该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历史究竟如何,还等待更多的资料来证明。






贵良飘香


文本《山海经》的作者应是既识华夏文字又懂巴蜀图语移居蜀地的楚人——楚国贵族斗氏、杨氏、樊氏、昭氏等家族的后裔。


口头流传

西汉刘向给皇帝上表, 绝不能信口雌黄:

“《山海经》者, 出于唐虞之际, ⋯⋯禹别九州, 任土作贡, 而益等类物善恶, 著《山海经》。”

夏禹出生于西羌(蜀) , 他治水从西到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伯益可能是他的随从。所以,在《山经》之后有大禹的结语, 这应该是伯益讲完之后,大禹作的总结。不过伯益的 《山经》仍然是口头文学,因为是口头文学, 所以随意性极强,后世一代一代的又补充了新的内容。



巴蜀图语

上古文献《尚书·尧典》有“蹶民析"、“蹶民因"、“厥民夷”几个表示天文岁差的上古才有的词,而这几个古词恰恰在《山海经》中出现了,而战国其他文献中却找不到,所以最早《山海经》成文时间应该是在战国以前。


而后来,三星堆遗址出土过鸟首、兽首等数十种青铜、玉石像。青铜鸟首正是鱼凫蜀王的图腾像,它印合了《山海经》中约23种动物的1种——鱼凫。



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得知古蜀国已经有了图语,巴蜀图语大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所以在鱼凫氏时期,《山海经》已经由口头文学刻画为简单的图语寓言了。


文字记载

屈原的《楚辞》中所写的神话故事与《山海经》里所写的相同者又极多,屈原作品里和《山海经》里所描绘的有这么多融合之处应当说是決非偶然。可以猜测:在屈原之时,巴蜀人用图文写成的《山经》后流传于楚地,直接给屈原的创作产生影响。



发展过程

《山海经》一书是由口头流传了漫长的时间,又经过伯益的口头整理和加工后,在巴蜀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当巴蜀图语产生后,《山海经》大约由巴蜀人在西周完成了故事梗概。


直到战国中期,也就是开明王朝最强盛时期。文本《山海经》由巴蜀图语和口头传述,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而编写成。

因而,文本《山海经》的作者应是既识华夏文字又懂巴蜀图语移居蜀地的楚人——楚国贵族斗氏、杨氏、樊氏、昭氏等家族的后裔。


九溪夜话


西汉刘向(歆)《上表》里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伯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这是刘向在给皇帝的上表中说的,既然是给皇帝看的,绝对不会毫无根据地胡说八道,毕竟一旦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要死人的。

夏禹(大禹)出生于西羌(蜀),他治水从西到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伯益可能是他的随从。所以在《山经》之后有大禹的结语,这应该是伯益讲完之后,大禹作的总结。

不过伯益的《山经》仍然是口头文学(夏朝乃至夏之前基本都没有什么文字流传下来),因为是口头文学,所以随意性极强,后世一代一代的又补充了新的内容,为《山海经》成书时的作者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20世纪80年底啊,著名学者袁珂先生明确提出了《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初中期楚地楚国人。他在《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说:
“关于《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抵御,蒙文通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有过一篇论文,曾经论到。大意说:《大荒经》以下五篇的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经》四篇较迟,但也在西周中叶;《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最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作品。至于产生地域,则《海内经》四篇可能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经》以下五篇可能是巴国的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可能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作品。”

袁珂先生在蒙文通先生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山海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二、《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三、《海内经》四篇。三个部分以《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早,大约在战国初年或中年;《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稍迟,是战国中年以后的作品;《海内经》四篇最迟,当成与汉代初年。至于它的作者都是楚国或楚地的人。

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也就是最终把这些编纂成一本书籍的作者,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根据《山海经》的内容里判断,是楚人的可能性极高。

《山海经》一蜀是由口头流传了漫长的时间,大禹时代又晋国伯益的口头整理和加工后,在巴蜀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当巴蜀地区的图语产生后,《大荒经》大约由巴人在鄂西巫山下完成(即蒙文通先生推论的西周初期,亦即鱼凫王朝时期),便刻下了故事梗概。

而《海内经》部分大约在杜宇氏之前,完成与岷江流域的都广之野。这样,便开始了文本与口头同时传播,又互相影响的时期。直到战国中期,华文本《山海经》便由巴蜀图语和口头问些,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而编写成。因此,华文本《山海经》作者,应是既识华夏文字又懂得巴蜀图语移居蜀地的楚人。


江畔初见月


《诗》古人(从至少从周朝开始,下同)的语文教材。

《书》古人的政治教材。

《礼》古人的法律教材。

《易》古人的数学教材。

《春秋》古人的历史教材。

《黄帝内经》古人的医学教材。

《山海经》古人的地理教材。

因五经被儒家列为必修课而不让修改,所以一直没什么改变,成了死书而害人不浅。

幸好另两部逃过了他们的魔爪,所以不同朝代都会有牛人根据自己的成果修正或增补,这也是《黄》《山》两经难以判断真正作者的原因。

但也造成了个问题,书的前后不连惯,特别是《山海经》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可以想象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先是大禹草草画个大致方位,后人勘察发现又好像不太对便在其基础上修正一下但又不敢全推翻以前的作品,于是长此累积之下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虚实难证主客唯心



