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有句话:没有谬误就是最大的谬误,您的见解是什么?

小草芳心


承认谬误与正确一起存在,再正确的也有谬误,再荒谬的也有真理。如同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共存而不共同,相互依存而不依赖,还会相互转化,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

有“谬误”,才有“正确”。没有了“谬误”,又何来“正确"呢?所以说“没有谬误就是最大的谬误。”世界如同镜子一体两面,当你把对立面完全消除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完了。所谓“正中亦有七分邪,邪中还有三分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事物若要长久存在,就应该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否则恐怕难以为继。

物极必反,辩证看待问题

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绝对的错误,真理都是相对的。很多刚开始“完全正确”的事物,发展发展着,就开始变味儿了,甚至不知不觉走向了它的反面。所谓“塞翁之马,焉知非福?”好与坏、对与错,都是相对的,所以塞翁不会因失马而难受,也不会为多得了匹马就得意,更不会因儿子骑马摔断腿而悲观。所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辩证的思想无处不在。

过犹不及,掌握适度的智慧

任何事物在具体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都有个“适度”的问题,掌握不好度,经常弄巧成拙,甚至走向它的反面。比如喜欢与人沟通、向人推荐是好事,但若整天滔滔不绝、什么都说、说个不停,也容易遭致厌恶、失去信任。擅长分析评判讲道理是能力,但若是整天高举着大道理,逢事就批,得理不饶人,分析的人体无完肤,自以为理多就对,也会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喜欢美食也没问题,“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但若是太贪吃,为尝鲜猎奇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敢吃,也会吃出祸害。爱一个人没错,爱的过火了就会出问题,或成溺爱,或变控制,或强加己意,或失去自我,等等等等。

生活中适度的问题无处不在,有时候在这个场景里适合,换个地方就未必合适了。就像现在常用的一个词“用力过猛”,就是过度了,过度了就悲剧了,结果和初衷相去远矣!


仰望星空随波逐流


没有谬误是最大的谬误我是这样理解的,是相对存在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马克思的这一表述告诉我们: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始终处于矛盾状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矛盾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生产力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适合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统一、和谐状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力才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按照马克思的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说明阶级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各有两个基本阶级,即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在利益关系上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这两种相反力量通过互相制约而达到平衡,相反相成,便构成适合特定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给社会生产以动力。在社会生产中,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获得了大量财富,而奴隶、农民和工人只获得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构成阶级差别。但尽管这样,奴隶、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水平也都有所改善。当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差别,超过一定限度,甚至在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获得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而奴隶、农民和工人反而生活水平下降,也就是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一边是骄奢淫逸、一边是痛苦不堪的时候,便会产生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矛盾和斗争。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经过调整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阶级斗争只能起到调整生产关系的作用。被支配的阶级向统治阶级展开斗争,逼迫统治阶级调整生产关系,达到被支配阶级能够接受的程度。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发生改变生产关系及社会形态的社会革命就是或迟或早的事了。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因此两大基本阶级也不是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如果阶级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从一开始就始终处于根本利益冲突的矛盾状态,那就只能靠国家的镇压来维持生产关系的稳定。这是国家所办不到的,这是把国家的作用和能力估计过高了,把特定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力量估计过低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就是国家政权,水就是作为生产力的人民群众;并且如果真是靠国家的镇压就可以维持生产关系,那么阶级社会的某一社会形态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任何统治阶级都不会自动交出国家政权的,也不会忘记使用镇压这一手段的。而且这也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了。这样的观点不仅是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悖的,而且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种生产关系不可能长期存在于它与生产力的根本冲突中,必须存在于它与生产力的适应、和谐中,或者更一般的说: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上的,而只能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和谐之上的。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以后,生产关系已经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而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劳动者已经丧失了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本来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形式,现在成了阻力。或者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和谐状态转变到矛盾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方式也就不再是生产方式了,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紊乱状态。当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一般性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这正如一个健康的肌体也会有些病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得了感冒,就说这个人不健康。因为得感冒的人的肌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从总体上说可能是和谐的,感冒也是很好治疗的。正如没有绝对的健康一样,也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绝对的和谐。而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在原有的生产关系的范畴内所能解决的矛盾,只有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才能解决的矛盾。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性矛盾是社会革命的经济前提,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变革经济制度,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要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于是社会革命就到来了。


米麥俍和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用哲学家的思维,怎么去理解谬误。

我想应该是这样理解,“没有谬误就是最大的谬误”。

谬误是人生的常态,真理是偶然的发现,真理是暂时的,经历时间的洗礼真理会变成谬误,而谬误是永恒的,所以没有谬误的论断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没有谬误就是最大的谬误”,的理论。

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暂时的解释,所谓的真理,都是从谬误里诞生出来的。

一个理论被驳倒,另一个理论才会诞生,如果没有谬误,真理也无从谈起,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但是不是永恒的。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我喜欢尼采的;“没有真理,只有解释”。这话说的透彻。“他一沉思,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虚伪”。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