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為什麼那麼多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

德國教育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他們的教育更加註重孩子們的全方位發展

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那麼,德國的教育到底啥樣?

01德國幼兒園教育的核心是立規矩在德國的幼兒園裡,總有很多規矩,不論年齡大小,都要按規矩執行。

不許攀爬桌子,不許玩食物或邊走邊吃,不許把餐刀放進嘴裡,不許打人,不許帶家裡的玩具去幼兒園,吃多少拿多少……

甚至對家長們也有一連串的規矩——

每天必須提前15分鐘左右送到幼兒園,留出飯前熱身的時間;

一旦進入幼兒園就不能抱著孩子,一定要讓他們步行;

幼兒園放學後,接到孩子,必須馬上離開,不能逗留;

最好調整晚飯時間,六點吃飯,七點後洗漱、上床、講晚安故事和熄燈睡覺;

家長勇於說不,即使他躺地打滾,大人走開就好;

……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可以說,“立規矩”是德國幼兒園教育的核心。在原則問題上,德國老師一定會說Nein(不),且完全不商量,堅決執行。

有一段描述總結了從小立規矩的用意所在: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說,孩子的個性上會變得理性,嚴格遵守準則。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覆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便成為一種習慣,孩子們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2混齡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很多采用混齡制度。譬如,一個班裡,可能會有十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有三歲的孩子。

雖然看上去很難管理,但在混齡幼兒園,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活動時間也不同。這樣的搭配也更好地分佈了老師的職責。

對於這種制度,家長們最擔心的莫過於霸凌的潛在威脅。但事實證明,大孩子在混齡環境中有很多天然的機會——鍛鍊領導力和照顧弱者,這對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和同理心都非常有幫助。小孩子也不自覺地跟隨大孩子的腳步,向大孩子看齊。

混齡班級就像一個小社會,低年級的“弱者”和高年級的“強者”要學會彼此友好相處。在力量不均的人際交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混齡班級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模擬真實社會的環境。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3體系專業的性教育

德國幼兒園教育中,家長也是對象。在一本教導家長如何與孩子談論“性”的書中寫到:

在孩子接受正式的性教育課之前(德國小學一般是四年級),他就已經從媒體上,或者身邊的朋友,看到、聽到和了解到性。孩子的年齡越大,信息來源和引導人就越為重要。你是希望孩子自己去摸索性,還是由你正面引導?

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如果你的孩子提出了關於性的話題,應該儘快用簡短且符合他年齡特點的語言告訴他。這是給孩子一個很明確的信號。如果有了類似的問題,可以隨時來問爸爸媽媽。家長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還小,大了就會懂。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德國兒童性教育圖書

德國早期的性教育,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時期分割,大概多大的孩子,應該接受到什麼樣的性教育。德國幼兒園還會準備一套拼圖教具,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身體構造。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4學習社會情感

德國的很多幼兒園都有一門“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其目的是幫助孩子們發展他們的社會關係,加強自我意識。這個聽上去是不是很抽象?

幼兒園裡張貼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規則——

安靜地坐著;

聆聽而不打攪別人;

如果想說什麼,舉手示意。

其實,幼兒園的老師們會在課上和孩子聊很多關於情感的話題,以引導他們領會“社會情感”。課程會分為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方面,具體涉及感情培養、感情管理等。

孩子們在遊戲、談話的過程中,就能讀懂並疏通自己,理解並接納他人。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5幼升小,充滿儀式感

德國家庭裡有小孩要進入學校時,往往整個大家庭都會積極參與慶祝。其中,在小學中進行的“入學禮拜式”則是更大的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在德國的意義,不亞於聖誕節的平安夜。

儀式在教堂中進行,氣氛莊嚴,孩子們抱著“入學喇叭筒”坐在最前排,接受來自所有人的祝福。沒有歡快的兒童歌曲,沒有誇張地蹦蹦跳跳,沒有人刻意地維持全場紀律,神父和牧師主持儀式,用最簡單的樂器領唱,父母們跟著和,在他們認為最神聖的地方為孩子們送上祝福。

在儀式上,孩子們受到熱烈的歡迎。這個儀式不僅讓孩子們更快地進入角色,也讓孩子們攜帶著對幼兒園老師的信任,來到小學,繼而交付到小學老師手中。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小學生而言,對疑慮重重的小學新生的家長也意義重大。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6獨自步行上學

德國的小學會提醒家長,儘量避免“父母出租車”接送小學生。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擔心安全問題,但德國在這一方面也早已有了一系列成熟的方案。

德國著名的汽車協會會來培訓步行上學的孩子們,教即將上學的孩子們認識汽車與馬路、行人與交通規則的關係。警察局會派專員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上示範課,遇到陌生人的各種行為應該怎麼應對。

社會組織也會開講座,教父母如何帶領孩子度過獨自走路上學的階段。學校還會給孩子們發一件黃色的帶銀條的小馬甲。獨自上學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個子並不高,冷不丁從停靠的汽車旁穿出來,尤其是冬天麻麻黑的天氣,帶著反光條的衣服非常顯眼,汽車燈一掃過就能看到,知道前方有學生。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7自由生長的下午

德國的教育規矩嚴,但管得也松,主張在持守原則性問題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們自由探索,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

德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只在學校接受半天的課堂教育,通常下午1點左右就下課了。

全天制的小學,孩子不需要出學校就可以接受到託管,而半天制的小學,孩子們就要離開學校,去幼兒園裡設置的專門看管小學生的Hort或者學校附近獨立的託管中心(Schulkinderhaus)。當然,也有一些家長不把孩子送到託管機構。

下午的小學生們在做什麼呢?完成作業是必須的,但這並不會佔用太久的時間。重點在於託管中心的興趣班,一般分為四大類——運動、藝術、手工和自然科學。在摸索中,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往往都能固定下來一兩項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了比較鮮明的性格特徵。喜靜還是愛動,文藝還是科技,孩子們的“專一程度”往往就是建立在前期的各種分散的嘗試中。


德國教育:讓“起跑線”更加模糊化


08最重要的課程:閱讀

小學生處在還需要適當引導的階段,德國小學通常會給家長以建議——

關注適合孩子的各項閱讀活動;

以身作則閱讀,孩子便會依葫蘆畫瓢;

與孩子共讀繪本後,提一些有趣而簡單的問題;

帶孩子一起去書店選書;

填寫“讀書證”,讓父母聽孩子朗讀,並簽上名字。


德國作為世界上書店最密集的國家,90%的德國人每年讀至少一本書,他們在從親子閱讀到引導兒童獨立閱讀的關鍵時期也是用心良苦。德國從繪本到更高級的圖書,建立了大量豐富的分級閱讀體系,幫助孩子從小讀書就很有系統性,涉獵範圍也很廣。

在德國,有幾個特別出名的分級閱讀書籍系列,比如Bücherbär書熊、Leserabe閱讀烏鴉、Leselöwe閱讀獅子、Leserätsel閱讀謎團及Duden杜登的Leseprofi專業閱讀。

一個國家的繁榮

不取決於國庫之殷實

不取決於城堡之堅固

也不取決於公共設施之華麗

而取決於公民的文明素養

即在於老百姓所受的教育

老百姓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這才是真正的基礎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看知識視頻、下學習資料、讀教育資訊、找機構、請家教、上“學樂幫” APP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學樂幫”即可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