现存版本的《山海经》是由传说中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启之后的《海外四经》、商代王亥之后的《大荒四经》、周代穆王之后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的, 经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题名《山海经》。按清代毕沅考证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

由于其成书年代过早,且奇闻怪事、神怪传说等夹杂,难于考证,故二千多年来,怀疑者不断。譬如, 郭璞 《<山海经>序》称:“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称:”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两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王充《论衡》称:” 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到了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 王国维说:“夫《山海经》一书,其文不雅驯,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虚乌有视之。” 鲁迅因该书记载了很多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 疑古大师顾颉刚则予以全盘否定。“《山海经》之具雏形,当较《禹贡》为早,故其荒诞不经亦过之(今本多后人增添,已非初形)。”

但我们不妨看看西汉刘向、刘秀(歆)父子校订该书时,给汉成帝作《上山海经表》: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

明有信。 ……臣秀昧死谨上。 ”

从”昧死谨上“ 来看,刘向父子应该是认真的,至少是仔细分辨过的。

《海内经》和《海内南经》、《海内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个“海内”的轮廓,这个轮廓的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达“凶奴”、“东胡”,西南角甚至达到“天毒”(晋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东北角则明确记为“朝鲜”与“倭”。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晋郭璞为此注曰:“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

  既然古时已将日本和朝鲜列于“海内”,那么,《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所到达的地方,必然远于日本和朝鲜。而在日本、朝鲜以东会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当然应是美洲。

建议有空读读美国学者(Henrietta Mertz)墨兹博士研究《山海经》后所作的《几近退色的记录》一书,有翻译为《淡淡的墨痕》。 书尾墨兹称: “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而这些材料迄今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值得我们思考。

题中你疑”很难想象古人是怎么到达那么远的地方记录下这些山川河流植被异兽“ ,其实我们知道的历史仅仅是裸露在地表的那么一点东西而已,或者刚好是流传至今的那么一点东西而已。譬如,大家一提”九州“,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以为是中国境内的”九州“,(日本国的山寨名除外)然而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却读到了战国时阴阳家代表人物驺衍的一个说法,”(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至少战国时期,驺衍是知道整个地球有多大、多广的。当时他看过什么书,听谁谈起这个话题的,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说,或许邹衍读到过的那本书里,记录着天下有”九州“,到了今天,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是”七大洲“,少了两个洲了。联想柏拉图书里提到的”亚特兰提斯大陆“,还有相传太平洋上的”姆大陆“,印度洋上的”雷姆利亚大陆“,我们似乎很容易猜测,或许是发生了一次特别大的事件,导致大西洋上的亚特兰提斯大陆消失了,印度洋上的雷姆利亚大陆消失了,太平洋上的姆大陆被击得粉碎。那个事件是什么?我们或许又会联想到《淮南子》中记录的那个故事,即女娲补天的故事,”四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正是九大洲板块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导致了上述的情况。


文化明明


《山海经》的作者一直是学者们考证的一个热点问题,各执己见,众说不一。总括起来有这么几种说法: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

《山海经》中内容很丰富,包括地理,草木,古代神话,物产,怪兽,还有一些上古时代的历史。其中内容的真实性一直有争论。司马迁编《史记》的时候,觉得它不可信而没有作为参考。到了清朝,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也认为不真实。而把它分类到小说一类中了。但据现代人研究,在地理方面部分不能验证的地方,从世界范围看有许多吻合。所以在地理及其他方面,很多人认为,很有研究价值。


陈海良书法艺术


古中国除话本.说书及文人文章外,其著作都是传不下去了,才不得已写记下来的。

怎样传?口传身授的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无文字时代几百万年都如此传的。

有文字仅二或三千年左右。且绝大多数人不识字的,甚至如今仍无自族群文字的。

特别是中国,著作.制物由谁做出,几乎都无名,从而冠名于名人.名家,甚至官人了;如越王自铸用剑,乾隆制,李冰造都江郾,蔡伦造纸等等。这种当大官,又造物可能吗。

所以三海经由无名氏写著,但不是集体创作,仅是找不到传承人了,才记录下来,不然心里愧对先辈了,求心安才写记下来的。

啥都由孔子编修,也是其弟们吹出来的,所以《论语》不是孔子著作,仅是其弟子们各自在孔子逝世后,回忆拼凑出的孔子日常语录。孔子生前卑微一生,无人待见,连农民都叽笑他,所以周游列国如丧家犬,到处受排斥,没有汉朝以后奉为尊者那么伟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不以个人为主导,而是氏族部落整体兼职某一公共事务职司的,所以黄帝是轩辕部族内的一个氏族分支人群称词,当大禹为总盟主死后,其儿子杀死受禅人,继承父职位,被述成家天下,就是有熊部族内大禹家族传承总盟主职司的表述。其总盟主职位相当于现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大酋长,且几个部族酋长轮流执政的一样。

春秋后才出现真正的全代表男人的姓形式,战国全部普及了,这就是姓族,而执政由家族整体进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是家族分支的家庭整体执政。这一制式沿用于中华民国的蒋家父子执政,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非血缘的具体个人组成执政者。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前,著作造制多由家庭整体.家族整体.姓族整体.氏族整体完成的,属集体创作出的,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1983年时仍用集体创作造制概念的,仅1985年后才真正标出具体创作造制者的。

因此古中国的一切莫究具体创作人造制人的。追究是无用无效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