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說到“起跑線”,我們往往能想到的就是名牌早教機構、名牌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最好的大學,以及數不清的興趣班和課外輔導班。

也有的人說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孩子的起跑線自然就高不了。這種說法是智巧多餘,聽起來很俏皮、很巧妙,但它不解決問題。

我們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讓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和各種課外班,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提高孩子的認知類技能。但是心理學家提醒我們,真正決定一個人幸福和事業成就的往往是那些非認知技能。

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小時候我們都做過這樣的數學題,一個水池,一邊是進水口,一邊是出水口,兩個口同時打開,問什麼時候能夠注滿水池。非認知技能就像那個出水口,如果它的速度和進水口一樣,那麼水池裡的水就不會有變化,人生就一成不變;如果它的流速比進水口快,那麼水池永遠注不滿水,人的一生就不可能獲得幸福和事業成就。出水口往往位於水池的下方,我們往往忽略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我們往往就抱怨社會、責備別人。豈不知原因應該從自己身上尋找。

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那麼到底什麼是“非認知技能”?簡單講就是包括了一些無法輕易辨認和測量、但確實對人的幸福和事業有潛在巨大影響的東西。非認知技能包括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卻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就是社會興趣。

所謂社會興趣,就是對他人總是保持一種合作與建設性的姿態,對與他人交往、融入到一個群體當中懷有深厚的興趣。真正的社會興趣不僅對所愛的人、親密的人有直接的感情,而且是對周圍的、包括陌生人都有一種不包直接目的、不會因為某個直接的原因而具有的那種感情,還有對他現有狀況的認可、和對未來狀況樂觀的憧憬。

簡單概括,就是既要“接納自我”,同時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個體性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對一個人是否具備社會興趣,提出了三項標準:

第一, 合作

一個人面對一個問題時,他常常想到的是跟別人去合作,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他要保持一種習慣性的幫助他人的準備狀態。

走在前面的人給後面的人扶著門,給抱著孩子上地鐵的父母讓座,都是一種習慣性的幫助他人的狀態。而持續到半夜的廣場舞和佔用機動車道暴走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需求。

第二, 給予

一個屋子裡溫度是一樣的,但我們摸木頭和鐵塊的感覺是不一樣。摸鐵塊會覺得它很冰涼,摸木頭覺得它溫溫的。因為鐵的導熱性導致它迅速吸走我們手上的熱量,而木頭的導熱性差,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會索取,我們就感覺不到它是冰涼的。

在一個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裡有混的好的也有混得不好的。混得不好的往往總是需要其他人幫助,其實他並不是因為混得不好而需要幫助,是因為他形成了索取的思維模式,才導致他混得不好。而混得好的總是會去幫助其他人,不是因為他混得好才去幫助別人,而是因為他總是願意給予,從而鍛煉出更多的能力,才能混得更好。

所謂給予,就是“付出的一定大於索取的”。

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第三, 共情

共情就是一個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否試圖讓自己的頻道和別人的頻道合在一起,與別人同頻共振,而不是自說自話。有很多話語能夠表達共情,比如“我能理解你”“你看起來真的很難過”,但真正的共情是要用身體和心靈一起去觸摸對方的頻率,而不只是毫無情感地用套話。

大量的統計表明,如果一個人的社會興趣和願望充分的話,他的幸福程度和他的事業成就遠大於那些社會願望不足的人。即使有些人憑著某個認知上的特長、自己的專業能力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就,社會也給予他很大的回報,比如說成了富豪、成了一個權高位重的人,但如果這個人的整個思維和行為模式中沒有社會興趣,那麼即使這個人事業有成,也很可能陷入到痛苦的境地。

20世紀的阿德勒認為,“人的幸福感的主要來源是人際關係”。

孩子的這條“起跑線”,你可能真的沒有聽說過!

21世紀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把獲得幸福的要素擴展到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目的以及成就。同時,他也把“幸福人生”的說法提升到了“蓬勃人生”的層面。

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起跑線”,培養出了大把認知性技能,真正能對積極情緒、全身心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目的以及成就這五個獲得“蓬勃人生”的元素產生多大的影響?

隨著人文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衡量人幸福的標準會變得更科學更完善,作為家長,我們在給孩子畫“起跑線”的時候,是不是該把什麼才能真正獲得“蓬勃人生”的元素考慮進去,嚴防死守,別讓孩子的水池底下出現看不見的出水口,漏掉他的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