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眼下,印度電影在中國風頭正勁,4月4日《起跑線》上映將炮口對準教育問題,反映社會現實,掀起話題討論。

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整部影片,以“為女兒皮婭擇校”角度切入,用喜劇化、戲劇化、生活化的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現狀:中產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  

起跑線焦慮

《起跑線》用誇張手法反映印度家長為子女學業“痛下血本”的社會現實。

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沒進頂尖幼兒園=要吸毒!

父親拉吉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商,是位“佛系”老爸,認為女兒的教育順其自然最好;而母親米塔則對於女兒未來的教育憂心忡忡,在她看來,如果女兒不能進入最好的幼兒園,就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意味著未來進入社會處處碰壁,處處受挫會導致抑鬱,進而淪落到吸毒。

當簡陋的公立學校無人問津,手握優質教育資源的私立名校則擁有堪比五星級酒店的校園和培育無數社會精英的校史,這讓個性迥異的印度夫婦心動不已。

“擇校”,中國的80、90後們大多會對這個話題並不生疏。“要上好學校”這幾個大字幾乎貫穿學生時代:不能進入好小學,就不能進入好中學,進不了好中學,就意味著“985、211”將與你無緣。而進不了名校,你就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不能進外企,不能賺很多錢,最後成為一個loser。哪怕搬出無數個事例告訴父母們“學校不能決定命運”,他們也能拿出更多的“別人家的孩子”把你砸得頭暈眼花。

口號魔咒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口號像一個魔咒,讓無數的家庭、家長們陷入苛求“起跑線公平、起跑線領先”的僵局。連房產商巨幅的廣告牌也不忘寫上“房子有價,教育無價”。

印度的教育制度為“幸運的”窮人們開了一扇天窗:無論是怎樣頂尖的學校,都要給窮人的孩子們留25%的名額。為了讓孩子“贏在人生起跑線”,進入好學校、接受名校教育,拉吉和米塔為給女兒擇校鋌而走險,假扮窮人騙取入學名額。

擇校的出發點本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平衡“起跑線差距”。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拉吉和米塔恰恰是在追求“起跑線公平”的過程中經喪失了“公平”的本質。

精英教育是唯一出路?

金字塔尖,人人想往上爬。放眼整個亞洲,在教育上,人們總熱衷於比較,絕不退而求其次。結果往往就是:資源集中,好的更好,糟糕的更糟糕。由此也引發了階級固化、中產焦慮的社會問題。

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正如影片所抨擊的印度的階級制度、貧富差距和制度漏洞。在印度,英語就代表著階級。上層社會的人才會說英語,他們衣食光鮮富足,享受社會崇拜,將頂尖資源優勢握在手心。而窮人家的孩子們,只能上連桌椅都沒有的公立學校,廁所臭氣熏天,孩子們光著腳板,在沙土鋪就的操場上跑來跑去玩追逐遊戲......

教育之殤,存在於各個角落,但大多數人在“資源、優勢”面前又像影片中的父母一樣爭先恐後、不惜一切代價搶奪。

社會問題固然值得反思,但將目光聚焦於教育本質。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發出疑問: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精英教育就是唯一的出路麼?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的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發表了《精英教育的劣勢》文章,反思精英教育。

在人們的印象中典型的精英名校生形象: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並參加為世界某貧窮地區組織的援助項目......於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外,扶貧濟困魅力無限。他們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後贏家。

但在威廉·德雷謝維奇看來,當“精英學子”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被剝離之後,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哈佛大學本科學院前院長曾經說過:“太多的學生,在頭一兩年裡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循環,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機驟然降臨,如美夢初醒一般,對自己之前所有努力付出而到底為了什麼感到惶恐。”

與這樣的“精英教育”形成對比的是,影片中那些天真的孩子們用行動印證,世間本真不在方寸校園、不在所謂的精英教育。即使在貧瘠的環境中,仍能展露最純潔的笑臉,向每個人傳遞最本真的友愛,沒有階級的藩籬、沒有貧富的對比,孩子們在灑滿陽光的草地歡樂翻滾,嬉鬧著笑著,他們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平常心讓他們的心裡有公平、有正義,看似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們,恰恰擁有在人生賽道向前奔跑的內在動力。哪怕知道你我生活背景有云泥之別,仍能僅僅擁抱對方,笑對生活。

避免過度教育之殤 要讓孩子們找到自己

教育被高度關注,本是一件好事,只是凡事過猶不及。“起跑線教育”在固執地要求孩子成為精英的過程中儼然為“過度教育”埋下禍根。

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人生的賽道那麼長,“長跑”是需要耐心和持久力的。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與其苛求教育“起跑線”領先,不如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

要尊重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情緒,鼓勵他們尋找普通人的快樂。2012年,浙江省語文高考題目是《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位叫劉繼榮的作者寫了一篇同名文章,講自己的孩子,作為一箇中遊生,因為懂得分享他人的樂趣和成功,而獲得了同學們的尊重與喜歡。慶幸這位媽媽,沒在女兒鼓掌的時候說:“你還有臉鼓掌,有本事你也跑第一。”

給孩子向前跑的動力,本質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的自信,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培養他們判斷的能力。最重要的,讓他們成為自己。

就像接受平凡,其實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心態。可惜太多人,自己上不了檯面,又不甘心做觀眾,最後折騰了自己又奪走了孩子的天性。

這部電影有淚點,有笑點,地域環境不同,人性本相同。值得父母帶著孩子走進影院一睹為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